沁園春•長沙
1.學習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歸納“數、發、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于……”幾個句式的特點。
3.熟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學難點 :課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課時安排: 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簡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讀課文。
一、導語
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今天我們來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簡介
學生可結合注釋①及課文后關于孟子的介紹來了解。
三、熟讀課文
1.第一遍學生聽,要求認真聽,同時認真看課文,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和寫法。
第二遍,學生跟著錄音輕讀。
2.學生各自朗讀課文。
3.教師出示投影內容,檢查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
4.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給加點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1)棄甲曳()兵 (2)涂()有餓piǎo ()
(3)雞豚()狗彘()之畜() (4)數()罟()不入wū ()池
(5)無()失其時 (6)謹庠()序之教
(7)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義
答案:(1)yè(2)涂tú通假字,同“途” 莩 (3)tún zhì xù (4)cù gǔ洿(5)無wú通假字,同“毋”(6) xiáng(7)頒 bān通假字,同“斑”(8)悌
4.學生各自朗讀課文。了解文意。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并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理清思路,背誦課文,教師適當作朗讀提示。
一、檢查學生熟讀課文情況
二、指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并作閱讀提示
提問:這次對話是圍繞什么問題展開討論的?
明確:“民不加多。”
提問:在提出“民不如多”疑問前,梁惠王先是自詡曰(學生回答)“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為什么說是“盡心焉耳矣”?具體做法是什么?
明確:“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提問:通過和鄰國相比,梁惠王感覺如何?
明確:“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提問: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樣的疑問?
明確:(學生合上課文回答)“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教師反讀本段,學生朗讀并背誦。
教師對背景點撥提示: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治者,為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這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治者的當務之急。那梁惠王當然會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了。
提問:孟子對梁惠王這個疑問是如何分析的?
明確: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爭奪人力的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
提問:孟子是怎樣說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與“鄰國并無本質區別的?
明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
提問:對“五十步笑百步”喻義如何理解?
明確:孟子通過設喻——設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與鄰國相比,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質上都是相同的。說明梁惠王比別的國王好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