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
這次起義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革命隊伍中的確出了“鼠子”。本來在起義時兵分四路,有一路因出了內奸,彈藥未全運出,有槍無彈,不敢發;有兩路指揮者臨陣退縮,也未敢動。只有黃興親自率領的一路(主力)一百幾十人直沖總督府,終因寡不敵眾而敗。 (四)疏通文字:【譯文】
清朝末年,國民黨革命人士,歷盡艱難險阻,憑著堅定果敢、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與人民的敵人戰斗,受到的挫折不止一次,而犧牲的慘重,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總督衙門的戰斗為最多。(在那次戰斗中)我黨的中堅分子完全毀滅了,那損失可說是大到了極點!然而這次戰斗啊,革命者的碧血飛濺,浩然正氣充滿四面八方,草木為它飽含悲痛,風云因它改變顏色,全國久不覺醒的人心,這才大大興奮起來。(對清朝統治者)長期積聚的怨恨和憤怒,好像洶涌澎湃的洪水沖出山溝,不可阻止,不到半年,在武昌爆發的辛亥革命因而成功!那么這次戰役的價值,簡直可以使天地震驚,使鬼神悲泣,同武昌起義的戰役一樣永垂不朽。 自從民國開始建立,各種變亂就紛紛出現,(致使)黃花崗上的烈士墳瑩仍然在荒煙蔓草中埋沒著。拖延到民國七年,才有墳墓碑揭的修造;民國十年,才有烈士事略的編纂。然而對這七十二位烈士,卻又有的有記載但說得不詳細,有的僅有姓名而無事跡的記敘,甚至(有的)連姓名也不可查考,就好像史書記載田橫的事,即使像司馬遷那樣善于給游俠作傳,也不可能為五百壯士(人人都)寫出傳記來,這就更加(令人)悲痛了。 鄒君海濱,拿他編輯的黃花崗烈士事略請我寫序文。當時我正為了準備北上討伐敵人,在桂林統率軍隊。看看國內形勢,敵人的氣焰正盛,(國家)傾危不安,比清朝末年還要厲害,而我三十年前所倡導的、為各位先烈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而努力爭取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還像以前一樣沒有得到實行。那么我這次行動肩負的責任,更比三十年前加倍重大。如果全國人民都以各位先烈的犧牲精神為國家努力奮斗,協助我完成這一重大責任,實現我們理想的真正的中華民國,那么這一部開國血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就可以流傳后世而不朽。不然的話,不能繼承先烈的遺志并且使它發揚光大,僅僅對這些遺事空發感慨(不付諸行動),這實在是后死者的莫大羞辱啊!我寫這篇序文,是為了痛悼死去的先烈,并且用以勉勵讀這本書的人們。 (五)布置作業: 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講析課文: 第一段,贊頌革命黨人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申述黃花崗起義的不朽價值,抒發對烈士沉痛的悼念之情。 先寫清朝末年革命黨人為推翻清王朝統治建立民主國家而艱苦奮斗的情況,一個“最”字突出了黃花崗起義死傷之慘重,損失之巨大。但作者并未被這巨大的悲痛所壓倒,“然”字筆鋒一轉,給這次戰斗以極高的評價,并抒發了自己對烈士深摯的贊頌之情。這里,作者的感情進人了另一高潮。“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兩組對偶句,用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寫出了烈士們戰斗之激烈,犧牲之豪壯,精神之威武!正是由于這壯烈的戰斗,才令“久蟄之人心”大為振奮,使他們千年的“怨憤”,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正是由于這壯烈的戰斗,鼓舞了人心,激勵了士氣,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吸取了沉痛的教訓,才在不長的時間里,贏得了武昌起義的成功。黃花崗起義是武昌起義的序幕,有了“斯役”,才有19xx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巨大勝利!段末作者再次滿腔熱忱地肯定“斯役”的偉大意義及深遠影響,它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在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第二段,記敘因時局不寧,致使烈士們的英雄事跡不得流傳的事實,表現了作者巨大的悲痛。 由于“民國肇造,變亂紛乘”,致使烈士墳瑩,仍“湮沒于荒煙蔓草間”,民國七年門918),“始有墓綢之建修”,民國十年(1921),“始有事略之編纂”。這里,作者連用兩個時間短語,意味著時間之漫長,也表明修墓編史進程之緩慢。七十二烈士的事跡有的雖有記載而不詳盡,有的僅有姓名而無事跡,更有甚者,有的連姓名也無法知道!在詳盡地記敘了上述慘痛事實后,作者又引用歷史上“善傳游俠”的史遷“亦不能為五百人立傳”的事作比較,進一步抒發了作者悲痛的情懷。這一段記烈士遭受冷落的境況,恰與上一段評說黃花崗之役“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形成對照,強烈地表達了“滋可痛已”的深沉情感。 第三段,激勵人們以先烈之犧牲精神為國奮斗,實現理想的中華民國,從而使《事略》傳世而不朽。 這是作者作序的目的所在,是全文的重點。作者先略述鄒君求序的事,然后較詳盡地寫了非常環境中自己肩負的重任。是時,國內“賊氛方熾”,形勢動蕩不安,以致作者“三十年前所主唱”、“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均“不獲實行”;作者桂林督師討賊,其責任之重大,尤倍于三十年前。值此義旗高舉,整裝待發的時刻,恰逢鄒君求序,作者借此機會再次為北上討賊鼓舞士氣、激勵民心。之后從正面闡明發揚先烈犧牲精神的重要,從反面指出空發感慨的無濟于事,正反說理,論述透徹,具有極強的號召力量。文章最末一句,以簡潔的文字點明了“為斯序”的目的:痛逝者,動國人。這一“痛”一“勛”,寄情無限,正是序文的主旨。 (二)總結寫作特色: 1.本文記敘、抒情、議論三者水乳交融,語言也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可以指導學生好好體會。文章第一段,以抒情為主,兼有記敘和議論;第二段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抒情;第三段則以議論為主,兼有抒情和記敘。總之,全文以“痛逝者”之情為血肉,以“勛國人”之理為骨干,是一篇情理并茂的序文。 2.這篇書序用語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如“末造”、“賊氛”、“清季”,蔑視之意顯然;“青華”、“碧血”、“浩氣”,表彰之情可掬。全文排偶疊用,整散錯落有致,形成一種激蕩之勢,讀來瑯瑯上日。此外,比喻精辟,用典切當,也使這篇序顯得更有文采。(三)課堂練習: 課后練習一參考答案:這篇書序記敘、抒情、議論相結合,以抒情為主。文章第一段,以抒情為主,兼有記敘和議論;第二段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抒情;第三段則以議論為主,兼有抒情和記敘。文章第一段表現得尤為突出。文章先以“歷艱難險城,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跟路者屢”幾個簡練的句子,概述了革命歷程之艱險,斗爭之艱苦,突出革命者堅毅不屈的精神。接著以飽蘸激情的筆鋒,熱情漚歌、評價了這次戰役。“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以夸張的手法描繪了這次戰役的悲壯場面,熱烈贊頌了烈士們勇于為國犧牲的偉大精神。“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廣這里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次戰役影響之大,威力之猛。末句是對此役的高度評價。先用“驚天地,泣鬼神”這樣夸張的描寫作熱情的歌頌,然后以“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這切實準確的比襯議論作具體的評價。從“然是役也”起至段末,一氣呵成,熱情奔放。 課后練習二參考答案:如“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云因而變色”,兩組對偶句,用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寫出了烈士們戰斗之激烈,犧牲之豪壯,精神之威武!“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這里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次戰役影響之大,威力之猛。“驚天地,泣鬼神”這一夸張、對偶句,滿腔熱忱地肯定了“斯役”的偉大意義及深遠影響。 (四)布置作業: 練習二、三 附 補充注釋 1.“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嗷,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跪路者屢”:“造”即時代,區別于下文“民國肇造”中作建立解的“造”。“艱難險城”與“顧路者屢”,當主要指革命黨人發動和組織的1895年10月廣州起義,19xx年11月長沙起義,19xx年底萍。測、難起義,19xx年5月潮州黃岡起義,同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義,同年9月欽州、廉州防城起義,同年12月鎮南關起義,19xx年3月欽州起義,同年4月河口起義,包括19xx年2月和19xx年4月兩次廣州起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就是在第二次廣州起義中犧牲的)等大小多次武裝起義的均歸失敗和革命黨人的不斷犧牲。“賊”,指滿清反動統治者,區別于下文“時予方以討賊督師桂林”中指北洋軍閥的“賊”。 2.“碧血”語出《莊子•外物》中“谷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之句;后多用它來指為正義事業而流的血。 3.“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變亂”,系指19xx年4月孫中山被迫把政權交給袁世凱,南京臨時政府夭折;19xx年3月堅持“共和”制度的年輕有為的政治家宋教仁被袁世凱的親信趙秉鉤、洪達祖派遣的特務武士英所刺殺;19xx年5月袁世凱廢除《臨時約法》并于19xx年12月公然宣布恢復帝制,自稱為“皇帝”;1917年7月段棋瑞導演張勛復辟的丑劇;1917年7月開始的護法運動支持了僅一年又告失敗,以及段棋瑞、徐世昌、曹銀、吳佩罕、張作霖等新老軍閥的連年混戰等情況。 4.“史載田橫事”:田橫(?一前202),秦末狄縣(今山東高青東南)人,本齊國貴族。秦朝末年,從兄田膻起兵,重建齊國;楚漢戰爭中自立為齊王,不久為漢軍所破,投奔彭越。漢朝建立,率徒黨五百余人逃亡海島。漢高祖命他去洛陽,說:“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侯;不來,且舉兵加誅焉!”橫被迫前往。途中他頓悟自己“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奈何北面事之?”不愿稱臣,于是自殺。留居海島的五百余人聞田橫死訊,也全部自殺。上述事情在《史記》與《漢書》中均有記載。 5.“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三十年前”是一個約數。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人會盟書上的“驅除動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誓詞,第一次向中國人民提出推翻滿清帝制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主張;19xx年同盟會成立,孫中山在《民報》(同盟會機關報)發刊詞中,才公開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鮮明地舉起了三民主義的旗幟。三民主義、五權憲法不是孫中山革命伊始就一下子完整地提出來的,而是有一個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過程。1923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更進一步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的三民主義。 6.“此行”:即指率師北伐之舉。 雷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