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
通過剛才的數據能否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預設:人禍遠比天災讓人恐慌)
明確:20世紀的種種“人禍”告訴我們,很多時候,讓人類傷亡慘重、涂炭生靈的,更多的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2.關于奧斯維辛:
請看網頁上的介紹
請同學們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一下看到這些畫面的感受
(預設:可怕,慘絕人寰,恐怖等等)
剛才是圖片給我們帶大的震撼,現在,讓我們跟隨美國記者羅森塔爾的新聞稿沉重的步伐走進布熱金卡,用我們富有良知的心靈去碰觸那段不忍血腥的歷史,看看這篇文章是否也能給我們帶來相同的感受
3.寫作背景:這篇新聞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二戰后訪問奧斯維辛集中營博物館之后采寫的,發表之后,各大報紙爭相轉載,并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了新聞史上的佳作。
二、整體感知:
快速瀏覽課文,感受新聞內容,并思考,作者將主要的筆墨放在哪里?
預設:
參考者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經過與感受
參觀了毒氣室,焚尸室,女監房,試驗室,紀念墻,絞刑室。
二戰后關于奧斯維辛集中的新聞報道很多,羅森塔爾的報道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卻成了新聞史上的名作,這是為什么?帶著這個問題,進入文本的學習。
三、細部揣摩:
(環節一)討論探究:
課前準備:請同學們預習,并找出能觸動自己心靈的或者不理解的細節描寫的句子,每個學生寫3—5句
針對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整理出排行榜:
1“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2.“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波娑起舞。”
3..為什么對于參觀者來說,“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4.那個女孩在微笑。在笑什么呢?
5.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眼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
針對這些問題,請同學們做在線討論,將自己對該細節的感悟或者不理解的地方發表議論。并讓在座的同學對評論做出一個簡單的評議與總結。
(環節二)在線思考:
二戰后關于奧斯維辛集中的新聞報道很多,羅森塔爾的報道說“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卻成了新聞史上的名作,這是為什么?它和你平時看到的新聞報道有什么不一樣?請談談你的看法。
預設:奧斯維辛為什么沒有新聞?奧斯維辛有什么?為什么要寫下這一篇沒有什么新聞的新聞?
明確:記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寫下該文。作者參觀后覺得不應該讓奧斯維辛曾經發生過的慘案成為舊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過文章,作者希望我們牢記災難,銘記歷史。因為忘記苦難就是新的苦難的開始。
羅森塔爾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做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寫,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
教師總結:細節描寫是耐人尋味的。文章沒有陰森恐怖的鏡頭,沒有血腥的畫面,只是重現了新聞的事實真相,但透過細節卻能引發人們對生命,對人性的思考。在作者看似平靜的敘述中抒發了對德國納粹殘酷暴行的沉重控訴,更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和平與祥和的向往
四、拓展延伸: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一作品本身的價值在哪?社會價值又在哪,能不能從這兩個角度思考,幾人合作試寫一段頒獎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