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
北宋建國后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余戰,幾多勝少。到北宋中期,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專制腐敗,軍事上驕惰無能,外交上極端軟弱。蘇洵生活年代(10XX年),契丹大舉攻宋,直逼黃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脅宋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找了勝仗,但北宋最高統治者面對 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澶淵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向西夏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北宋的這種輸幣、納貢求和的辦法,與“六國”賂秦而求一夕安寢的政策極為相似。所以,蘇洵寫了《六國論》,以“六國破滅之道”來進行諷諫,希望北宋統治者改弦更張,勿蹈覆轍。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4.正音:
賂(lu) 率 (shuai,全都,一概) 暴(pu,暴露) 厥 (jue,他的)
洎 (ji,及、到) 為(wei,治理)國者無使為(wei,被)積威之所劫 5.對課文進行整理把握。
明確:史論——敘述評論歷史事實、總結歷史教訓、諷喻時政
一至三:對歷史事實的描寫與評論
四至五:對歷史的總結與感慨 6.一、二段中重要詞句:
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互(交互,引申為相伴)喪,率(全,都,一概)賂秦也
蓋(副詞,表猜測原因)失強援,不能獨完(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秦以(相當于“于”,在)攻取之外 較(比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這)/實(實際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輩)/父(父輩) 暴秦之欲無厭(通“饜”,滿足) 至于(到了……的結局)顛覆,理固(本來)宜(應該)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附]:秦滅韓:前230年 滅魏:前225年
滅楚:前223年 滅燕:前222年
滅趙:前222年 滅齊:前221年 7.研習第一段:
提問: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問:從幾個方面說明這一中心論點的?
明確:a 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b 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引發以下議論。 背誦第一自然段。 8.研習第二段。
提問: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問:本段從哪幾個方面說明賂秦的危害?
明確:a 以地事秦,導致了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刺激了貪欲和擴張的野心。
b 韓、楚、魏三國以地事秦求茍安而不得。 問:本段的中心內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9.布置作業:熟讀、背誦全文。
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研習第三、四、五段,小結課文特色,完成練習。 1. 齊讀第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