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
通訊結構靈活,篇幅較長。
板書設計:
消息——真實性、時效性、受眾性
↓ ↓
公民責任感 倒金字塔式結構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教學目的:
1、理解《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運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 2、了解辛棄疾抗敵救國的雄圖壯志和為國效勞的愛國熱情,以及對統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當的憤概。
3、進一步了解豪放派詞的特點,體會辛棄疾與蘇軾豪放詞風的異同。
4、背誦全詞。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用典的意義。
2、 注意比較,比較蘇辛豪放詞風的差異。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繼承蘇軾把詞的豪放風格加以發揚光大,使它蔚然成為一大宗派,主要應歸功于辛棄疾。辛棄疾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種豪邁風格的形成,首先決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愛國熱情和廣闊的社會內容。(或者由復習《念奴嬌•赤壁懷古》導入)
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1、作者:
辛棄疾在詞人中,算是個英雄。1161年,金國大舉南犯,21歲的辛棄疾率群眾多人在家鄉起義,加入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義軍。在起義軍的幾個月里,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定。干了兩件轟動一時的事。一件是,一個叫義端的和尚叛變投敵,辛棄疾親往追捕,親手斬了這個叛徒;另一件是,親率 50 騎兵,直逼駐有 5萬大軍的金營,活捉了殺害耿京、瓦解起義軍的叛徒、內奸張安國,渡過淮水,到達建康(南京)。到了南方后,他繼續堅持主戰,用飽含愛國主義激情的詞和文章,宣傳北伐抗金,收復中原統一全國的主張。但是,以趙構為首的趙家王朝偏安江南,在臨安過著游宴玩樂歌舞升平的生活,對金屈辱求和。他們對起義軍也一直害怕。辛棄疾被迫隱退,空懷一腔忠貞熱情,卻報國無門。他的許多詞就反映了這種悲憤。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懷古詞,是突出的一首。
2、背景:
宋寧宗嘉泰三年(12XX年),辛棄疾64歲退隱江西鄉間已有十多年,被執掌大權的韓侘胄所起用。當時蒙古已崛起,金則日益衰敗,并起了內亂。韓要立一場伐金大功,以鞏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棄疾作為號召北伐的旗幟。第二年(1204)任他作鎮江知府,鎮江那時正處于抗戰前線。辛初到鎮江,積極作北伐準備,可他的意見不能被韓侘胄一伙采納,并給他一個降官的處分,后來又把他調離鎮江。辛棄疾施展雄才大略為恢復大業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這就是辛棄疾寫這首詞的背景。
三、串講詞的大意。
補充注釋:
風流:這里指英雄遺風,即英雄人物在歷史舞臺上所創偉績帶來的意義上的影響,所謂流風余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