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
五、文本研習
問題設計1、安妮遭受了難以想象的痛苦,卻沒有想到過仇恨和報復,只希望人類永遠不再有戰爭。她為什么會這樣想?她的日記傳達了怎樣的感情?
指導:她指導自己所遭受的苦難都是戰爭造成的,而報復只會增加仇恨,讓戰爭無休止地進行下去。安妮有自己的信仰和希望,她的日記傳達了對戰爭的憎恨和對和平的向往。
問題設計2、安妮認為:“我不相信戰爭只是政客和資本家搞出來的,蕓蕓眾生的罪過和他們一樣大”,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指導:盡管戰爭僅僅是極少數人的意志,但是戰爭的進行依靠的畢竟是大眾,如果大眾能覺醒,認清侵略戰爭的真實目的,如果大眾能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如果大眾不屈從于專制集團的利益,戰爭是有可能被制止的。
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日法西斯蒙蔽了他們的人民,而戰爭結束后,這兩個民族人民對侵略戰爭的反思有很大的差距,這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如果僅僅把戰爭罪惡歸咎于統治階級,就無法實現民族的反省,人民沒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制止戰爭的再次發生。
問題設計3、人類制止戰爭,實現和平的途徑,是什么?
指導:人類制止戰爭,實現和平的途徑,首先基于對人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認識到和平發展是人類進步的唯一道路。
問題設計4、安妮雖然無法回答卻一直在思考戰爭的根源,并且認為“除非所有人沒有例外都經歷過一場蛻變,否則還是會有戰爭。”你是否贊同這一見解?為什么?
指導:(1)這里強調“所有人”,照應了前文的蕓蕓眾生的罪過和戰爭發動者的罪過一樣大這一見解;說明要接受蛻變的是所有人。而非幾個戰爭狂。
(2)這里的“蛻變”是個比喻的說法,意思是說所有的人都必須徹底改變思想,認識到戰爭是所有參加侵略行為的人的罪行,并且每一個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在接受著它無情的折磨,所以無論罪行大小,思想根源是一致的,不蛻變這種內在的思想根源,人類遲早還要受到戰爭狂魔的迫害。
問題設計5、文中用了大量的比喻,試分析其好處。
(1)炸彈又如雨一般落下來。
指導:說明炸彈的密集。
(2)我從一個房間徘徊到另一個房間,在樓梯里上上下下,像一只本來會唱歌的鳥被剪去翅膀,不斷用身子撞那沉暗的籠子的鐵條。
指導:小鳥的力量何其柔弱,突出了我的弱小。
(3)大片烏云像一堵穿不透的墻一樣擋在我們面前,想壓碎我們,只是還壓不過來。
指導: 戰爭的煙云太厚重了,可以看出在戰爭面前普通人的弱小和無奈。《圖片兩組》教案
一、教材說明
《圖片兩組》選自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二》第二專題《和平的祈禱》。
語文無所不在,能解讀圖片,了解其思想內涵是一種語文能力。
本專題從人與社會的角度出發,借助形象的學習材料,讓學生正視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反思戰爭的危害,認識到和平與發展是人類社會最迫切的任務,進而珍視和平環境。
《圖片兩組》的學習方式是開展活動體驗,結合品評記錄戰爭主題的圖片,感受戰爭中人的命運,理解世界人民祈禱和平的愿望。二、教學目標
1.學生能通過圖片解讀,了解人在戰爭中的悲慘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對戰爭毀滅人類的罪惡有具體的認識。
2.通過畫面和說明文字把握畫面的內涵,理解攝影者的意圖,比較、綜合兩組照片的內容,就“戰爭與和平”的話題,說出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