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題復習《三國演義》學案
⑵ 足智多謀。
在三國的人物中,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曹操都算得上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一生打過許多漂亮的仗,最能體現其智慧的是一些敗中取勝的戰斗。
其一,敗中取勝。濮陽之戰,與呂布的一場戰事。先敗后勝。潼關之戰,雖是敗得狼狽,但比司馬懿要光彩得多。(割須、棄袍、以旗裹頭;司馬懿被嚇后,跑了五十多里路才停下來,第一句問話是“吾頭尚在否?”
其二,轉嫁危機。關公死后,厚葬關公,既避免了一場兵禍,又能坐收漁翁之利。
其三,化被動為主動。釋張遼
總之,曹操是奸和雄的結合體,同時又是劉備的襯托者。他雖奸猶雄、以奸顯雄、奸得可愛、奸得有趣。惟有他的奸,才更能顯示出劉備的仁。
二、關公
是按照社會理想塑造出來的典型,因此獲得了社會各界層的喜愛和尊重,官方和民間都修關帝廟,各行各業的人都敬奉關公。關公是一個超時代、超階級的藝術典型。
1、神勇。他不只是萬人敵。他戰勝敵人不是靠力量、武藝、技巧、戰術,而是憑一種磅礴的氣勢,任何強大的敵人在他的面前只有引頸就戮的份。華雄、顏良無不如此。斬顏良,刀起頭落,干凈利落;死后還能顯靈,使曹操落下了頭痛的毛病。
2、大義
其一、信用、忠誠。一生履行著自己的諾言,追隨劉備。過五關斬六將投奔哥哥。死后化為神還在為蜀漢出力。
其二,超越性。超越集團和階級的利益。社會上出現了一種奇異現象,關公得到了各階層和各類人的崇敬。官方的、民間的、正義的、邪惡的甚至連小偷、強盜也敬之若神。如義釋曹操。
其三,不變性(穩定性)。土山約三事。讓關公的義經受各種艱難的考驗。這種義不是任何力量可以改變的。
3、傲氣
聽不進意見,導致了敗走麥城而丟失荊州。與馬超比武,要馬超出丑。因為黃忠,不受五虎將封號。因此,關公的悲劇是性格悲劇。
三、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第一主角。有七十回以他為核心。諸葛亮何以成為第一主角,而不是劉備、關羽,年齡是最關鍵的因素。
1、智。集中華民族智慧于一身,天文地理、人文歷史、國計民生,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他的智集中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一種融會貫通的大智慧。隆中對策中充滿了辯證法和老子的思想和智慧。對策中的兩可兩不可和曹操由弱而強、袁紹由強而亡的分析充滿了辯證法。他告訴了劉備什么該為,什么不該為。聰明是一般的智慧,我們的生活中并不缺乏聰明者。具有大智慧的人,一個時代不會很多。這主要指具有戰略眼光的人。大智如“隆中對策”,未出茅廬而盡知天下。中智:赤壁之戰,是最能體現孔明智慧的章節。如果說“隆中對策”只是一種設想,那么赤壁之戰則是具體實施。安居平五路,七擒孟獲。小智:借東風,縮地法,祭水,木牛流馬,八卦陣。
諸葛亮的智慧有兩個來源,一是豐富的知識儲備,二是,已有知識的融會貫通。這樣,當作者把那些子虛烏有的東西加在他的身上時,顯得那樣自然可信。
2、忠。兩朝元老,一片忠誠。一旦選定明君,終身追隨。白帝城托孤后,竭盡全力輔助幼主,從未生篡位之心;六出祁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最后病逝沙場,履行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諾言。
3、德。又是道德的楷模,在他的身上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德。不居功、不爭功、不記恨,任勞任怨。誤用馬謖,自貶三級,還能重用馬謖兒子;西取成都,讓龐統建功;妻子丑陋,忠于愛情。
孔明的悲劇是命運悲劇,他一生在追求一個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夢想,是典型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