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三輪專題復習:精美哲理散文(一)
10、聆聽大師的哲音
散文,在我的心目中,惟有一個“美”字!我讀過的散文作家寥寥可數,但他們風格又各自迥異。飄逸如周作人,平淡如俞平伯;淡雅如董橋,激越如余杰,如此等等。但不管是飄逸、淡雅,還是平淡、激越,我都認為是“美”的外在表現。
最近,從圖書館借得一直想讀的兩本散文著作。一本《蒙田隨筆》,一本《瓦爾登湖》。沖著兩本書的口碑和名氣,它們也是我早已選中的獵物。拿到手以后,迫不及待、夜以繼日,在不長的時間內讀完,方知“盛名之下,定無虛士”,美文果然是美文!
一,《蒙田隨筆》
蒙田的時代距我們已逾400多年。但歷史并不代表陳舊,蒙田的隨筆以其厚實的積淀歷久彌“美”,令我們后輩學人享用不盡。
盡管蒙田在隨筆中一再強調“理性”,但我卻覺得,蒙田是個“感性”的人。從他的隨筆中可以看出,他并沒有把他的思想提升到更高的理論高度。他的文字在清雅中不失激烈的敘述筆調中,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讓我們在事例中體味生活的道理,感喟人性的閃光。在他的文字中,事例像水稻一樣密植,讓你在不經意間,已經嘗到里知性的味道。你不會感到他在說教、在數老皇歷。從他說引述的事例中,你會覺得世界何其豐富多彩!只要透過這些事例,你就會跟著作者“嘗試判斷”“深入自己的內心”,近而“平和執中”地“把自己擺出來”,作個“滿意的自我判斷”!
譯者黃建華在序言中曾總結道,蒙田的隨筆可概括為三個方面:一,作者所感覺的自己。二,他所體會的眾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三,他所理解的當時的現實世界。其實,拋開第三類不談,就我所讀,我覺得蒙田隨筆之所以傳之久遠,是因為他的文字更多的關注的是人性中更持久的品行和生活中更平常的經歷。如他“談恐怖”、“談悲哀”、“談閑散”,這些所談之事不正是人性中持久不變的品性嗎?再如他“談教育”、“談婚姻”、“談酗酒”,這些不正是我們千年生活一再爭論和談及的話題嗎?而他所談之事正好是譯者黃建華所歸結的前兩類文字。
“死”怕是人類亙古不變的話題之一,正如愛情。在蒙田的隨筆中,“死”是個不避諱的字眼。整本《蒙田隨筆》,題目中出現“死”字的標題非常之多,譬如“哲學即學死”、“我們的感情延續到死后”、“面對死亡”、“談死亡”“學會死”,在他的文字海洋中,“死尸”更是隨處可見。而作者一再談及“死亡”,其意如何呢?我覺得可以用一篇文章的題目來回答:學會死!生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就擁抱了有限,我們有兩樣東西無從選擇:生和死。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一出生時,就馬不停蹄地構筑自己的死。但是死并不可怕,如果人們一味地想著死亡,那么我們就會惶惶不可終日,最終連“生”都是痛苦的。正如蒙田所說,喪生并不是壞事,誰領悟了這點在生活中就沒有任何痛苦可言。
蒙田在“我的書”一文中如是說,我寫此書的目的只為少數人,而不圖流傳久遠。有人認為,這是蒙田的“矯情”。我并不以為然。任何崇高的行為,如果附帶上功利的目的,我想,它必不長久。正如有的人想與歷史同在而把自己的名字刻在石頭上一樣,這種行為是可笑的。只有“自然”才能永恒;只有“心如止水”,才必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