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語文試題詩詞鑒賞部分(含賞析)
在南北宋之交,詞起了一次風格化的變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約深曲,這種藝術上的轉變根源卻在于內容,在于愛國主義成為詞的時代性主題。當時寫作豪放詞的作家,多是愛國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將領,其中也有岳飛,這種現象有其必然性的。這首《滿江紅》即由文法入詞,從“想當年”、“到而今”、“何日”說到“待歸來”,以時間為序,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語言簡練明快,已具豪放詞的特點。
十四【試題】(江西卷)
14,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
喜外弟盧綸見宿
司空曙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注。
[注]蔡家親:表親。
(1)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
(2)前人認為全詩動人之處在“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兩句,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分析其獨到之處。(4分)
答:
【譯詩】
居住在荒僻的地方,周圍沒有鄰居,夜晚特別安靜。原來的家業喪失殆盡,家徒四壁。在雨中,枯黃的樹葉飄零,燈下有我白發老人。因我長久地孤獨沉淪,有愧于君的多次看望。平素就有情分,何況還有表親呢。
【韻譯】
寧靜的夜晚四周沒有近鄰,我荒居舊屋家道早就赤貧。
枯黃的老樹在風雨中落葉,昏暗的燈光映照白發老人。
因為我長期以來孤寂沉淪,你頻來探望令我自愧難忍。
平生情誼可見是自有緣分,更何況本身就是姑表親門。
【參考答案】
14. (6分)
(1)此詩表達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帶悲)的感情。
(2)以悲景寫哀情;不著悲字而悲情自現(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寫情,而將情完全寄寓在景物中)。
【賞析一】
司空曙與盧綸,既是表兄弟,又都是才華橫溢的大歷詩人,所以當盧綸前來住宿時,司空曙極為高興。便揮筆寫下了這傳誦千古的名篇。
詩篇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在寫喜悅之前,先寫悲涼。首聯寫詩人的住處荒僻,沒有四鄰,毫無家產,十分貧困。頷聯寫他孤獨而衰老。“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采用賦而比的手法,寫盡了孤獨衰颯的況味。既可理解為孤燈之下,一個白發老人,常常對著雨中那樹葉枯黃的老樹出神發呆;也可以理解為室內燈下的白頭人,好比門外雨中的黃葉樹,顯得十分衰老而孤獨;還可以理解為樹葉在秋風秋雨中枯萎凋零,正像人在社會上受打擊摧殘后顯得十分蒼老衰颯一樣。總之,這兩句詩既寫的形象鮮明,又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很耐咀嚼。故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韋蘇州曰:‘窗里人將老,門前樹已秋。’白樂天曰:‘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司空曙曰:‘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三詩同一機杼,司空為優。善狀目前之景,無限凄感,見乎言表。”其實,三詩各有特色,都能當得起后面這幾句評語,正可不必硬分高下,以上司空曙用了兩聯詩句,寫盡了自己的悲涼凄苦,而且目的正是為了烘托后面的喜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