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語文試題詩詞鑒賞部分(含賞析)
一、【試題】(北京卷)12.讀下面這首詞,完成①-③題。(10分)
西江月 黃陵廟(又題阻風三峰下)
張孝祥
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陽。放起鱗鱗細浪。
明日風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宮里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
① 下列對詞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一、二句點明行船的季節,描寫洞庭湖上風浪未起時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觀想象色彩,“鱗鱗細浪”實際指滾滾波濤。
c五、六句寫明日風向一轉便可順風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關系呢?
d七、八句寫作者期盼到岳陽樓上聽水下傳來的《霓裳》曲。
② 這首詞的風格與宋代哪兩位詞人比較接近?這種風格的詞人屬于哪一流派?(3分)
③在這首詞中,作者是以怎樣的胸懷對待風波險阻的?舉出兩處具體描寫,略作分析。(5分)
【參考答案】
①(2分)d
②(3分)蘇軾 辛棄疾 豪放派
③(5分)第一問:達觀、豪邁的胸懷。
第二問:略
【賞析一】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秋八月,張孝祥離開湖南長沙,到達湖北荊州(今江陵)任職。
這首詞是他在赴任途中所作。詞題一作“阻風三峰下 ”。詞句亦稍有差異。他在給友人黃子默的信中說 :“某離長沙且十日,尚在黃陵廟下,波臣風伯,亦善戲矣。”黃陵廟在湖南湘陰縣北的黃陵山。相傳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廟,故稱黃陵廟。可見孝祥在赴任途中曾為風浪所阻,然而他的用意不是在正面描繪洶涌澎湃的波浪,而是著眼于波臣風伯的“善戲 ”。因此詞人傾注了濃烈的主觀想象色彩。
“滿載一船明月,平鋪千里秋江。”起兩句寫舟泛湘江一路行來的景色。只寫“一船明月”、“千里秋江 ”,其他美景堪收、旅懷足慰之事,下必細數。以下轉入黃昏阻風情事。“波神留我看斜陽,喚起鱗鱗細浪”兩句,由自我想象而進入一種主觀幻覺心理的境界。詞人不說自己的行船為大風所阻,不得行駛的實況,相反卻抒寫自己幻覺的意象,水神熱情地邀請他欣賞那美好的夕陽景色。晚霞映照的水面,閃動著象魚鱗般的波紋。這種浪漫主義手法,把現實與想象,幻覺心理與時空變化,非常和諧地描繪在一幅畫面上,使人感到似幻似真,從而增強了詞的藝術魅力。
下片借景抒情。“明日風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面對風遏行舟的情況詞人此刻的心境,猶如蘇軾《定風波》詞中所寫:“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那樣泰然自如。不過他的內心深處還是切望風向轉變。如果明天能夠轉為順風的話,那么今天露宿在江邊也是心情舒暢的。
結尾以“水晶宮里奏霓裳,準擬岳陽樓上”兩句收結,別具情味。《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歌舞曲。“岳陽樓”,在湖南岳陽市城西,面臨洞庭湖。這里前一句寫一陣陣江中波濤的聲響,就象水府在演奏美妙悅耳的音樂。這種生動的比喻表現出詞人所獨有的想象。后一句則是表達他內心的愿望,當行舟到達岳陽時,一定要登樓眺望雄偉壯闊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