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巴赫》學案
讀《貝多芬田園交響樂》,比較兩篇文章在內容、寫法方面的異同:同為寫音樂家,貝多芬是偉大的,巴赫是偉大的,但《貝》一文不是寫貝的偉大,而是寫欣賞音樂的獨特感受,寫法方面主要是想象、聯想、通感等。
設計此環節一方面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一方面提高學生比較鑒賞的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熱愛。
課后作業
1.多芬曾經這樣評價巴赫:“他不是小溪,是大海!”文章中也說:“巴赫確實太偉大,太浩瀚了!”,但文章的題目是“小溪巴赫”,全文也是圍繞“小溪”這一中心意象展開的,你認為二者矛盾嗎?
2.文中有多處文字用通感的手法將無形的音樂化作有形的畫面,請選取兩個地方細細體會,并仿照作者的手法描寫一段你所喜愛的音樂。 學生按照要求,完成作業。 第一個作業思考具有辯證性,可以訓練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同時更全面準確地認識巴赫。
第二個作業是學生體會語言、積累語言的好途徑。
思路點撥一
本文寫作上的突出特點是用比喻手法,通過描寫小溪來贊美巴赫,文章題目就是比喻手法。教師也可以從解讀題目的角度切入,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語句反復誦讀、細細品味,使他們體會到文章寫法特點、人物高尚的精神品質以及語言的優美。思路如下:
一、 解題:
《小溪巴赫》這個題目的真正含義是什么呢?
讓學生讀一遍課文整體感知一下,說說看。
明確:小溪一樣的巴赫
二、 設計核心問題:為什么巴赫象小溪一樣?
1.學生閱讀文本,勾畫描寫巴赫特點的句子,了解、表述巴赫的特點,并反復誦讀、體味。
2.學生閱讀勾畫描寫小溪特點的句子,了解、表述小溪的特點,并反復誦讀、體味、揣摩。
3.生閱讀勾畫小溪和大河對比的句子,體悟用意,反復誦讀這一部分,揣摩小溪不同于大河的特點。
4.對比小溪和巴赫的相似點,讓學生表述一下。
三、 研讀聆聽巴赫音樂作品的句段。反復誦讀、體味巴赫的作品給我們的感受。
仍然像小溪一樣
總之,從巴赫的人生經歷和被人重視的程度到巴赫的作品,巴赫從不以奪目的光彩示人,他就像一條小溪!
練習舉隅
1、“他的音樂影響了三百年來人們的藝術世界,也影響了人們的精神世界。”這句話中前后兩個分句的順序能否顛倒,為什么?
2、找出第九自然段描寫大河的句子,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大河?
3、文中有幾個句子似乎不太通順,請找出來,試著改一改。
a如果沒有1802年德國音樂家福爾克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巴赫的傳記。
改:如果沒有1802年德國音樂家福爾克出版的世界上第一部巴赫的傳記。
b時間只會為它增值,就像陳年老酒一樣,時間和醇厚的味道融為一生,互成正比。
改:時間只會為它增值,就像陳年老酒一樣,時間和醇厚的味道融為一體,互成正比。
c小溪的水流量不會恣肆狂放,激情萬丈得讓人震撼。
改:小溪的水流不會恣肆狂放,激情萬丈得讓人震撼。
d無數后代音樂家對巴赫的敬仰和崇拜,甚至專門創作出有關巴赫的主題音樂,或用只有音樂語言才有的特殊方式(按照音樂樂理體系,巴赫的德文拼音bach在樂譜中對應的……),音樂家們用這種他們心心相通的語匯,以他們鐘情的樂器的鳴奏,向巴赫呼喚,表示著對巴赫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