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語文提分策略:文言文分析綜合與翻譯
(一)速讀文段,捕捉文中信息。第一步大致了解文中所寫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作者、看法。第二步排除不需要翻譯的人名、地名、朝代、官職等,再分析人與人,人與事,事與事之間的關系。第三步掃清文字障礙,尤其是要關注加點的詞,這里往往是命題的關鍵。 (二)概括每段或每層文段的內容,與題干和選項仔細對照,反復推敲,選出正確答案。
(三)掌握命題者設置陷阱的技巧,就是在解讀考點中講的那幾條,平時應通過訓練,對這類手法培養一定的敏感性。并且只要一看完試題,就要善于從那幾個方面來識別。 四、閱讀史傳類文本的基本方法
我們對這種傳記選段的閱讀,其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文段的梗概,知道敘事的脈絡;二是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能對其進行簡要的分析。在這兩點之外,還附加有找出題目中與原文相抵牾的地方。 總起來說,閱讀應該圍繞“什么人做什么事,結果怎樣”這樣一個主干來抓信息要點。根據這種目的,我們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來初讀文章。用符號勾畫出文中出現的地名、人名、官名。弄清楚人物之間的關系,有可能的話添加出文段中部分句子省略的主語或賓語,概括了解其人其事。明確選段的梗概。 再讀文章。充分利用文言文最后一道題以及實詞解釋題來推斷。擬出較為具體的敘事脈絡,即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怎樣的事情,結果怎樣,有何后果或影響。這些事情能夠表現主人公怎樣的品質或才能。 結合全篇,推敲第一步中添加的省略部分是否合適。核對文章。根據設置的題目內容,找出相關的語句進行核對,判明選項的正誤。 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文言句式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4.不用語氣詞,完全由詞序來體現。如:“此人力士”。 二、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于”“于”表被動。如:“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3.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動關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動詞”或者“被(受)+動詞+于+主動者”。 三、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是相對于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主謂倒裝等。下面主要介紹賓語前置句。 (一)主謂倒裝。主謂倒裝也叫謂語前置或主語后置。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也和現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謂語前置,表強調的意味,可譯為“你太不聰明了”。 (二)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充當賓語、疑問代詞充當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通常都要前置。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放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有如下幾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語前置。這類句子,介詞的賓語也是前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