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語文復習自然科學類
漢畫像磚“裸拱”,無拱上建筑的裸拱券的出土,證明漢代已有石拱。
《述征記》:“始皇東巡,弗行舊道,過菏水,率百官以下提石以填之而梁成。”這是說由于“弗行舊道”,所以臨時提石成梁。傳說又有始皇在海中立柱建橋的故事。海上架橋,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的,但足以說明在可能的條件下,是有遇水架橋的愿望和相應措施的。戰國時期已大規模建橋,《史記•滑稽列傳》記西門豹“發民鑿十二渠……十二渠經絕馳道”。漢趙充國治軍屯田,建橋七十二座,都說明當時修橋梁已十分普遍。
《漢書•薛廣德傳》,廣德諫文帝“乘船危,就橋安” 。由此,也可說明當時的造橋技術已給人安全可靠的信心。在這一時期里,黃河上架起了第一座蒲津渡浮橋,四川出現了竹索笮橋,這些橋標志著公元紀元初期,梁、拱、吊橋梁的三大基本體系,已在我國形成。
(節選自茅以升《秦漢時期橋梁建筑技術的嬗變》有刪減)
[注]①拱券:橋梁、閘窗等建筑物上筑成拱形的部分,也叫券(xuàn)。
5.文章認為“七里澗旅人橋”是“成熟作品”,下列說法不屬于這一“成熟作品”形成條件的一項是( )
a.石拱、石梁的大量應用,在結構理論、施工技術等方面為其提供了建造的技術基礎。
b.生鐵和冶煉鐵的出現,為石料的多方面利用提供了物質條件。
c.秦漢時代的建筑群的總體設計規模和個體建筑的高大形象為其提供了建筑模式。
d.石拱橋實用、經濟、美觀等方面的特點使之成為了橋梁建筑的一種需要。
答案 c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秦漢時期,發明了人造建筑材料,創建了磚結構和石結構體系,進而演進為新的拱券結構。
b.春秋末年戰國初期,木橋上增加了石柱、石梁、石橋面這些新構件,石拱橋也應運而生,并且已經有了成熟的作品。
c.秦始皇曾提石成梁,傳說還在海中立柱建橋,作者認為在當時條件下海中建橋不可能,但是當時應該有遇水架橋的相應措施。
d.石拱橋的出現,不僅減少了維修費用,延長了橋梁使用壽命,還提高了結構理論、技術
施工的科學水平。
答案 c
7.依據原文的信息,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漢書•薛廣德傳》的資料說明,人們已經認識到了石拱橋使用的安全可靠性。
b.建造石拱橋需要各種石料,石料的打造加工,冶煉鐵技術的發明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c.石拱橋更容易將橋的實用功能與美的造型結合起來,成熟的石拱橋是在建造技術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才可能出現的。
d.浮橋和竹索笮橋的出現,說明橋的種類基本齊全了,也有力的證明了“秦漢包括戰國及三國時期,為古代橋粱的創建發展時期”這一論斷。
答案 a
五、(山東省淄博市XX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考試)閱讀下列文字,完成6~8題
和諧的文化傳統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生機和活力,要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得到世界的廣泛尊重,文化上的傳統是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