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之道
3.師:結交朋友,不論是古還是今,對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季氏》兩章我們可從中受到什么樣的教益?
生:朋友之善惡,自可分多種,但交往與否,卻完全取決于交往目的。目的純正者,必交益友,偶有辨別不清之失誤,也易收韁;交友目的不正者,必交惡友。提高辨別能力重要,端正交友目的更為重要。
師:《季氏》(五)講君子的日常修養。樂趣,看來是具體而微的小事,但卻反映了人的情操,并反過來影響人的道德。儒家主張“發乎情”,“止于禮義”(《毛詩序》),人的感情,包括快樂的感情,用禮節來節制,才能達到中和的要求。
生:有益的快樂與有害的快樂,除《季氏》(五)中所舉的外,還能舉出許多表現形式來,區分其有益還是有害,主要看其效果與目的。如果這種快樂符合道德規范,促進事業有成,有益身心健康,就是有益的。否則,就是有害的。圖一時的逸樂放縱,導致違犯道德規范、影響事業發展、有害身心健康,則樂極生悲,快樂就轉變痛苦。
4.師:交友要有道,那《子張》(三)中的“道”是什么呢?
生:《子張》(三)談的是交友之道。從子夏與子張的話語中可以看出,他們兩人的主張并不一致。子夏主張有所選擇,但以個人好惡來取舍,有些褊狹。“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君子交友,見賢思齊,見不賢者自省,求諸于自己而不苛求于別人,不該自持清高,搞成孤家寡人。
生:子張的態度也失之過激。仁人君子有教化世人的使命,與人交往不能以個人好惡為取舍,但也并非來者不拒。泛交而不擇,取禍之道也。許多人就因交友不慎走向墮落。孔子說過,有三種朋友是有害的,即“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朋友奉承,朋友諂媚,朋友圓滑善辯,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