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之道
課堂互動1.師:讀《學而》(八),總結本章的中心。
生:本章中心是講君子要自重。
生:全章分兩部分:前章從反面講不自重之害,后章講自重之道。具體條件有三:一是“主忠信”;二是“無友不如己者”;三是“過,則勿憚改”。
師:君子的自我修養,首先要自尊。“君子不重,則不威”的“重”,是莊重,即自尊、自重。自尊是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格,維護自己尊嚴的一種道德感情。沒有這種自尊的道德感情,只是裝模作樣,是難以取得真正威信的。那么,怎樣才能做到莊重?
生:首先是忠誠信用。對人對事要以忠信為主,誠實無偽,才能得到人們的信任和敬重。其次要慎重交友。“無友不如己者”,照字面講,不交結不如自己的朋友。但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辦到的。人與人相交,不能只與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如果大家都要找比自己好的人做朋友,那么,又有誰愿意來做自己的朋友呢?不交“不仁之人(惡人)”為友,恐怕符合孔子的原意。朋友之間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短處,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師:最后,要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孔子認為,一個人對待錯誤的態度,實際上是對于真理的追求問題。在他看來,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沒有缺點的人,否則,就不用“學而時習”了。對待缺點、錯誤的正確態度應該是“過,則勿憚改”。
生:孔子理念中的君子人格是崇高道德理想境界。其德育導向意義是人人爭做君子,人人爭做道德高尚的人。在兩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上,君子人格作為一種理想人格形成一種風氣,造就了一代代道德典范。
2.師:再讀《顏淵》(五)并加以分析。
生:司馬牛的哥哥要作亂,司馬牛擔心哥哥因此而喪命,所以憂傷自己將會失去兄弟,因此子夏才說了這番話。孔子對人生中各種難以預料的事情常常以“命”來感嘆。“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大致是稟受于天而且不為任何力量改變的歷史定數。
師:在孔子看來,個人的生死、禍福、貧富,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屬于命的范圍,人力無法改變。但孔子并沒有因此而走向消極,人的處境遇由命所定,但個人怎樣有尊嚴地生活,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君子,這是人力可以選擇的。也就是說,人力在道德領域是有作用的,有時候作用還比較大,孔子說自己到了70歲能夠“從心所欲不逾矩”,在道德領域達到了自由的境界。
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這里的“兄弟”與“朋友”同義,取其情同手足的內涵。在理想狀態中,兄弟是有血緣關系的朋友,朋友是天屬以外的兄弟。由于兄弟又多了一層骨肉之情,稱呼“兄弟”,更使人感到親切溫暖,如一家人一般。舊時知識分子之間喜歡稱兄道弟,民間男性成員也常以兄弟相稱。這都是在朋友意義上使用兄弟的詞匯,又多了一層親切感。“四海之內皆兄弟”這句話,對后世產生一定的影響。
師:如上章所說,司馬牛宣布他不承認桓魋是他的哥哥,這與儒家一貫倡導的“悌”的觀念是相違背的。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亂”,因而孔子沒有責備他,反而勸他不要憂愁,不要恐懼,只要內心無愧就是做到了“仁”。這一章,子夏同樣勸慰司馬牛,說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禮”,那就會贏得天下人的稱贊,就不必擔心自己沒有兄弟,因為“四海之內皆兄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