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考二輪復習跟蹤測試:文言文閱讀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③,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事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節選自《史記•老予伯夷列傳第一》)
【注】①由、先:人名,指許由、務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扶而去之 去:使……離開
b.天下宗周 宗:祭祀
c.我安適歸矣 適:往,到
d.余甚或焉 或:通“惑”
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9、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能夠表現伯夷、叔齊淡泊名利、堅持操守的一組是
①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
③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
④伯夷、叔齊叩馬而諫
⑤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
⑥(伯夷、叔齊)義不食周栗,隱于首陽山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贊揚了許由、務光的高尚氣節,贊美了叔齊、伯夷互讓王位的行為,并含蓄地批評了吳太伯、伯夷這類人的消極避世行為。
b.武王追尊西伯昌為文王后,向東討伐商紂王,伯夷、叔齊認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弒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糧而餓死。
c.伯夷、叔齊及好學的顏回早早去世,而殘暴橫行、濫殺無辜的盜跖這類人往往壽終正寢,這使作者頗感困惑,因而質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認為因為世俗混濁不堪,清高的人才會顯現出來,并不是因為重視富貴就能成為世俗之人,輕視富貴就能成為清高之人。
五.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