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分析綜合教案
《酌古論》序
文武之道一也,后世始歧而為二。文士專鉛槧①,武夫事劍楯,彼此相笑,求以相勝。天下無事則文士勝,有事則武夫勝,各有所長,時有所用,豈二者卒不可合耶?吾以謂文非鉛槧也,必有處事之才;武非劍楯也,必有料敵之智。才智所在,一焉而已。凡后世所謂文武者,特其名也。
吾鄙人也,劍楯之事,非其所習,鉛槧之業,又非所長,獨好伯王大略,兵機利害,頗若有自得于心者,故能于前史間竊窺英雄之所未及,與夫既已反之,而前人未能別白者,乃從而論著之,使得失較然②,可以觀,可以法,可以戒,大則興王,小則臨敵,皆可以酌乎此也。命之曰酌古論。
【注】①鉛槧:指寫文章②較然:明顯
23.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古代文士和武將的成功道路只有一條。 b.天下安定之時,文士發揮的作用更大。
c.后世的文士、武將只注重自己的名聲。 d.作者對于寫文章和行軍打仗都很擅長。
答案:b 解析:該題考查的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項根據文中的“天下無事則文士勝”一句即可判斷其正確。a項錯在“成功道路只有一條”,文中同樣闡述了文人可以有處理事務的能力,武士也可以有預料敵情的智謀。c項錯在對文中“凡后世所謂文武者,特其名也”的理解,應為“后人認為的文人武士,只是從名稱上說的!”d項文中說自己不擅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
《湖南文征》序(曾國藩)
吾友湘潭羅君研生,以所編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屬為序其端。國藩陋甚,齒又益衰,奚足以語文事?
竊聞古之文,初無所謂法也。《易》、《書》、《詩》、《儀禮》。《春秋》諸經,其體勢聲色,曾無一字相襲。即周秦諸子,亦各自成體。持此衡彼,畫然若金玉與卉木之不同類,是烏有所謂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強取古人所造而摹擬之,于是有合有離,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擬,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約有二端:曰理,曰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筆請書而傳請世,稱吾愛惡悲份之情而綴辭以達之,若剖肺肝而陳簡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類能為之。而淺深工拙,則相去十百千萬而未始有極。自群經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勝。以理勝者,多闡幽造極之語,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勝者,多排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非縟而寡實。自東漢至隋,文人秀士,大抵義不孤行,辭多儷語。即議大政,考大禮,亦每綴以排比之句,間以婀娜之聲,歷唐代而不改。……
湖南之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嶺,西接黔蜀,群苗所革,蓋亦山國荒僻之亞。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間,《離騷》諸篇為后世言情韻者所祖。逮乎來世,周子復生于斯,作《太極圖說》、《通書》,為后世言義理者所祖。兩賢者,皆前無師承,創立高文。上與《詩經》、《周易》同風,下而百代逸才舉莫能越其范圍。而況湖湘后進,沾被流風者乎?茲編所錄,精于理者蓋十之六,善言情者,約十之四;而駢體亦頗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據之文搜集極少。前哲之倡導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學,稽《說文》以究達詁,箋《禹貢》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據家之說。而論文但崇體要,不尚繁稱博引,取其長而不溺其偏,其猶君子棋于擇術之道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