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文言文分析綜合教案
第3、4課時
一、分析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觀點態度
1、文中篩選法
(1)弄清選項中的“觀點態度”所指的具體對象、文句范圍,就是要看選項中列舉的作者觀點態度是針對哪一個人物,哪一樁事件的,具體在文中表現為一個語句還是一個物、一件事、一個文段,還是涉及全文。
(2)將選項列出的“觀點態度”與文中篩選出的相應的“觀點態度”加以比較,如果題干要求選正確項,則選兩者吻合的;如果選錯誤項,則選兩者不相符合的。
2、概括評價法
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是通過人物、事件、事理的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表現出來的,因而在閱讀時,就要從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敘述、某一事理的說明中,在領悟、分析、綜合的基礎上,概括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拿這種評價與選項中的評價比較辨析,從而選出符合題干要求的選項。評價作者觀點態度時的思考角度主要有以下一些:看作者對民族和人民的態度,看作者對統治階段和邪惡勢力的態度;看作者歷史的階級的局限性;看作者觀點在當時和今天的意義和價值。評價作者觀點態度時要注意:要完整全面,不可以偏概全,評價要準確恰當。
3、關鍵語句推斷法
高考文言文閱讀一般選取史傳類文章。在此類文章中,作者的觀點態度主要通過評論性的語段表達,如《史記》的“太史公曰”。史傳作者的觀點往往只用極簡括的語言表達出來,如“厲操清白”“清慎簡素”等,這都是我們把握作者觀點態度的著眼點。作者觀點態度在文中的表現:記敘文,集中體現于議論性的語句中,有的融于細微的字里行間;議論文,就是文章的論點或論點引發的對現實的觀點態度。
一般來說積極的有:抒發愛國情懷,表現憂國憂民,歌頌傳統美德,贊揚美好品質,贊美真善美。消極的有:宣傳封建倫理道德、剝削階級意識、迷信思想、貶低勞動人民、宣揚假丑惡。
4、感悟深意法
通過感悟文章的深意來體會。在一些文章中特別是在以史傳文為主的文章中,從字面上有時并不能看到作者直接表現出來的觀點和態度,這就需要我們結合語境,驅遣我們的想象,用心去感悟,體會字里行間所蘊藏的深意,通過揭示含蓄的內容或闡述抽象的內容來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達出來的觀點和態度。
二、文言文的綜合分析題目中常見的設誤,有以下幾種:
1、無中生有,添枝加葉。
閱讀材料中沒有所選義項的內容,或選肢中所說的內容是閱讀材料中未涉及的。如:
吳隱之字處默,濮陽鄄城人。美姿容,善談論,博涉文史,以儒雅標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雖儋石無儲,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謹,及其執喪,哀毀過禮。與太常韓康伯鄰居,康伯母,賢明婦人也,每聞隱之哭聲,輟餐投箸,為之悲泣。既而謂康伯曰:“汝若居銓衡,當舉如此輩人。”及康伯為吏部尚書,隱之遂階清級,累遷晉陵太守。在郡清儉,妻自負薪。遷左衛將軍,雖居清顯,祿賜皆班親族,冬月無被,嘗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貧庶。廣州包帶山海,珍異所出,一篋之寶,可資數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黷貨。朝廷欲革嶺南之弊,以隱之為廣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門,有水曰貪泉,飲者懷無厭之欲。隱之既至,語其親人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越嶺喪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飲之,因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厲,常食不過菜及干魚而已,帷帳器服皆付外庫,時人頗謂其矯,然亦始終不易。及盧循寇南海,為循所得。劉裕與循書,令遣隱之還,久方得反。歸舟之日,裝無余資。及至,數畝小宅,籬垣仄陋,內外茅屋六間,不容妻子。劉裕賜車牛,更為起宅,固辭。后遷中領軍,清儉不革,每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其余悉分賑親族,家人績紡以供朝夕。時有困絕,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祿。義熙八年,請老致事,九年,卒。隱之清操不渝,屢被褒飾,致事及于身沒,常蒙優錫顯贈,廉士以為榮。子延之復厲清操,延之弟及子為郡縣者,常以廉慎為門法,雖才學不逮隱之,而孝悌潔敬猶為不替。(節選自《晉書•吳隱之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