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第三課時)
魯迅著重描寫阿q的這種不正常的矛盾復雜的心理和性格,是因為關心受壓迫剝削的中國人民的命運。在民主革命時期,中國的革命,實際上是農民革命,如果廣大貧苦農民長期受“阿q精神”的束縛,那就不可能從奴隸命運中解放出來。反過來,他們不從奴隸命運中解放出來,阿q精神也就不可能消失。魯迅深深同情阿q的不幸遭遇,對于他的阿q精神則是盡情揭露、鞭撻和諷刺的。其出發點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魯迅的矛頭,決不是指向阿q本人和他的階級,而是指向毒害、摧殘阿q的萬惡的社會制度和兇殘的反動統治者。目的在于教育中國人民迅速擺脫阻礙自己前進的精神鐐銬,爭取解放,自覺地投入到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爭中去。
總之,魯迅通過描繪阿q這個深受剝削和壓迫而不覺悟的貧苦農民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反映了封建統治者所造成的國民的愚昧,深刻地揭露封建勢力兇殘狡猾的反動本質,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四、探究質疑
師:試把未莊的環境描寫與第七章開頭的那段描寫作一比較,未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現實?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未莊經過一陣不安、騷動之后,人心又“日見其安靜了”,這反映了辛亥革命并未從根本上動搖封建統治的基礎。只是進行了一場換湯不換藥的革命,“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軍政大權仍然落在地主豪紳的代表人物手中,最可笑的是“舉人老爺也做了什么”,這與曾幾何時的舉人老爺偷偷摸摸把衣箱運到未莊來藏匿的情形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城里革命是換湯不換藥,未莊革命則連湯也沒換,只是趙秀才把辮子盤在了頭頂,一個“盤”活畫出了投機革命的嘴臉:進,可表示“革命”了,辮子已沒了;退,可以隨時放下辮子,迎接復辟。這種“秋行夏令”的壯舉,真是“萬分英斷”!作者對封建余孽們的丑惡行徑,進行了辛辣的諷刺,也對辛亥革命的不徹底作了深刻的批判。
師:敘述趙家遭劫的事有什么作用?
學生議論、回答,教師小結:反映了革命以后沒有解決根本的矛盾,致使社會秩序混亂,給趁火打劫之徒大開方便之門。“不上二十天,搶案就是十幾件”;與舉人老爺下鄉寄放箱子相呼應,交待了箱子的去向。革命倒未使他失去什么,歹徒卻搶去他的箱子,具有諷刺意味;呼應阿q的革命狂想。作者故意用了“似乎”“不分明”等字眼,采取霧里看花的手法,把阿q幻想中的革命圖景跟眼前的真實的搶劫行動混雜起來,讓阿q錯把搶劫當革命。他多想參加啊,“兩腳卻沒有動”。因為事先“他們不來招呼他”,假洋鬼子更不準他革命;為阿q的最后“伏法”作了鋪墊。不論是參加革命黨還是參與搶劫,他兩腳都沒動,結果卻被槍斃了,這就產生了強烈的悲劇效果,人們在無限同情他的不幸的同時,更對吃人的封建社會表示強烈的憤恨,也對革命的不徹底表示深深的遺憾。
師:分析阿q的“革命”過程,我們可以發現什么?阿q對革命的態度變化的思想規跡:痛恨革命→神往革命→情不自禁地歡呼革命→對革命充滿幻想和期待→對革命現狀疑惑和不滿→要求參加革命黨→革命愿望受到致命打擊→對革命絕望→對不準革命表示憤懣→被捕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