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類文本閱讀
其實,項羽“身死東城”,從來有史跡為證。高達數丈的虞姬墓至今猶在,《定遠縣志》載:“虞姬墓即嗟虞墩,縣南六十里近東城。”陰陵、東城兩地,《定遠縣志》記載則更為明確:“陰陵城,縣西北六十里,鏌邪山南,周圍二里。……羽潰圍南馳,漢騎將灌嬰追羽過淮,羽過陰陵迷失道即此。”“東城,縣東南五十里。項羽至陰陵迷失道,漢追及之,羽復引而至東城即此。”
項羽殉難前在定遠縣境內留下的遺址遺跡,除陰陵、東城,至今仍存十余處。從霸王寨(項王迷路處)到劉會橋(為漢軍追及處),從下馬鋪到嗟虞墩,構成了項王在這塊土地上與漢軍周旋的一條完整路線。
(摘自XX年第3期《新華文摘》,有刪改)
6.從文中看,下列不屬于項羽殉難于東城的證據的一項是 ( )
a.《史記》《漢書》等史書中都有項羽兵敗并死于東城的記載。
b.據史料記載來看,項羽東城突圍的可能性極小。
c.定遠縣內的許多遺址、遺跡均證實項羽“身死東城”。
d.項羽崛起于吳中,兵敗垓下,愧對江東父老,無顏東渡烏江。
7.下列各項不屬于對項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 )
a.《史記》中有“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般船待”的生動描寫。
b.烏江一帶流傳著項羽欲東渡,烏江亭長般船待的佳話。
c.江淮一帶的專家、學者頻頻質疑并作出種種臆度誤解。
d.作者認為司馬遷利用民間傳聞來完善項羽這一英雄形象。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司馬遷知道項羽真正的殉難地不在烏江而在東城。
b.項羽從嗟虞墩到陰陵,再到東城,最后死在東城。
c.《史記》記述項羽敗至東城和東城到烏江的細致程度不一樣。
d.項羽戰死前的主要活動都在安徽定遠縣境內。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題。
《國語》為何不是“經”書?
在眾多與經書相關的典籍中,《國語》一直與《左傳》內容相表里,且成書年代相近。但始終沒有成為“經”。周予同先生認為“經”有三個特點。首先,“經”是中國封建專制政府“法定”的古代儒家書籍,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和統治階級的需要,“經”的領域在逐漸擴張,從“五經”擴大到“十三經”。其次,“經”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古代儒家的書籍。它不僅為“法定”,而且是從所有合法書籍中挑選出來的。后來儒家編著的書籍,固然不稱為“經”,就是秦漢以前的儒家書籍,不是得到孔子“真傳”的,也不能稱之為“經”。
再次,“經”本身就是封建專制政府和封建統治階級用來進行文化教育統一思想的主要工具,是封建專制政府培養提拔人才的主要準繩,被稱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合法的教科書。這三個特點.是書籍成為經典的標準。在“經”的領域擴大到“十三經”的過程中,封建專制政府的法定始終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儒家思想,第三是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