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類文本閱讀
②盡管如此,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之間的差異仍然很明顯。《莊子》中有兩處講述了同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盡顯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的差異?鬃右娎像醵Z“仁義”,老聃不以為然,給孔子講了一個故事:“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比珊,一群魚被困于陸地,便用濕氣互相噓吸,用口沫互相濕潤。在極端惡劣的生存環境里,甚至當滅頂之災來臨之際,能夠將一絲生的希望留給他人。“相濡以沫”形象地體現了孔孟所倡導的“仁義”關懷。而老聃則認為,還有比“仁義”關懷更好的存在方式,就是“相忘于江湖”。在江湖中生存的魚,不會想到用“相呴以濕,相濡以沫”的方式關懷其他個體。在一個順應自然規律、生存狀態良好的社會里,人們都生活得很好,無需別人的關心幫助。老莊所憧憬的理想社會,是一個完全按照自然規律構建、適合人類生存發展的社會。在他們看來,孔子的“仁義”教化,“若負建鼓而求亡子”,敲鑼打鼓追尋迷途逆子,注定不會如愿以償。
③“相濡以沫”還是“相忘于江湖”的爭論,成為先秦時期百家爭鳴的核心話題。這場關乎文化核心價值觀的爭論,一直延伸到西漢中期,漢武帝一錘定音,選擇“相濡以沫”的儒術,使其成為治理天下的主流文化。從此以后的兩千多年,孔孟思想作為官方話語,規范、制約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這與當時社會的政治體制、經濟模式是一致的。在漫長的兩千多年的時間里,物質與精神如此步調一致,顯然包含著歷史的必然性。
④歷史車輪駛入二十世紀,新文化運動的涌現,“五四”運動的發生,標志著中國文化的重心轉移。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甲午戰爭,直至19xx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后向中國政府索賠“庚子賠款”,一次又一次提醒著華夏子孫,“相濡以沫”的觀念固然重要,但“適者生
存”的法則更為根本。達爾文揭示的生存法則,在人類社會里同樣存在。嚴復譯介的達爾文進化論,引起了轟動;“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驚醒了沉睡兩千多年的華夏子孫。只有“法自然”,在開拓中創新,才能真正改善民族的生存環境,提高民族的生存能力。
⑤中國文化重心的轉向,并不意味著黃河文化的消失。過去兩千多年的歷史證明,“相濡以沫”的文化理念在融通人際情感,化解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穩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的封建社會能夠綿延兩千多年,“相濡以沫”這一文化理念功不可沒。在開拓、創新、進取成為時代主旋律的今天,我們仍然要倡導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愛。我們主張的核心價值,開拓、創新、進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價值觀,和平、和諧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價值觀。
(-08-19《文匯報》)
1.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從其源頭開始,相互交流與滲透的情況可以概括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