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序言教案2
當特大自然災害來臨時,守舊老人企望用舊制度來挽救災難,當然結果只能是失敗。但作者是怎樣描寫他們的心態呢?“況且,他們已經很老了,只要一點食物就足夠了。”作者并沒有把他們放到村民的對立面上去,描寫一幅“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慘烈畫面,看來守舊老人不是那種吸盡民脂民膏的統治者,他們“只要一點食物就足夠了”。
再看,村民叛亂之后,守舊老人再也無力抗爭,但當最后一輛馬車駛出村子時,他們又強迫車夫把他們帶走,而車夫真的把他們帶走了。
從以上描述,我們至少可以明白兩點:
第一,作者并沒有把專制者和村民對立起來,他不是以階級對立來看待守舊老人和村民的矛盾的,否則,村民的最后一輛馬車也不會把他們帶走。作者這樣來處理,實際上也可看做是他的寬容思想的一種表現。所以,作者寬容思想的體現,不僅僅表現在村民對先驅者的懺悔上,也表現在村民對守舊者的容忍上。
第二,最后引起村民叛亂的原因,并不是階級壓迫,而是自然災害。特大的自然災害使村民們不得不在生與死之間加以權衡:要生,就只能沖破舊的營壘,否則只有死路一條。作者認為村民要擺脫困境,求得生存,不是推翻專制統治,而是帶著專制者一起去尋找新的生路。從這一角度看,作者主張的是純人文主義的寬容,他主張人與人之間都應該寬容。人類本不該有你死我活的斗爭,有的應該是最大限度的寬容:村民對先驅者的寬容,村民對守舊者的寬容,甚至他也企望守舊者對先驅者的寬容。然而,在現實社會中,這只是房龍的一種幻想,這幻想雖然天真而可愛,但殘酷的現實終會打碎他的夢幻。
在中世紀教皇統治時期,只要布魯諾不低頭,教皇是不會對他寬容的;頑固地維護滿清統治的西太后,也決不會容忍六君子的改良。反過來,“革命的恐怖”也不會寬容殘酷的統治者。在階級斗爭激烈的社會,寬容總是以對立面屈服為前提的。我們對戰犯的政策也說明了這一點。
當村民們還生活在幾千年來一直封閉的貧窮落后、專制思想一統天下的環境中時,他們不可能理解先驅者的話,也決不可能對先驅者加以“寬容”。這正如魯迅筆下的阿q,在阿q的腦子里,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要殺頭,這是他的正統觀念。也正如魯迅筆下《藥》中的茶客,在茶客們的腦子里,夏瑜勸牢頭造反是發了瘋了,因此死有余辜,這正合乎他們的思維邏輯。如果這個時候,勸阿q對革命者寬容,叫茶客去同情夏瑜,就未免有些滑稽。要真正避免先驅者悲劇的發生,要阿q及茶客們真正懂得夏瑜們斗爭的意義,那就要徹底喚醒民眾,而決不是倡導寬容,而這,正是魯迅傾畢生精力要砸爛“鐵屋子”的原因及其偉大意義之所在。
對立階級之間有沒有寬容可言?有。但必須以實力對比和各自利益為前提,譬如國與國之間的談判,就不可能有絕對的寬容。
倡導真正的寬容只能在人民內部,在親友之間,在愛人之間,在同事之間,在干群之間,在學術討論之間……在這個世界上,要實現房龍所謂的絕對的寬容,起碼在現在是決不可能的,也許這正是房龍思想中的局限x##b!
(選自《中學語文教學》XX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