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命題的基本走勢
所謂“淺易”,從內容上說與寫作背景沒有更多的聯系,較少牽涉名物典章制度;從表達上說,以敘述為主,近若干年都選擇史傳類的文章;從語言上說,文中的實詞、虛詞和句式多為課本中常見的。
②注重文意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高考古文閱讀的試題,從總體上說有向現代文閱讀靠攏的趨勢,這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注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XX年的5道選擇題,有3題是考查對文意的理解、分析的概括的;二是強化語境意識,字詞理解和文句翻譯,都強調依據具體語境答題。而考生正是在這兩點上暴露出不足之處。
例:XX年第15、16兩題: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資治通鑒•唐征入》)
15.聯系全文看,下列對文末司馬光一段話的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以史家的眼光,評價唐太宗能夠從善如流,隋煬帝則愛好面諛逢迎。
b.強調“表動則景隨”,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趨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說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啟示后世君王,治國時應當從裴矩的變化過程中吸取經驗教訓。
1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 )
(1)裴矩遂解廷折,不肯面從
譯文:
(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譯文:
XX年的閱讀材料由兩段文字組成。一段選自《舊唐書•裴矩傳》,主要敘述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文中有裴矩與隋煬帝、唐太宗之間的一些對話;一段就是上文抄錄的司馬光的一段話,這段話主要是對上文的評述。司馬光評述的核心是“君明臣直”,接下去兩句是分析性的話,最后一句是結論。文中明明說“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b項卻說“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趨于高尚”,許多考生竟看不出b項之錯,以致本題在某省的得分率僅為20%左右,豈非怪事?這只能說明考生未讀懂這段文字。
第16題的翻譯,前一句是第一段材料的文句,回到原文中一看使能發現句中的“遂”不是連詞“于是”,而是副詞“竟然”;句中的“廷”和“而”是常見的名詞作狀語;“折”,依據上文唐太宗與裴矩之間的對話,可以看出是“辯駁”之意,可是相當多的考生不會分析具體語境,不會根據語境作翻譯,因而得分情況也相當不好。第二句翻譯本來相當容易,因為句中“惡”與“樂”是反義詞,“忠”于“佞”也是反義詞,可是竟然有考生寫出這樣的答案:“你聽到壞消息后,就忠于你的妻子;你聽到好話,就忠于朝廷。”這樣荒唐的答案簡直讓人瞠目結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