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三語文一輪復習:論述類文本閱讀
XX屆高三語文專(人教版)題復習教案:論述類文本閱讀(一).
【教學目標】
1、了解考綱關于論述類文本的考察要求。
2、論述類文本的閱讀方法探究。
3、訓練論述類文本的做題方法。
重點難點:論述類文本的做題方法。
【考點解讀】
XX年《考試大綱》要求:閱讀一般論述類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 c
(1)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3)歸納內容考點,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典題導航】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
下筆不覺師造化
黃賓虹一生繪畫藝術的大進展,多發生在他隱居的時期。這并不是純粹的巧合,無需應酬雜務的寧靜生活可以讓他深思內省,促使畫作和自然風景、隱居生活進一步契合。池陽湖畫風之變是一次突變,源自他對江湖水光天色的寫生,也來自他蓄積已久的思考,還來自苦澀現實對他心靈的影響。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還難忘他老師的教誨:“讀書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則心靜,靜則心清,清則心明,明則明白一切事理。作畫,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畫便猛進。”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南北國畫家都參加。此時在上海美專任教的黃賓虹參加了展出工作,并發表了評介文章《美展國畫談》。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畫格,以為不必求悅于人,人不知而不慍,才是真畫者;還以為當時滬上流行的一種是細謹、工于涂澤的媚人習氣,另一種是自矜才氣、淪于放誕的欺人畫風,以浮滑為瀟灑、以輕軟為秀潤,真畫者反不合時宜。他希望畫者能堅持避俗趨雅的操守,力求華滋渾厚的畫風,不要因一時俗世棄取而改變。
黃賓虹一向以為書畫同源,所以稱作畫為“寫畫”。他以為上古時代書畫不分,如伏羲畫八卦,倉頡造字的一種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國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橫線、縱線、弧線等線條形式;漢以后雖分書畫,但仍是道歸于一,三代以上筆法可從甲骨、古玉、銅器中求之。他在1929年編輯的《濱虹草堂古印譜》里曾談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點畫的肥瘦方圓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繪畫筆法;而結構的疏密、參差離合、抑揚頓挫、回環往復,更可見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畫時要置備金石拓本在案頭。他由古璽印這種上古金石實物、臨近原始的藝術形式中悟出筆法要旨,認識到書法、文字、金石、繪畫都是同一來源,即來源于自然山水,從而找到回歸造化之路。
黃賓虹常提到古代書法家從觀察自然中有所領悟,如在雨后看車行泥沼,車輪在泥中轉動猶如筆被紙墨所滯卻仍圓轉,不疾不徐、不粘不脫,由此筆法大進。他也常以自然山水之理來詮釋自己的筆法,如“平”就是如風吹水動、一波三折;“圓”如行云流水、宛轉自如,而石有棱角、樹有椏杈,則是圓中有方;“變”則如石有陰陽向背、樹有交互參差,山有起伏顯晦、水有緩急動靜。1922年他在給友人陳柱尊的信里說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來作畫。可見,他已將山水自然之理、《說文》六書之法、書法、畫法相互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