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任安書(節選) (蘇教版)
【教學目的】
了解《史記》的寫作過程和成書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與司馬遷的遭遇。
學習本文的行文特點: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結,迂回曲折,但又脈絡清晰。
體會文中表現出的作者身受極辱后憂愁幽思、激憤慷慨的情感。
學習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的精神,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和生死觀。
積累實詞、虛詞與句式。
【教學重難點】
積累重要實詞、虛詞與句式。
把握課文內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點。
通過具體句段,揣摩體會作者遭受奇恥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書雪恥的頑強意志。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內容的難度也比較大。第一,文章內容涉及作者家世、古代刑法種類、古代王侯將相受辱事例、圣賢們在逆境中發憤著書事例等,學生對這些一般都不太熟悉,難免產生隔閡。第二,本文在寫法上融記敘、抒情、議論為一體,行文反復曲折,跌宕生姿,許多語句都有深刻的內涵,而學生由于人生閱歷尚淺,短時間內恐怕難以透徹理解。解決這些困難的關鍵,在啟發學生自行領悟,要把基點放在啟發學生自行領悟上。另外本文詞句難度較大,學生很難弄清句意,需要教師宜多指導并檢查學生對文意的理解。
教學方法:誦讀點撥、討論指導。
媒體設計:課文錄音。投影展示課文結構和部分文句。
教學安排:三課時
【教學步驟】
布置預習:學生看單元后知識短文《司馬遷和〈史記〉》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個問題。”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開始了關于生與死的思考。而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已經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趣異也。”不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下面,我們就通過《報任安書》來走近司馬遷,走入司馬遷的內心世界。
二、作者與寫作背景
1、請學生默讀由看單元后知識短文《司馬遷和〈史記〉》,然后介紹自己所了解的司馬遷。
強調:a、思想(四點);b、文學價值(鮮明的人物個性,強烈的抒情性)c、影響。
2、教師補充介紹作者及《史記》
(投影片1)司馬遷簡介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90),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其父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的官職)。
司馬遷早年游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史記·太史公自序》有這樣的記載:“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彭城,過梁、楚以歸。”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篤。父親臨終前囑咐他說:“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并告誡他不要“廢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父職,任太史令,得以博覽皇家珍藏的大量圖書、檔案和文獻,為《史記》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天漢二年(前99),在《史記》草創未就之際,司馬遷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解而被捕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掌管皇家機要文件),繼續發憤著書,于征和二年(前91)寫成《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