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閱讀•鑒賞作品的語言
高三語文復習講座(38)
一、什么是文學作品的語言
文學作品的語言,是語言藝術塑造形象、表達主題的基本工具。它以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為基礎,經過作者加工提煉,具有準確、鮮明生動,富有形象性和感染力的特點。總起來說,文學作品的語言包括敘述人的語言和人物的語言這兩個方面。所謂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就是具體評說這兩方面的語言在刻劃人物、表達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效果。
[例1]
周樸園,你可以冷靜點。現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覺得心里有委屈,這么大年紀,我們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魯侍萍 哼,我的眼淚早已哭干了,我沒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經忘了你自己做的事了!三十年前,過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個兒子才三天,你為了要趕緊娶那位有錢有門第的小姐,你們逼著我冒著大雪出去,要我離開你們周家的門。
——(曹禺《雷雨》)
這是魯侍萍與周樸園之間的一番對話。周樸園感到站在自己面前的魯侍萍對自己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于是先用硬的再用軟的兩種手段對付魯侍萍。本來是魯侍萍哭,他自己并沒有哭,卻不說“你”先可以不必如何,卻偏用“我們”先可以不必如何。一個人稱的變化便顯示出他的狡詐、陰險,企圖“軟”化魯侍萍的心理昭然若揭。而經歷了三十年磨難的魯侍萍根本不吃這一套,她的話語憤怒控訴了周樸園的罪惡,撕掉了周樸園的假面具。在人稱代稱的運用上,“你”與“我”分得清清楚楚。這便表現出魯侍萍對殘酷現實的清醒認識,表現其性格的躍遷。例1《高等教育》中的強一再說到“做好自個兒的事”(也有敘述人轉述的),樸實無華,較好地表現了強的敬業精神和人性的美好本質。能作這樣的分析,便是一種對文學語言的鑒賞。
不過,對高中畢業生鑒賞語言的要求只是初步的。從歷年來的高考試題看,主要是考查修辭技巧的鑒賞,偶然涉及其他語言技巧的鑒賞。
二、鑒賞作品語言的目標
1.說出運用某種語言技巧所表達的內容
譬如1999年第22題(《創造宣言》)第四自然段中說:“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這里所用的比喻分別比喻什么?這樣一道題,實際上是考查對句意的理解能力。就高考而言,這樣的試題相對較少。
2.說出運用某種表達技巧的表達作用
譬如XX年第22題:“怎樣理解(《話說知音》)第一段中‘有時發出細微的聲音,讓人們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時卻又像颶風似地咆哮,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的表達作用?”就屬于這樣的試題。XX年(《鄉土情結》)第22題c項:“失根的蘭花,逐浪的浮萍,飛舞的秋蓬,因風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遠離鄉土的游子孤苦無助的境遇。也屬于這一類。
就高考而言,像這樣要求說出表達作用的試題是比較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