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
●學習導航
一、導入語
我們在高二時學過《夢游天姥吟留別》,詩文通篇記述夢境中的山水。在詩中,靈動飛揚,豪氣縱橫,像天上的云氣;他神游八極,自由馳騁,像原野的奔馬。在他的詩里,他的夢中,李白抖去一切凡間的塵埃,完全恢復了他仙人的姿態:上窮碧落下黃泉,他的神思在時空之中毫無拘束地游行。今天讓我們再次追隨詩仙,一起神游《蜀道難》。
二、誦讀感受基調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整體把握,理清思路。播放《唐之韻》中《蜀道難》的音像材料,帶學生進入教學氛圍中。邊看邊聽邊思考,誦讀課文,消滅生字詞等障礙。
①學生自由誦讀,標出讀不準的字詞、讀不順的句子。
②對照注釋第二次誦讀,相互討論質疑,教師巡回答疑。
③放錄音或教師配樂范讀課文,要求學生聽清字音,聽出節奏,把握感情基調。
三、研讀,理解和體悟詩歌的內容
1.內容與形式的分析。
學生進一步朗讀,勾畫過渡性的語句,理清思路,完成課后練習二。
這首詩以“蜀道難”的“難”為核心,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表達了對當時社會的隱憂微愁。
(結構的分析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結構,則詩的主旨、章法等都極易明白,對記誦全詩也很有幫助。分析結構應當是點撥式的,點到為止,切忌講得過多,要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自行領悟。最好能設計一個簡明的圖表,邊講邊畫。下面的示意圖可供參考)
2.“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詩有什么含義?它重復出現三次各有什么作用?
示范:這是本詩的主詩的主旨句。它貫穿始終,顯示了詩的詠嘆基調。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這三嘆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之中。由主旨句我們可以揣摩詩的寓意。
主旨凡三見,是詩人創造性地繼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見的復沓形式。開頭、中間、結尾各出現一次,每一次出現都給讀者帶來新的啟示,形成了以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后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著它。詩的開頭是副句在前,“噫吁 ,危乎高哉!”寫詩人仰望蜀道時發出的感嘆,突出地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為下文寫太白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日、捫參歷井等張本。詩的中間,副句在主旨句之后,“使人聽此凋朱顏”,意在說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輕易前往。此句有鉤連前后兩層內容的作用,前一層是說蜀道之高,而且凄涼萬狀,后一層是說蜀道極其險惡。結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側身西望長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面說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禍之烈,又與開頭“噫吁 ,危乎高哉!”一句照應,顯得意味深長。主旨句的第三次出現結束了全詩,將“蜀道難”的內容概括無余,使讀者興無窮之嘆。
由此可知,主旨句的反復出現,不僅在詩的結構上起著統攝——鉤連——總括的作用,而且對全詩的詠嘆基調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賞讀,賞析作品的藝術風格和創作技巧
1.這是一首樂府詩,以七言為主,卻有不少雜言,節奏多變化,與散文句法相似。試給下面的詩句劃分節奏,朗讀幾遍,說說它們對本詩的內容起什么作用。
噫吁 ,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詩人在仰望時,情不自已,脫口而出,用散文化的句子,顯示了感嘆的強烈。感情豪放,統率全詩,奠定了詩的詠嘆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