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第二輪專題復習【考題借鏡一】
(編者按:王昌齡《送柴侍御》中原句是:“青山一道共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閱卷評點】
文章符合題意,選典型的事例,層層深入論證。材料新鮮豐富,構思新巧,見解新穎,語言流暢。融現代歌詞、古代詩文、現實場景于一爐,富有文采,有較深厚的文學底蘊。書寫美,視野開闊,意境高遠,思想深刻。
多 難 興 邦 (河北)
總理在四川地震災區的學校鄭重地寫下了四個大字“多難興邦”。這四個字深深地鐫刻在我們心里。
多難興邦。我們無法避免災難,然而我們卻能以堅定的態度在災難中尋找力量。春秋時期,越國被吳國所滅,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勾踐退守會稽山上。在亡國的巨大災難中,勾踐和他的子民卻找到了力量,臥薪嘗膽,忍辱負重,在災難的陰影中尋找光明,終于“三千越甲可吞吳”,災難使越國的君民上下齊心協力,勵精圖治,整個越國有一種堅定的信念:要雪恥!于是,戰事臨近,父勸子,婦勸夫,整個國家有了強大的凝聚力。災難后帶給人的力量氣撼山河。
以色列民族在歷史上受盡苦難艱辛,沒有居住地的以色列民族被迫遷居歐洲,散居各國。受盡歧視和屈辱的猶太人竟在二戰中慘遭屠殺。一個傷痕累累的民族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沒有退縮屈服,卻迸發出了強大的力量。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以色列國,雖然他們的行為有些無理,但猶太民族在災難后的頑強與抗爭讓我們看到了在災難中凝聚的力量可以興邦。
我們不能選擇逃避災難,卻可以選擇頑強的面對。在災難中,民族得以成長,祖國的脊梁得以剛強,民眾的美德得以發揚。
多難興邦,卻應以民為本。災難面前,人民的成長就是邦的興旺!在災難中,人性的閃光點被無限放大,愛的光芒直射牛斗!從1998年洪水,世紀之初的“非典”,直到今年初的冰雪災害和五月的地震。我們的內心被一次次感動著、震動著。從解放軍戰士、醫生護士,到身邊的陌生人、朋友甚至自己,我們卻看到了災難面前人性的偉大。經受著一次次災難的洗禮,我們的民眾也變得堅強。災難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在增長。涓涓水流匯成愛心的江河,每一個民眾的成長、堅強換來了民族的興旺昌盛。
成長是痛苦的,卻是必須的,一個民族的成長也要付出痛苦的代價。災難過去,更需要民族長久的思考,從災難中有所感悟,在災難中煥發的精神要持久的弘揚,在災難中閃亮的人生光芒要永恒的發光,這樣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多難興邦,中國是不會被困難嚇倒的,愿華夏兒女能在災難中汲取力量,成長壯大,因為我們的成長就是壯大的希望。歷史會記住災難,歷史會永久證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多難興邦!
【閱卷評點】
初讀此文我們會感覺到一種激情澎湃的力量,多難興邦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能夠自如的駕馭自己的觀點并圍繞觀點準確選擇材料,是有一定難度的。汶川地震帶給中華民族的應該是深刻的思考,無論是國家領導人還是各級官員,每一個公民,而這種思考應該在痛定思痛的時候。這位考生在考場上依據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提煉出“多難興邦”這個觀點,說明其有深刻的思考,有很強的認識生活、認識社會的能力,可以說他是在以審視的目光在認識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