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
參考答案二:有的機器人可以獨立操作機床,可以在病房細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險區域進行作業。現在許多國家都已經能夠生產這樣的機器人。)
同時在日常的生活用語中,我們也應該力求避免語言的晦澀難懂,如“我剛從五百來”中的“五百”就令人費解,經向說話者了解,才知道是指“第五百貨商店”,這是種不應該的省略。
3.不歧義,表意應該唯一
解答此類試題關鍵是要明確歧義產生的原因,采取消除歧義的對策。而且應該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久違了高考之后,考查歧義又出現在XX年的試題中,并被賦予了新的功能和要求。
語言歧義現象比較復雜,下面具體談談歧義的類型及消除歧義的辦法。
①多義詞產生歧義。如:他走了一個多鐘頭了。(可理解為:a.他在路上行走了一個多鐘頭了。 b.他離開這兒一個多鐘頭了。)
②多義短語產生歧義。如:他的小說看不完。(可理解為:a.他收藏的小說看不完。b.他寫的小說看不完。c.他看小說看個沒完沒了。)
③動詞的施受方向不確定產生歧義。如:這個人連校長都不認識。(可理解為: a.這個人不認識校長。b.校長不認識這個人。)
④動詞的支配范圍不確定而產生歧義。如:發現了敵人的哨兵。(可理解為:a.發現了/ 敵人的哨兵。b.發現了敵人的/ 哨兵。)
⑤介詞的管轄范圍不確定而產生歧義。如:對廠長的意見。(可理解為:a.對/ 廠長的意見。b.對廠長的/ 意見。)
⑥連詞的管轄范圍不確定而產生歧義。如:哥哥和弟弟的朋友。(可理解為:a.哥哥和弟弟的/ 朋友。b.哥哥和/ 弟弟的朋友。)
⑦代詞指代不明而產生歧義。如當他把證書發給小李時,他對他笑了笑。(可理解為:a.他對小李笑了笑。b.小李對他笑了笑。)
⑧數量詞和有關詞語表意不明而產生歧義。如:一邊站著一個同學,守著校門。(可理解為:a.兩位同學分立在校門的兩側。b.一位同學站在校門一側。)
⑨由兼類詞(包括詞性不變而有多種功能的詞)而產生歧義。如:他爬過山沒有?(可理解為:a.他爬山有沒有爬過去?b.他以前有沒有爬過山?)
消除歧義的方法具體來說有如下幾種:
①停頓消除法
短語和句子由于結構層次的停頓不同而產生歧義,這就需要明確停頓。
例:“他背著總經理和副總經理偷偷地把這筆錢分別存入了兩家銀行。”既可理解為“他背著總經理,和副總經理一起偷偷地把這筆錢分別存入了兩家銀行”,又可理解為“他背著總經理和副總經理,自己偷偷地把這筆錢分別存入了兩家銀行”。對于這樣的歧義現象,就要按意義的合理停頓加以消除。
②語境消除法
一些兼類詞產生的歧義往往可以通過設置一定的語境來加以消除。
例:“我要炒肉絲。”炒可以是動詞,也可以做肉絲的定語。而設置語境后,歧義就消除了。“我要炒肉絲,不去洗碗。”“我要炒肉絲,不是炒青菜。”
③變換詞語法(包括單音詞變雙音詞)
例:“縣里通知說,讓趙鄉長本月15日前去匯報。”“前”可根據具體情況改為“以前”或“前往”,這樣歧義就消除了。
④重音消除法
例:“我想起來了。”句中“起來”重讀,表示“我想起來了”;“起來”重讀,表示“我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