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
教案示例1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1設想:在課外預習的基礎上,安排1課時進行書面概括練習,要求學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內容。
2步驟:①布置學生預習,要求通讀全文,標記精彩語句,思考“旁批”提出的問題。
②課堂上安排30分鐘由學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內容,提示學生不要寫成“故事梗概”一類。
③抽查“概述”文字,適當評點,舉一反三,讓全體學生基本了解這部中篇小說的主要內容。
附內容概述參考文字:共分九章。前三章屬于小說的交代部分。其中第一章“序”交代了給阿Q作傳的緣起,概略介紹了阿Q身世、處境;二、三兩章著重描寫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強凌弱,奴相十足。中間三章是小說情節的發展,重點描述了阿Q的精神痛苦與不幸。第七第八章描寫了辛亥革命波及未莊以后,阿Q自發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動,以及假洋鬼子不準他革命以后,他對辛亥革命的極度失望。最后一章描寫了反動派竊取革命果實,阿Q被殺害的悲慘結局。
④課外作業 可布置學生根據“評點”修改自己的“概述”。
二、研習課文
1設想:安排4課時研讀課文,其中1課時學習前三章,1課時學習中間三章,另外兩課時分別學習最后三章。學習時,導讀引路,“旁批”切入,捕捉要點,抓住關鍵,著力培養研讀文學作品的能力。
2步驟:①第一課時:學習第一章,擬引導學生歸納阿Q的“四無”(即無名目、無姓、無名、無籍貫),了解阿Q的政治地位低下,生活環境惡劣;探討行文中三處諷刺手法的運用(即諷刺主張“名不正則言不順”的“正名論”,諷刺抱住“國粹”不放的遺老遺少們,諷刺胡適的考據癖),體味魯迅小說的獨特筆法;回答兩個“旁批”提問,初步了解趙太爺和阿Q的性格特征。
學習第二章,擬引導學生剖析有關阿Q的4個生活片斷——自吹“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譏笑未莊人“不見世面”,癩瘡疤的故事,押牌寶的故事——把握阿Q性格特征的一個方面: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學習第三章,可要求學生仿照第二章的學習方法,概括該章所記生活片斷的主要內容(即阿Q敗于王胡,挨“哭喪棒”,調戲小尼姑),歸納阿Q精神勝利法構成的另一層面:畏強凌弱,奴性十足。
②第二課時:學習第四章,可引導學生邊朗讀課文,邊思考“旁批”的設問,爾后歸納章節大意(即寫阿Q拙劣的求愛經過和遭受的可悲結果,進一步表現阿Q的地位和處境)。學習第五章,可要求學生復述“龍虎斗”和“偷蘿卜”兩個情節,體會用詞的準確性,進而認識麻木的國民“吃人”的本相。學習第六章,主要應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前半部分著重揭示國民趨炎附勢的本性,后半部分重點突出世態的炎涼,人們的愚昧無知。總而言之,中間三章的文意不難理解,由學生讀一讀、議一議即可。
③第三課時:學習第七、八兩章。首先可布置學生瀏覽課文,概括情節,然后由師生共同討論回答“旁批”的提問。七、八兩章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
未莊風傳革命/阿Q宣布革命/夢中幻想革命/地主投機革命
(以上為第七章的主要情節)
未莊沒有革命/洋先生不準革命/革命幻想破滅
(以上為第八章的主要情節)
④第四課時:學習第九章。這一章寫阿Q被當作替死鬼被捕、被審和被處決,思想開掘深刻,諷刺入木三分,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大團圓”,也是編輯們著意設計“旁批”的一章。因而研讀時應調動多種朗讀方式去朗誦,去品讀,并認真回答“旁批”所提出的每一個問題。與此同時,可引導學生聯系學過的《孔乙己》《藥》《祝福》等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就練習三的答案作點提示:作品最后以諷刺看客作結,解剖中國人的靈魂,揭示國民的劣根性,以喚醒那沉睡的民從,實現民族振興的目標。
三、拓展探究
1設想:安排一課時,用于鑒賞要點(即分析人物形象、歸納藝術特色),處理練習,為“單元說明”中提出的“理解”“體會”“把握”等要求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2步驟:結合練習一,探討的創作意圖,進而理解小說的主題。如有必要,可簡要介紹一下寫作背景,讓學生閱讀文后所附王富仁的《魯迅的生平和創作》。
結合練習二和練習五,概括阿Q的性格特征,認識阿Q的“精神勝利法”,啟發學生就“人要不要一點阿Q精神”展開討論。同時,引導學生簡析趙太爺父子和假洋鬼子的形象。
結合練習四,理解小說的藝術特色。關于“喜劇的外套,悲劇的內核”,主要由教師講授;關于“白描的手法”,盡可能讓學生找出例證;關于“雜文式的筆法”,略舉一兩個例子即可。
練習六安排在課外完成。
教案點評:
思想內涵博大精深,藝術手法精湛絕倫,是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昆侖,在世界文學中也是一流的精品。這樣千古不朽的名著,理應全面、深入研讀之,以達到“窺一斑而見全豹”的目的。為此,教學該文時可安排6課時,重點理解小說深刻的思想內涵,體會作者深層的嚴肅與悲哀,把握作品語言的獨特風格。
第 1 2 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