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娘 子 關 前
五、娘 子 關 前
周立波
一、教學目的:
1、了解本文組織材料的線索,記敘的順序;學習本文根據表達中的需要安排詳略的寫法。
2、學習抗日軍民的崇高的民族氣節、革命樂觀主義的精神和愛國主義思想。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理解豐富的記敘中包含深刻的思想。
2、難點: 本文線索及材料的詳略。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
第 一 課 時
導言:
《娘子關前》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報告文學《晉察冀邊區印象記》,寫于一九三八年六月,所記的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底至二月初五五十多天中作者從晉北返回晉中的途中所見所感。《娘子關前》所記的是其中的一段,即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途中兩天兩夜的事。當時華北處于抗日戰爭初期,敵人不斷向我進犯,時令正當冬未春初,天氣十分寒冷。但我黨領導的八絡軍和廣大人民,克服重重困難,在敵后建立了根據地,積極開展游擊戰爭,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表現了中華兒女不屈的民族精神。
作者簡介:
周立波,原名周紹儀,湖南益陽縣人。現代作家,共產黨員。他的代表作品有反映東北解放區土改斗爭的長篇小說《暴風驟雨》,曾榮獲斯大林文學獎金;有反映我國工業恢復時期的長篇小說《鐵水奔流》;有反映我國農村社會主義革命的長篇小說《山鄉巨變》;在粉碎了“四人幫”之后,創作短篇小說《湘江一夜》,獲一九七九年短篇小說一等獎。
抗戰期間,周立波曾在給友人的信中說: “我打算正式參加部隊去,烽火連天的華北,正待我們去創造新世界。我將拋棄紙筆,去做一名游擊隊員,我無所顧慮,也無所恐懼。”“我要無掛無礙地參加華北抗日戰爭。我愛這種生活,戰斗的,而又是永遠新鮮的。”一九三七年冬至一九三八年春,他曾作為八路軍戰地記者走遍華北前線,行程達二千五百里,在槍林彈雨之中,他不避艱險,不辭勞苦,奮筆疾書,記下自己深受感動的一切,寫了《晉察冀邊區印象記》和《戰地日記》等報告文學。在這些作品中,作者熱情歌頌八路軍英勇抗日的精神,歌頌革命人民和人民偉大的民族氣節,控訴敵人的罪行,揭示敵人必然走向失敗的命運。
自讀課文:1、劃出這次行軍的時間、地點、路程表、記敘順序與線索。
2、寫出段落大意。
參考答案:
項 目 | 內 容 | 備 注 |
行軍起點 | 從( )北上 | 全程( |
| (1)、白天行程:____由( )出發,____到( | |
| ),________到( )省( )縣的( )。 | ),共 |
| (2)、夜晚行程:________過了( ),進入( ) | 翻( )座 |
| 區,經過( )、( ),橫過( ),____ | 大山。 |
| 爬到( ),____到達( ) | |
| | |
終 點 | ________到了( ) | |
記敘順序 | | |
記敘線索 | | |
從上表可以看出: 本文以部隊行軍的路線和行程為線索,按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即按行軍的先后順序來敘寫。每段都有小標題,各段之間既有內在聯系,又可獨立成篇。
段落大意:
一、“山路上”寫途中的艱險,敵人破壞的慘狀和老百姓逃難避敵的情形。
二、“初次踏著河北的土地”寫第二天的行軍,經過“接近敵人的區域”。敵人運輸線屢遭破壞,陷入困境;河北人民抗日的愛國激情高漲。
三、“通過敵人的封鎖區”寫第二天夜晚的行軍,進入敵人的封鎖區。年輕戰士的崇高覺悟,婦女干部的勇敢精神。(不畏艱苦、樂觀主義精神)
四、“核桃園”還是寫第二天夜晚的行軍,通過敵人封鎖區中的核桃園。 國民黨軍隊的慘敗,日寇的殘暴、虛弱及漢奸的無恥。
五、“再會,同志!”仍然寫第二天夜晚行軍,通過敵人封鎖區中的險境桃水橋。與向導依依惜別之情。
六、“我們一天一夜翻了八座山”寫第二天夜晚到第三天清晨的行軍,通過敵人封鎖區中的五太路,到達娘子關前。一天一夜行程一百二十九里,勝利穿過敵人的封鎖線。
七、“還我河山”寫第三天上午的行軍,到達“敵人的后方”,我邊區的鞏固地帶。“還我河山”的愿望一定能實現,抗戰必勝。
“還我河山”: 南宋名將岳飛率兵抗金,曾使敵人聞風喪膽,后來受奸臣秦檜、張俊、萬俟咼等誣陷,蒙冤下獄,不久,被殺害于風波亭。岳飛臨刑前,曾發有“前赴后繼,還我河山”之壯烈遺言。“還”這里是使動用法,“使……歸還”的意思。課文中那寫在墻上的四個大字“還我河山”,意思是說: (一定要)使我們祖國的河山重新回到人民的手里,也就是說,一定要從日寇手里收復祖國的土地。
第 二 課 時
課文分析:
一、穿插描寫,詳略得當,突出主題。
課文敘述了抗戰時期作者在一次行軍途中的見聞。同時穿插描寫了三方面的情況(即敵、頑、我)。
1、日本侵略軍的殘暴野蠻,漢奸的卑劣怯弱。( 一、四部分 )他們既兇殘又虛弱,是外強中干的。他們侵占我大片國土,強占城鎮和交通要道,到處燒殺搶淫,弄得廣大農村寂寞而荒涼,害得老百姓家破人亡。在敵占區內,他們構筑據點,收羅漢奸,組織“自警團”,妄圖鞏固。然而事與愿違,他們不時受到我抗日軍民的聚殲和襲擊,只能死守幾個孤立的據點,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
2、國民黨軍隊的腐敗無能,不堪一擊。( 一、四部分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頑固的方針是“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他們對日寇實行妥協、投降政策,把大好河山拱手讓人。可是迫于全國人民的壓力,有時也不得不裝模作樣地進行抵抗,但往往是一觸即潰。
3、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的愛國熱忱。( 二、三、五、六、七部分 )抗擊日本侵略者,挽救民族危亡的歷史重任落在了我黨領導的抗日軍民身上。我抗日軍民雖然裝備差,但英勇頑強,又有廣闊的農村可以回旋。這就決定了我軍深入敵后,堅持敵后斗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這樣的政治、軍事環境,同時也就決定了我抗日軍民的生活條件和活動規律。在敵人力所不及的地方建立鞏固的后方,練兵休整,在敵占區的廣大鄉村,在敵人的據點和交通要道間縱橫馳騁,機動靈活地打擊敵人;雖然生活艱苦,處境險惡,但士氣高昂,斗志旺盛。
縱觀全文: 1、2兩方面是略寫,3 方面是詳寫。這篇散文旨在歌頌抗戰時期晉察冀邊區我廣大抗日軍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了突出文章的主旨,作者對關切主題的第三方面情況作了詳盡生動的描述。通過樸素動人的文筆,我們看到了敵占區人民對鬼子的強烈仇恨,對祖國兵馬的熱烈情意;看到了游擊健兒抵御外侮奮力拼搏的精神;也看到了八路軍戰士矢志革命堅韌不拔的革命本質。他們在日本侵略者面前表現出來的那種同仇敵愾,為收復祖國土地愿與敵人血戰到底的凜然氣節和愛國赤誠,感人肺腑,撼人心魄。由此可見,作者詳寫第三方面情況正題為了強有力地表達主題。至于第一、第二兩方面的情況作為略寫也有必要,它們顯示了抗日軍民活動的社會環境,交代了時代背景,并從側面烘托了我抗日軍民的高大形象。
二、寓情于景:
“山路上”這部分作者描寫了自己行軍山西省內所見到的沿途景物,隨著作者的畫筆我們見到了日寇去后山村的殘破景象: 豬、牛和雞不見了,慣見的羊群也消逝了,留下的只是寂寞的村舍、荒涼的原野。作者落筆于山野村落、家畜牧群,但讀者處處可見日寇的擄掠搶奪。敵人的獸行又不止于此,在昔陽和順一帶的貧瘠山地,他們不僅搶走牲畜,燒掉或撤掉小米,而且蓄意拆除老百姓住房的門窗家什,他們是要斷絕人們的生計,置中國百姓于死地,而后征服中國。為了更有力地揭露敵人的兇殘,作者特意敘寫了自己夜宿營莊的見聞: 住房只有一個沒有門和抽屜的衣櫥,桌椅全被敵人燒掉了;全村二十三家人家就找不出五個好炕(全被敵人搗毀了);軍隊來時,老百姓誤認為是敵人,都逃到山里去了;半夜冷醒,在凜冽的寒風里,遠遠可聞嬰兒的哭聲。
“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寓情于景,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熔鑄進主觀的思想感情,表明了自己的愛和憎。
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初次踏上河北的土地”寫的是敵占區人民寧死不屈的斗志和抵御外侮的決心。作者是這樣介紹交通線的: 正太路上原有兩個火車頭,被游擊隊毀了一個,只剩一個了;正太絡的鐵橋也常遭破壞;同浦路通車更困難,從大同到原平一段鐵路完全破壞了;汽車線又常被切斷。這里作者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用日寇的無能為力,烘托我游擊戰士的機智勇敢。侵略者的重重困難,不正說明了我游擊隊的戰果赫赫嗎? 作者實寫交通線的屢遭破壞,虛我游擊健兒神出鬼沒的斗爭活動,用筆巧妙,耐人尋味。
倘若把上述側面描寫和后面介紹一村嫗的文字聯系起來考察,便能夠發現兩部分文字具有內在聯系: 前者寫的是游擊隊這個戰斗集體,后者寫的是一個極普通的鄉村老嫗;前者側重寫人們對侵略者的仇恨,后者著重寫老百姓對祖國兵馬的熱烈情意;前者是側面寫,后者是正面寫,兩組材料相互補充,相互輝映,有力地反映了敵占區人民赤誠愛國之心。
四、抓帶特征性的行為,傳神勾勒,展現人物風貌:(散文描寫人物形象描寫的特特點)
對兩名戰士的描寫體現了這一特點。
作者分三步介紹了小戰士:
首先介紹了簡歷。年僅14歲的四川“小鬼”卻有了參軍六年的經歷,這已是不平常;更不平常的是他曾經參加過雪山草地的長征。這簡明的經歷意蘊豐富,它說明小戰士不僅接受過槍林彈雨血與火的考驗,也經歷了雪山草地上的生與死的搏斗,是個有志氣、有斗爭經驗的革命戰士。這也刻畫出了小戰士性格發展的來龍去脈,使后文寫他過封鎖線時的表現顯得真實可靠。
其次借助于生動的細節描寫再現小戰士的風貌。小戰士是個無線電臺工人,作者寫他不忘學得的電碼,在穿越敵人封鎖線的危險時刻,在這隨時有性命之憂的場合,他和往常一樣小聲念誦著電碼,“他的微小的聲音,在這深更靜夜里,很遠都可以聽到。”這是多么動人的一筆啊! 至此小戰士身陷險境一無畏懼的氣概和勤于職守的品質暴露無遺。一個堅毅沉勇的小戰士形象頓時躍然紙上。
最后補上一筆,用對話揭示小戰士崇高的精神境界。“第一,為了救中國;第二,為了救自己。”正是這高尚的生活理想鼓舞著他,使他加入了革命戰士的行列,成長為一名忠勇的戰士。作者筆下的小戰士聲吻畢肖,情態如見,可敬可愛。
女戰士的形象也分三步寫:
第一步,以“同行的人們中還有一個奇異的人”,引出女戰士張瑞華,并點出她是紅軍高級將領聶榮臻同志的夫人,是隊伍中唯一的女性。她是指揮官的家屬,又是一個女戰士,卻和普通的八路軍戰士一起跋山涉水越險境,這也初步寫出了她的奇異。
第二步,作者介紹她的一則傳說,說她曾經扮做男孩在滿州里軍隊里做士兵的工作。這則傳說顯示了她的非凡的勇氣和過人的膽略,可作者偏又宕開一筆,說不知道這一傳說是否確實。
第三步,作者強調“這天晚上”她所表現的耐得住任何艱險的精神,顯示了她是一個不大尋常的女性。盡管文中無一處具體寫她當晚的表現,但我們從作者當時那種強烈的感受中可知道她的勇敢堅韌,她的鎮定自若。盡管后面仍然沒有正面提及傳說的可靠與否,但我們從作者所抒發的感受中,也可以推想到傳聞的可信。這里回應前文,使女戰士的英武氣概給讀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作者選取這兩個人物著力繪寫,自有他的用意。寫小戰士前,作者提到了在穿越封鎖線時“我們的人都不懼怕。戰士們是常常通過鐵路的,非常的鎮靜,把艱險當成了家常。”在寫女戰士后也說到了即使在軍隊里生活比較短的“幾十個延安學生和我”也都是“一點也不怕的”。可見,作者選擇這兩名戰士簡筆勾勒是為了以少總多,以特殊概括一般,讓讀者對這支行軍隊伍中戰士的風貌有一個鮮明的印象。
五、多側面描寫:
“還我河山”這一部分塑造了游擊戰士的群像,表現了他們“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崇高民族氣節。
這部分,作者并沒有借助在刀光劍影的戰場上正面描繪游擊戰士的形象,而是借助于生活片斷的映現從各個側面來揭示他們的精神實質。
作者用殺雞慰勞這一生活畫面暗示了在前線與敵人惡戰的戰士的艱苦;用跑步、投彈的軍訓場景呈現戰士們的斗志正旺,毫不懈怠;用屋頂上課來突出八路軍與游擊隊的緊密聯系和黨對游擊隊戰士的教育和領導。在這一批忠勇的戰士面前,裝備精銳、火力強大的敵人壓不倒他們,缺吃少穿的艱苦生活折不服他們,重金利誘更無法收買他們的一顆顆丹心,他們是中華民族的真正兒女,是無價之寶。
六、感情升華,感受強烈:
作者看見四個巨大的字“還我河山”,又想起夜間的經歷,就忍不住流淚,這是為什么?
宋代大文學家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說過“古人之觀于山川、草木、蟲魚、鳥獸皆有所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平時慣于對事物進行尋幽索微的深入思考,才可能因眼前的景物作契機,誘發心中的情感而生出獨特的感受。作者在這里也屬于這種情況。
這一夜,作者經歷了緊張的戰斗戒備,艱難的長途行軍,作者看到的是那么多;同行的戰友為抗戰事業出生入死無所畏懼,風餐露宿在所不辭的英雄氣概,游擊戰士為收復失地,頑強拼搏的斗爭精神,一個個矯健的身影,一個個親切的面容,一聲聲熱情的話語,這一切無不撩拔著作者的心緒。現在眼前突兀出現了“達我河山”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頓時觸動了作者的情懷,至此,夜間的經歷統統奔赴眼底,與墻上筆力雄健的四個大字融成一片,合為一體了。在這種情況下,作者的感情進一步升華,感受更加強烈,“還我河山”這一震天撼地的嚴正呼告不正發自萬千抗日軍民的肺腑,也出于自己的心田嗎? 廣大抗日軍民身上熾熱的愛國激情深深地打動著作者,使他感奮,使他鼓舞,以至于流下了眼淚。
七、結尾在表達中心思想和結構上的作用:
結尾以墻上的巨字“還我河山”和作者讀字的感受收煞全文,明朗地啟示讀者,作者意在歌頌為光復祖國山河而英勇抗戰的廣大軍民,歌頌他們身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樣就歸結了題旨,點明了主題,可謂“卒章顯其志”。從結構上看,在前面鋪陳敘事,繪景寫人的基礎上,篇末的點睛之筆,揭示了全文的線索,也是全篇的自然結束。作者運筆行所當行,止于所當由,隨物以婉轉,與心而徘徊,篇末的戛然而止,另有一種余音裊裊,韻味不絕的藝術效果。
作業 :
[思考和練習]第二題、第三題、第四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