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2
《蘭亭集序》1
教學目標
1.了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了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 投影膠片 《蘭亭集序》摹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范讀,領會句法上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朗讀課文,結合注釋,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為宴游詩的特征。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初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著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于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注解①。
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圣”,行草《蘭亭集序》被后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游云,矯如驚龍”“天機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
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
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體會本文句法駢散并行,以散為主的特征。
五、品讀課文,結合注釋,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么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為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群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動談到生死觀,善于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布置作業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采用誦讀教學法,以指導學生誦讀為主。包括兩部分內容:①對課文內容作簡單的分析,以期盡快形成背誦思路。②語氣揭示。難點突破,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極悲觀實則積極的人生感慨,歸納總結一詞多義。
[教學步驟 ]一、學生齊讀全文,檢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況
二、分析理解,指導誦讀
1.選一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狀物寫景言簡意賅、妙趣天成的特點,感受作者快樂的心境。
要求學生摘錄寫景句,明確: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朗讀語調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讀。下文有關集會的文句應以清新明快的語調讀出,特別重讀“樂”,以體現作者快樂的心境。
理解背誦思路: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后由“是日地”領起描寫游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
學生嘗試背誦。
2.齊讀第二自然段,要求學生體會作者心境的變遷。
朗讀語調提示:作者以從容沉穩的氣勢稍一收攏,便轉到全文的主旨上來,探索人生哲理,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故應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重讀的詞語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豈不痛哉!”以“ ”調讀出慨嘆語氣,重讀“痛”。
理清背誦思路: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來源。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最后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
學生背誦第二自然段。
3.選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誦思路: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轉入對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后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后之覽者,亦將有敢于斯文”,總結全文。
朗讀指導:“固知/一/死生/為/荒誕,齊/彭殤/為/妄作!弊x出節拍,讀出批判語氣,“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乎!”緩緩吐出,重音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緩低沉的語調讀出。
集體齊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背誦。
4.學生齊讀課文三遍,背誦。
三、探究性閱讀訓練
思考:課文對老之將至,人生無?畤@不已,情調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積極情緒又無不蘊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學生分組討論。
明確: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斗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二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里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四、小結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歷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時至今日捧讀,仍惻然動人。
五、詞語解難
課后思考練習第三題中有5個實詞,歸納其一詞多義,力求在動態的語境中辨析詞義。
學生逐一明確。
教師歸納總結。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①修
例句 出處 釋義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 《岳陽樓記》 修建、修造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 《過秦論》 治理、整治
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馬諫議書》 修訂、修改
鄒忌修八尺有余 《鄒忌諷齊王納諫》 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蘭亭集序》 長
②期
例句 出處 釋義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記•陳涉世家》 期限
今夜半,方期我決斗某所 《大鐵椎傳》 約定時限
上不順天,下不惠民,征斂無期,求索無厭 《呂氏春秋》 限度
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察今》 期望、企求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戰國策》 (jī)滿、周,一周年
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蘭亭集序》 至、及
③致
例句 出處 釋義
皖師欲結歡于寧南,致敬亭于幕府 《柳敬亭傳》 送、送達
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賈生列傳》 表示、表達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勸學》 到達
家貧,無以致書以觀 《送東陽馬生序》 獲得、得到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過秦論》 招致、引來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東南飛》 致使、使得
專心致志 成語 極、盡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蘭亭集序》 情趣、情致
④臨
例句 出處 釋義
把酒臨風,其喜氣洋洋者矣 《岳陽樓記》 面對、迎
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蘭亭集序》 面對、引申閱讀
居高臨下 成語 從高處往低處看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師表》 將要
⑤次
例句 出處 釋義
1.賢能不待次而舉 《荀子•王制》 等次
2.陳勝吳廣皆次而行 《陳涉世家》 按次序
3.凡用兵之法……全軍位上,破軍次之 《孫子兵法》 在排列上次一等
4.師退,次于召陵 《左傳•僖公》 臨時駐扎
5.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夜篝火 《陳涉世家》 行軍途中的駐地
6.列座其次 《蘭亭集序》 旁邊
六、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寫一段話,把“崇山峻嶺”“清流激湍”“游目騁懷”“情隨事遷”五個詞用進去,描寫恰當,內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板書設計 ]
寫景狀物
記會
暢敘幽情
欣于所遇,及其既倦
蘭亭集序 慨嘆 向之所欲,已為陳跡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昔人興感,若合一契
明意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后之覽者
[延伸閱讀]將王羲之《蘭亭詩》和《蘭亭集序》對讀,《蘭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詩中的自然之景詩如何對應的,這些自然之景是純粹客觀的自然之物嗎?
教師可把《蘭亭詩》打印分發給學生。
《蘭亭詩》其一
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
寂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詩中的“仰視碧天際”對應《序》中“仰觀宇宙之大”“天朗氣清”。
詩中“俯瞰淥水濱”對應《序》中“俯查品類之盛”“清流激湍”。
詩中“無涯觀”“萬殊”“群籟”對應《序》中“崇領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風暖日”。
這些景物并非客觀存在之景,而是貫注了詩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從詩中最后一句來看,宇宙萬物雖有差別,但它們給作者的感受都是嶄新的、可愛的。
5《蘭亭集序》2
教學目的
1、 知識目標:了解序文的寫作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的意義。
2、 能力目標:品味文中精練優美、樸素清新的語言,理清課文內容層次,理解作者的
生死觀。
3、 情感目標:欣賞文中描繪的自然美,學會關愛自然,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
教學設想:
1、本文語言精練、樸素、優美,教學時把重點放在體味語言特色上,由語言美去體悟自然美,體會作者樂山樂水的心情。要多讀(可采取聽讀、范讀、齊讀、個人讀、分組讀形式)讀到情隨聲出,自然成誦。
2、 二三自然段作者由樂轉悲,對人的生死這一問題的議論富有哲理性,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強調課前預習。預習要求:(1)反復朗讀,參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掃除閱讀障礙。(2)提出疑難問題
3、設計多媒體課件,將書法作品、圖片、板書等用幻燈片形式展示。
4、 安排兩教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整體感知課文,品味語言,體會作者之樂。
教學步驟 與內容:
一、 引入
同學們如果老師問你們“王羲之是什么人?”你們一定會馬上回答:“書法家”!“書圣”!如果老師再問你們,知道《蘭亭集序》嗎?你們的也一定會說是“天下第一行書”!對了。從書法而言,它是歷代書法家必摹之帖。同學們可以翻到本冊書的插圖,欣賞《蘭亭序帖卷》。這里每個字都孕育著生命,疏處不嫌其疏,密處不嫌其密,通篇看來,結構嚴密,渾然一體。東晉時人評論王羲之的書法筆勢為“飄如游云,矯若驚龍”(打出第一張幻燈片),意思是像浮云一樣飄逸,像驚龍一樣矯捷。你看了是否也有這種感覺呢?這篇《蘭亭集序》不僅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登峰造極的佳品,也許你們不知道的是,它更是我國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通篇三百二十五字,文詞優美,言簡意深。筆墨光澤與內涵文采交相輝映,珠聯璧合。
二、朗讀
1、教師范讀全文。學生用心體會文中作者情感的變化,并注意重要字詞的讀音。
2、打出第二張幻燈片(正音),請一組同學依次念,教師隨時訂正讀音。
癸(gui )丑 會稽(kuai ji ) 修禊 (xi) 流觴(shang) 曲水 游目騁(cheng)懷
放浪形骸(hai ) 曾(zeng)不知 臨文嗟(jie )悼 趣(qu)舍萬殊 齊彭殤(shang)
3、全班齊讀全文。
三、講讀第一節
1、 請一生讀第一節。
2、 教師指導朗讀:“永和九年”至“修禊事也”一節敘述平穩,讀時語氣可以舒緩些;至“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短截警拔,節奏放明快些;而后“此地有”以下,又變為舒展曼婉;接著一段“是日也”三字提頓,然后一氣流轉而下。讀時要有節奏感、音樂感,保持從容蕭散的儀態。
3、 全班齊讀第一節。
4、 分析:
教師問:“第一節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信可樂也”
教師問:那么樂從何來?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明確:王實甫的《西廂記》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悅事誰家院”,說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 、賞心、樂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樂也。
⑴、 良辰:暮春之初。
農歷1、2、3月為春季,暮春自然是三月。記得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幾位學生一起談論志向問題。當問到曾皙時,他答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 ,詠而歸!痹拇猴L沂水、民生和樂大得孔子贊賞。南北朝丘遲在《與陳伯之書》中也說:“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毕胍越夏捍褐谰、故國之思激發屈膝事敵的陳伯之幡然悔悟。可見暮春三月是人間一段最美的時光。又因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這一天舉行祈福消災的儀式,這又是一個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啊!
⑵、 美景:
蘭亭地處“會稽山陰”,即當時的會稽郡山陰縣距離城西二十余里有個名蘭渚的勝境,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主體是山水。其山如何?“崇”與“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賦予山嶺盎然生氣;其水如何?“清”與“激”亦為本色形容,而“映帶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飛動。再看天氣,“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天宇清朗,和風吹拂:在這里沒有“草長鶯飛”春意鬧,也沒有“姹紫紅開遍”的艷麗,只有清風拂面,水聲泠泠;在這里物我同化,是非頓消,心境澄明。信可樂也。
⑶、 樂事:
指什么?明確“修禊事也”。當地風俗:這一天人們無論貴賤老幼,都要到河畔、溪邊,用涼水洗臉,意即滌除塵垢,以驅除不祥,祈求安福。當時王羲之正任會稽內史(相當于太守),他邀集司徒謝安、司馬孫綽等詩人名流以及兒子微之、操之和十歲的獻之等共四十一人,真可謂“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杜枚詩云“大抵南朝多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這里“群賢”不是浮泛奉承之辭,他們熱愛自然,輕忽世俗得失人為禮儀,有高遠情操,直率任性,表明諸子與己意氣相投。有道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否則,雖有良辰美景也不足為樂。
當然更樂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觴之飲。請將他們的賦詩的一句找出來齊讀:
“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請同學們對照注解來看這句話:
譯文:引(清流、激湍)作為流送酒杯的環曲水流,(大家)依次坐在曲水的旁邊(拿著流到身邊的酒杯飲酒),雖然沒有吹拉彈唱的熱鬧場面,但一邊飲酒,一邊賦詩,也足夠盡情地抒發內心的情思了。
眾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盡情盡意,歡聲笑語,久久不絕,以致感到人為的管弦之聲亦屬多余了。
(打開幻燈片)——明•文征明•流觴賦詩圖
⑷賞心: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賞心悅目,他如何表達?
學生讀:“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譯文:指起頭來看到宇宙的廣大,低下頭看到萬物的繁多,借此來放開眼界,舒暢胸懷,盡情享受耳聽和眼觀的樂趣,真是快活啊。
仰觀宇宙,俯察萬物,是極視覺之娛;竹木蕭蕭,流水潺潺,是盡聽覺之樂。但最令人快樂的還不在于此,是什么?是游目騁懷。如何理解“游目騁懷”?
請學生回答,教師明確:游:魚在水中叫游,人自由在地觀賞也是游,如游覽;騁:馳騁,自由奔放的聯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時空的局限。我們在仰觀俯察的時候,也是游目騁懷的時候,我們是超脫的空靈的美妙的,我們觀察,最后落實的是娛樂,表現的是熱愛現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發自己的情懷,這便是所謂山水詩的興起了。這種娛樂式的交流,正開始于魏晉時的文人,從他們的開始,自然已不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了,而是可娛可樂,可歌可詠的了。所以王羲之筆下寫竹,只言其修而棄其綠,寫水,只言其清而棄其碧,這是色調的淡雅。蘭亭宴集,可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齊臻,但這種愉悅之情僅以“信可樂也”四字表出,筆勢始終從容,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清鑒貴重”(《世說新語•賞譽》)的情性的體現。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