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樹》教學設計2
課時:一課時
課型:電教課(配樂朗誦、投影片)
教學目標 :
1、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初步了解朦朧詩。
教學步驟 :
一、 導入 課文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中國當代新詩,題目是致橡樹(板書),作者是舒婷(板書)。舒婷又是何許人也?同學讀注釋,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當代女詩人。其他同學補充介紹——她是中國當代朦朧派(板書)詩歌的代表人物,寫有許多著名的朦朧詩,如《四月的黃昏》《這也是一切》《呵,母親》《思念》《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雙桅船》《也許》(投影片)等。《雙桅船》獲中國作協第一屆全國新詩二等獎,《祖國呵,我親愛的祖國》獲1979—1980全國青年優秀詩歌獎。(投影片)
學習這首新詩,我們共同來談一個話題,一個有關“愛情”的話題。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一個敏感的話題。有人說:
愛情——不是一顆心去敲打另一顆心,而是兩顆心共同撞擊的火花(前蘇聯,伊薩可夫斯基);
愛情不僅能給人帶來光明,而且也帶來黑暗,不僅使人們感到振奮,也使人們感到壓抑(前蘇聯,尤·留里科夫);
愛是一種甜蜜的痛苦。真誠的愛情永遠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英國,莎士比亞);
偉大的愛情能使最平庸的人變得敏銳、勇于獻身、充滿信心(法,安德烈·莫洛亞);
愛情是偉大的導師,教我們重新做人(法,莫里哀);
幸福的愛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長生不老。愛情能使人變成神,使人長生不老(前蘇聯,留里科夫);
愛情不是花蔭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語,不是輕綿的眼淚,更不是死硬的強迫,愛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礎上的(英,莎士比亞)。(投影片)
是啊,愛情又是神秘的。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在演繹著愛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著愛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著愛的痛苦。有一部電影則忍不住困惑地問道——《愛情啊,你姓什么》。是的,愛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樣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呢?什么樣的愛情又不是真正的愛情呢?讓我們靜聽那來自木棉心靈深處的表白,同時思考作者否定了怎樣的愛情觀,又表達了怎樣的愛情觀。(欣賞丁建華的配樂詩朗誦)
同學討論交流,達成共識,師生共同明確:否定了一方攀附、單方癡戀、一味奉獻三種世俗的愛情觀。第一種談戀愛的動機不純,目的是為了貪圖榮華富貴,炫耀自己,是極其自私的,作者予以堅決的否定。三個字“絕不學”表明了作者鮮明的態度。第二種單相思式、一廂情愿式的戀愛觀作者同樣予以堅決否定。對于第三種奉獻型的愛情觀,作者也予以否定,但程度與前兩種有所不同,“也不止”“都還不夠”表明了作者的態度。為什么對于這種愛情觀作者也予以否定呢?這種愛情觀與前兩種有著共同的特點,這三種愛情觀都是以犧牲一方為前提的。傳統的愛情觀顯示愛的雙方的結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價值的平等的結合,往往是權勢和財勢的結合;結合的雙方也往往是主導和從屬、統治和被統治的關系,失去了愛的本質。
那么,作者向往的愛情觀是什么樣的呢?師生就“愛的雙方應保持怎樣的關系,具有怎樣的形象和內涵” 共同討論,尋求并達成共識: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云里。”——雙方必須平等獨立(板書);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雙方必須相互默契,心有靈犀,心心相印(板書),息息相通,相互成為知己。
雙方的形象和內涵: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
也像戟;”象征男性——偉岸挺拔,剛強不屈,鋒芒銳利,具有陽剛氣概;(男生齊讀)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潑,美麗動人,深沉博大,堅韌不屈,具有柔韌氣質。(女生齊讀)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雙方必須禍福與共(板書),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雙方在獨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榮辱與共。
這就是作者向往(板書)的愛情觀,這就是偉大的愛情,這就是堅貞的愛情。
(齊讀結尾部分)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詩人的這種愛情觀,在新世紀之交似乎“已覺不新鮮”,但我們聯系一下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就會發現其實并不這么簡單,作者發國人之未發,寫國人之未寫。
這首詩寫于1977年3月27日,發表于1979年《詩刊》第4期。20多年前的中國,十年浩劫剛剛結束,人們思想上的樊籬還沒有徹底清除。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視,人的尊嚴遭到肆無忌憚的踐踏。愛情,這一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現象,在十年動亂中更是遭到貶低甚至扼殺。當時不少詩文中所描寫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沒有其它的“欲望”,“愛情”這一“資產階級的感情”更是與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詩人也毫不畏懼地把她的觸角伸向人性的各個領域,對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細致的觀察和體驗。在打破了思維上的清規戒律之后,詩人勇敢地表現了對血肉豐滿、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詩中大膽地描寫了對愛情的渴望,以及愛情生活中的各種體驗和情狀。這首詩集中表現了作者理想中純潔熱烈而以高尚的愛情。這是作者的愛情宣言,這是一個經歷了血與火洗禮的中國當代女性對愛情的不懈追求。這首詩抒寫的不是個人狹小感情圈子的纏綿悱惻和朝花夕月,它的新穎獨特,為新時期詩歌中的愛情描寫吹進了一股清風。
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象征的表現手法,運用了比喻、排比、對偶、反復、對比等修辭手法。運用象征和比喻能起到什么作用?
運用象征和比喻能使所要表達的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含蓄雋永(板書),意味生長。這些象征物和喻體在詩歌中又稱為意象。所謂“意象”即“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象”是指客觀存在的物象(包括景象、事象),“意”是指詩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觸發,“象”是“意”的載體,二者水乳交融,互為依托。
本文運用的比喻有很多,也就是說本文的意象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次的,疊加式的。(攀援的凌霄花、癡情的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銅枝鐵干,刀劍戟,紅碩的花朵,沉重的嘆息,英勇的火炬,寒潮、風雷、霹靂,霧靄、流嵐、虹霓)
詩人表達的愛情觀與傳統的愛情觀的最大的區別在于,作為愛的雙方必須保持人格的獨立與平等,尤其作為女性更應強調自身的尊嚴與價值,而不能成為男性的附庸。這其實是新時代覺醒了的女性所發出的吶喊。
簡介朦朧詩:
朦朧詩產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內容含蘊雋永。它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錯覺、幻覺等手法,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詩蒙上了一層朦朧的色彩,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代表詩人有舒婷、北島、顧城等。
欣賞幾首朦朧詩,體會其特點。
“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投影片)
同學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這首只有兩行的小詩,1980年在《星星》第3期發表后震動了整個詩壇,不管是對朦朧詩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態度的人,對這首詩卻是一致的欽贊。作者用意象、隱喻,在濃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現了一雙不同尋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覺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從烏云的縫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們可以體會到,在那個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謬現實中扭曲著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潛能所爆發出頑強求索的精神。
“小巷
小巷/又彎又長
我用一把鑰匙/敲著厚厚的墻”(投影片)
同學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詩人選擇了三個簡單的意象,構成了一個象征意味很強的流動畫面。“我”拿著鑰匙在尋找自己的房間,也即尋找自己在社會中應有的位置。然而“小巷”是“又彎又長”的,“墻”是“厚厚的”,要尋找,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也可能要走很長的路;然而“我”是堅定的,“我”在頑強地敲著,過走過敲。而“我”又并非是一個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也包括中年、老年,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不是都在終生尋找嗎!
“遠和近
你/一會看我/一會看云
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投影片)
同學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這是一種錯覺。詩人在瞬間產生的錯覺中悟出一種深意:人與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諧的,人與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
就“早戀”這個敏感的話題師生各抒己見。教師明確:
倘若一個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經濟還未獨立,心理還未成熟,他的事業還未確定方向,他還不能恰到好處地把握自己的理智與情感,那么,我想他是不能輕率地向愛情靠攏的。
周恩來總理說過:“青年是黃金時期,要學習,學習,再學習!”現在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學會學習,學會關心,學會創造,學會生活,要努力使自己長成一棵茂密的參天大樹。只有這樣,他才會有沉穩堅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誠的目光;他才會去熱愛生活,擁有生活;在將來,他才會真正懂得什么是愛情,什么是真正的愛情!如果過早地涉獵這個禁區,那只會品嘗一杯苦辣的酒、一顆酸澀的果。最后祝愿同學們在將來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真正的愛情。
附板書:
教學目標 :
1、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初步了解朦朧詩
致 橡 樹
舒婷(朦朧派)
木
極力攀附 棉 獨立平等
只知依附 世俗的愛情 的 真正的愛情 相互依存
一味奉獻 (否定) 自 (向往) 默契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