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眠》教案
教學目標 :
1、理解本文主旨:關于美與審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 體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寫法。
3、 讓學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教學課時:一課時
預習準備:
1、 讓學生了解川端康成和他的作品(學生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資料,老師選摘印發
瑞典科學院安德斯o奧斯特林授予川端康成諾貝爾文學獎時的《授獎辭》。) 
2、 把作文課作業 《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制作成圖文并貌的小報,初步激發學生捕捉生活美和自然美的興趣和靈感。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
(投影"富士山與櫻花"風景畫,同時播放日本音樂,課前營造審美氛圍。) 
1、引出川端康成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世界的東方,有一雙慧眼關注著生活,努力地尋找美。他是誰?他就是196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展示作者人像,1899--1972)
2、引出主要作品和小說散文的風格
他有著敏銳的感受力,作品纖巧細膩,充滿詩意;但孤獨的成長歷程構成了他的作品有一種淡淡的傷怨。 
(接著投影川端康成的主要小說作品,并在《雪國》下慢出其開頭一句的名句。)
他的作品都"以豐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和大和民族的古典美"。其中小說《雪國》的開頭一句:"穿過縣境上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大地一片瑩白。"已成為日本文學中的名句。
3、引出課題
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散文《花未眠》。
三、整體感知,理清思路和主旨
問學生: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通過作者發現未眠的海棠花美,引起了對美的感悟,還講了自己的一些審美體驗。
(投影板書"思考美的機緣:未眠的海棠花美"和下文的段落層次"3-5,6-11")
(一) 速讀思考:(隨即投影兩個問題,配上燦爛的海棠花圖)
1、由"花未眠"的新發現,作者感悟到什么?找出有關的語句。
2、作者又是從哪些審美體驗來進一步強化這些感悟?
(二) 一邊與學生交流以上問題,一邊理清思路和主旨(同步投影要點)
1、 作者由此感悟到:(特別是哲理性、議論性的語句)
(1)"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
我們常常聽到一個挺時尚的詞"眼睛旅行"。看,窗外有花草樹;你們周圍有不少來自四面八方的親切的老師,前面是同窗好友可愛的背影;遠方的天空,還有飛翔的小鳥、多姿的云霞……。中國臺灣作家李樂薇在他的空中樓閣也感受到了大自然中說不盡的美。
自然的美無論空間、時間、外在的、內在的都是無窮無盡的,而人的生命有限,感受范圍、感受能力有限的,作者努力發現、感悟美,也正是基于這一點。
那么,怎樣才能獲得美呢?川端康成是這樣說的。(引出下面的感悟)
(2)"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
美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是隨意展示出來,讓人們輕易就能獲得,但也并非苦苦追求
也不能獲得。(解釋"邂逅":偶然發現,不期而遇。)它存在于一種機遇,一種接觸,
一種心靈感應和一種頓悟;沒有特定的背景,沒有特定的感悟,美就不復存在。所以,
我們需要有發現美的眼睛,有親近事物的熱情,有努力提高審美能力的激情。
順便點撥(盡量要快和通俗易懂,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揣摩語言):
A、作者在第4段引述了雷諾阿、米開朗基羅的例子,其意圖是什么?
("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現出來的時候,也就是死亡。")
"死亡"意味著終結,意味著"進步"的停止,它與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樣的意思,可從人對美的感受力角度理解。這是為了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B、"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結合作者淡淡傷怨的風格和蘇軾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提示:這種"哀傷"不僅來自海棠花本身,也離不開作者的主觀情懷。
"花未眠"不是永恒的,不能永遠留住這特定的美,作者為它的容易凋謝感傷。
凌晨四點的海棠美麗芬芳,卻少人喝采,你說海棠可憐嗎?
現在,作者無意間發現了,這本來是快樂的,但作者卻很感傷,大概是由于本是眾所周知的事,而自己偏偏才知道。另外,作者似乎覺得除了"花未眠"的美以外,還有更多的美未發現,于是也會產生哀傷之情。
所以,下文作者感慨:"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的美卻是有限的"。
C、"一朵花"也可以發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發人發現自然之美,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這是從自然之物對于美的啟迪的角度說的。
"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提示:一朵小小的花也能活得這么美,我們人呢?
我們活在世上為了什么?求真、求善,還有?(求美。)
我們活下去,僅僅能發現一朵花的美嗎?(當然不是。)
為了尋找更多花的美,我們有必要--活下去,不斷發現美、感悟美。
(結合毛澤東《卜算子o詠梅》"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
a、 一個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現自己的美,作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b、我們可能錯過了美的景色,美的音樂,錯過了山上那不起眼的野花和小草,錯過了從我們身邊流淌過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堅韌地活著,只有活下去,才能不斷發現兩朵花、三朵花,甚至更多不僅限于花的美。"自然的美是無窮無盡的"啊!
所以,雷諾阿和米開朗琪羅盡管知道"人感受美的能力有限",但不甘示弱,努力地尋找美、感受美、創造美。
投影整體板書:
    思考美的機緣:未眠的海棠花美
對美的感悟(3--5段) 
                自然美無限 感受力有限 
                邂逅 親近 反復陶冶
          自身的審美體驗(6--11段)  
2、 的確,任何一件細小東西或易錯過的景致都可能"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
作者用自身體驗來印證第3--5段他對美的感悟。
(1)讓學生說說:作者講了哪些審美體驗?(投影板書:自身的審美體驗(6-11))
例如凝視壁龕里擺著的一朵插花("古人皆由插花而悟道"--川端康成)、觀賞墻上掛著的名畫家描繪的一幅花的畫(當然"不僅限于花")。雕刻作品,狗的形象,京都的晚霞引發的聯想,發現嵐山的美等方面不斷強化作者的這種發現美的機緣。
作者的這種感悟力、這種審美的觀察力,令人嘆服。
(2)(展示圖片:畫中花和插花圖、羅丹《女人的手》、長次郎茶碗和坂本繁二郎的畫)
問:其中哪些是自然美、藝術美?兩者能相融嗎?怎樣做到?
手勢、女人的肌膚與小青銅器(羅丹《女人的手》、瑪伊約耳《勒達像》)--仔細
小狗與水墨畫(宗達)--逼真
京都晚霞與長次郎的茶碗、坂本繁二郎的畫--呼應
引導學生初步體會"藝術美與自然美是相通的,美是邂逅親近所得,好的藝術品可以提高我們對美的感受力"。
讓學生帶著審美的心情朗讀第9自然段,體會京都真正黃昏的天空與長次郎的茶碗、坂本繁二郎的畫三者為什么會在作者"心中相互呼應"?
(展示黃昏景色,配上有點點傷怨的音樂。讀時注意畫的意境、顏色給人的感覺和作者的心情和感受,注意一些重復出現的詞,如"的確""真正""滲透"。)
(讀后適當描繪一下,從而得出作者的審美體驗。
結合川端康成散文《溫泉通信》"觀賞旭日和夕陽霞彩的感受"。)
明確:
"呼應"--A、文學藝術家很好地觀察生活、親近自然,準確表達自然,使作品與日
本獨有的自然景象之間達到了一種"統一",一種"和諧",使欣賞者從藝術
美中領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讓觀賞者產生共鳴。這種共同的神韻也是本文作
者的一種心靈感應。
 B、黃昏的意境與作者作品的淡淡傷怨一致。
所以說自然美與藝術美相得益彰。
(投影板書)
思考美的機緣:未眠的海棠花美
對美的感悟(3--5段) 
      自然美無限 感受力有限 
      邂逅 親近 反復陶冶
自身的審美體驗(6--11段)
    自然美與藝術美相得益彰
寫第9段的作用--希望人們用心觀察生活,特別要用心觀察自然,只有這樣,才能不
斷發現美。
教師配樂朗讀課文第10段中感嘆性的語句"嵐山總是美的,自然總是美的",再次體味川端康成邂逅親近美的欣喜之情。
(展示嵐山美景圖,配上具有日本風情的悠揚旋律。)
四、遷移訓練,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美
川端康成喜歡看晚霞,我卻喜歡看晨曦。說起晨曦之景,我想跟同學們分享我珍藏的一份創作。
1、 展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學生的佳作和涉及到的圖(《初o希望》),即堂采訪學生的感受,再次說明美是邂逅親近所得,美就在我們身邊。 
                          初·希望      高一(10)班 柯妍
                  曦日緩緩,脈流款款,晨霧輕紗繞千婉。
                  嫩葉乍醒,屋檐朦朧,似隱若現山萬重。
                  板石指路,人影漸無,路在前方去何從?
近處的石塊延綿地伸向遠方,
遠方的河流脈脈地淌著近來;
高大的樹柯裝飾著天空,
在空中添上幾筆剛勁;
嬌小的背影點綴著大地,
給河畔增加幾分浪漫;
河面上浮起的薄霧,
為山塹籠上幾重朦朧;
山塹間升起的晨曦,
在青霧中滲入幾分神秘;
她是歸人,還是過客?
都不再重要了,
因為她躍動的背影已成為了
我心中最美麗的風景!
2、 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暢所欲言。
設置情境,讓學生首先組織一下對美的發現和感悟的發言要點,然后師生交流。
(播放自然音樂《加勒比海之夢》,制造思考美的氛圍,并以此計算發言準備時間。)
提示:首先點明發現的美來自何處;三言兩語描寫美在哪里,和對這種美有何啟迪。
注意從小處著眼。
投影:一片綠葉、一抹夕陽、 一對飛鴻、
一雙明眸、一杯香茗、一段音樂、
一首歌曲、一篇詩文、一張照片
……
(點撥時可適當聯系一兩句詩文或自己的親身感受。)
3、 老師示范感悟美(展示藍天碧海圖,播放自然音樂《加勒比海之夢》)
這是我在網上偶然發現的一張圖片,雖然不知畫中地方所指何處,但那種美久久在
我心頭蕩漾,讓我遐想聯翩:
看,云游碧水追藍天,風聲笑過拂人臉,流水無痕也無言。風兒撩起了白云,向觀賞藍天的人獻上一塊大大的藍寶石;一海澄清的綠水,讓我想起了朱自清筆下梅雨潭的翠綠,也勾起了我對清純潔凈、晶瑩剔透的九寨溝的深深回憶;更有意思的是,藍天碧水間"一橋飛架",好一派"南北天塹變通途"的感覺,我在畫外看風景,可惜橋上無人看天海。我把心中的彼岸交給了和碧水交談的藍天,與藍天和應的碧水。我的天堂,我的思想,全融進了這幅畫中。
以上是老師親筆寫的點點感悟,獻丑了。
五、小結
黑格爾說得好,"美就是生命"!川端康成用他的實際感受告訴我們:要善于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感受的美。今天,同學們也舉了一些切身的例子,建立了一定的發現美和感悟美的意識。
文章第一句話大家留意了嗎?"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
文中這"微不足道的問題"指的就是海棠花未眠這件事。在文中這是作者情感的一個觸發點。為什么平時這么美的東西卻從身邊滑過,究竟是為什么?帶著這樣一個問題作者展開了下面的思索。作者由此思考了關于生活,關于審美的許多哲理。
作者說的是很微小的事情,其實談的確是很高深的美學問題。這就可以引導學生得出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寫作手法。
板書設計 (逐步投影):
思考美的機緣(發現存在的美)
對美的感悟(感受發現的美) 
自身的審美體驗(創造有所感受的美)
人有人言,花有花語。二者交流,是一種緣分,它來自于心靈的豁達與沖突。雖然人生是個不斷有意或無意間錯過的過程,但善于感受和深思的人,對于偶然的巧合,絕不會輕易錯過。
日本詩人高村光太郎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美,一旦在這個世界上表現出來,就決不會泯滅。" (在一朵淡黃色花的背景畫上投影)
只要你的心靈不沉睡,你就會發現---"花未眠" !
六、布置課外擴展閱讀(見"印發資料")
比較馬來西亞的朵拉對一朵遲開的花有何不同的感悟?
七、如果有時間:結合僑鄉旅游節,展示第二屆有線沖浪杯"僑鄉美景"攝影大賽的幾 張作品,欣賞攝影家們用他們的慧眼捕捉到的身邊的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