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枝上杜鵑啼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杜鵑的有關知識,感知悠久豐富的中國歷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純知識性的介紹中含蓄婉轉地表達出來的深情。
3.學習作者理解古人的認識而不茍同古人認識的創新精神,培養細膩真摯地熱愛身邊事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通過揣摩語句,理解作者包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是如何以所謂“東拉西扯”的語言形式含蓄委婉地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
教具準備
錄音機、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杜鵑,既是花名,又是鳥名。動植物同名,歷來少見,惟杜鵑一名而二冠。作為花,它能紅艷艷簇滿枝頭,給春的生意再添幾分盎然;作為鳥,它有許多相伴相隨的傳說。最早的傳說在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后來他禪位退隱,不幸國亡身死,死后魂化為鳥,暮春悲啼,動人心腑,因名為杜鵑。這傳說帶著些許的悲哀,些許的凄涼,讓人傷神,引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不已,成為久唱不衰的悲苦離愁的寄托。
杜鵑,作為花,紅艷濃麗;作為鳥,哀鳴聲聲。若二者同地相處,聚于同一畫面,回是怎樣一個景況呢?本文就是以為篇名,二者并舉,引人興趣。作者周瘦鵑會怎樣寫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花鳥同名的優美散文吧。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放錄音。(要求學生畫出表現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杜鵑的詞句或故事)
2.師生共同活動總結:
杜鵑啼血——悲愁,白居易《琵琶行》中“此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歷代文人墨客稱杜鵑是“天地間的愁種子”,李時珍也說它“其聲哀切”——悲愁的象征物。
神話傳說——杜鵑悲啼,讓人心酸。
總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杜鵑是悲愁的象征物。那么作者是什么看法呢?
3.閱讀課文,引導學生找出表現作者思想的句子,了解文中引述有關杜鵑的文字的作用,聯系語境,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根據語境,揣摩下列加點詞語。
(1)可是波蘭有支名歌《小杜鵑》,……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歡愉之聲,悅耳動聽。
(2)往年亡友馬孟容兄給我畫杜鵑和杜鵑花,題詩也有“訴盡春愁春不管,”之句,句雖平凡,我卻覺得別有情味。
(3)看它幫助田家興農事,食蟲蠹,分明是一頭益鳥,它的啼聲哀切,也許是出于至誠,……。
(4)……大概四川的杜鵑到了蘇州,也變此腔,懶得說普通話了。
(5)我以為杜鵑聲并不悲哀,為什么古人聽了要心酸,要斷腸,多半是一種心理作用了吧。
明確:引述有關杜鵑的文字的主要作用是:借物喻人。杜鵑的一悲一樂,表達的都是作者的感情。(1)作者用“可是”一轉,看似不經意,卻對有關杜鵑的古代傳說表示了小小的否定。“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歡愉之聲,悅耳動聽”,表明作者希望杜鵑也能啼出歡愉之聲的思想,體現了作者熱愛杜鵑之情。(2)表面交代題目來歷,還有讓人覺得那杜鵑的啼聲怕也不僅僅是哀鳴了吧。作者從容地一點一點地為否定古代有關杜鵑的傳說作鋪墊。(3)介紹杜鵑分明是一頭益鳥,既是替杜鵑說話,又增添了讀者的見識,同時也對杜鵑的鳴聲的哀切作了合理的解釋。隱含著作者認為古代傳說并不確切的看法。(4)看似幽默的句子,顯示了作者隨和風趣的文風,委婉地道出了對杜鵑啼聲含義的不贊成,從而表達了作者對杜鵑的喜愛之情。(5)表明作者的看法,杜鵑就是杜鵑,無所謂高興,也無所謂悲傷,一切悲喜都不是客觀事物本身。表明了作者既尊重傳統文化,又不以自己的觀點強予于人的謙和態度。
三、再讀課文,理解課文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理清文章結構(見課后板書)
四、小結
整篇文章,凡是描敘中國傳統文化的杜鵑,大多是寫它的悲苦,在作者貌似“東拉西扯”介紹杜鵑的知識中包含著作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鐘情,隱寓著作者對杜鵑的一片摯愛。而外國寫杜鵑的文字(如波蘭民歌《小杜鵑》、英國人對杜鵑的稱謂等)大多是歡快的,一悲一樂,都在杜鵑身上,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對杜鵑有其不同看法。其實,在文中,杜鵑只是一個媒介,一方面作者對杜鵑的傳說寓意并不十分反對,相反還有些贊同,但又不十分贊同,而是有他自己的理解,那就是,他希望能從杜鵑的啼叫聲中找出些特殊內涵,想寄寓杜鵑一種愉悅之情。更重要的是作者想借此表明,對任何事物都不能有悲觀想法,而應該更加積極和樂觀。透過這些我們不難看到一個熱愛生活而又樂觀進取的作者形象。
作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年,更應有一種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精神,對任何事物都應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千萬不要被人為的世俗觀念所束縛。
五、布置作業
1.課后對照閱讀《讀本》中張中行的小品文《螳螂》
2.試用比較閱讀的方法讀《讀本》中的《短文兩篇》(魯迅的《風箏》和周粲的《滿天風箏》)。
[板書設計 ]
                      
                        杜鵑和我的緣分…… ……筆名來歷
                      杜鵑鳥和杜鵑花……… …別有情趣
 豐富有趣的知識     杜鵑的別名和習性…… …至誠益鳥         真誠傾心的喜愛
                        杜鵑的神話和現狀………悲啼變腔
                        杜鵑的趣聞和我的認識…有趣動聽
                                    啼聲并不悲哀
                      含蓄                                    婉轉
                                    心酸源于心理
[延伸閱讀]閱讀下面短文,完成1~4題。
杜  鵑
杜鵑,敝同鄉的魂,在文學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鳥都比不上。
我們一提起杜鵑,心頭眼底便好像有說不盡的詩意。
它本身不用說,已經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時又被認為是薄命的佳人,憂國的志士;聲是滿腹鄉思,血是遍山躑躅;可憐,哀惋,純潔,至誠••••••在人們心目中成為了哀的象征。這愛的象征似乎成為了民族的感情。
而且,這種感情還超越了民族的范圍,東方諸國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鵑在文學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亞于中國。
然而,這實在是名實不符的一個最大的例證。
杜鵑是一種灰黑色的鳥,毛羽并不美,它的習性專橫而殘忍。
杜鵑是不營巢的,也不孵卵哺雛。到了生殖季節,產卵在鶯巢中,讓鶯替它孵卵哺雛。雛鳥比雛鶯大,到將長成時,甚至比母鶯還大。鵑雛孵化出來之后,每將鶯雛擠出巢外,任它啼饑號寒而死,它自己獨霸著母鶯的哺育。鶯受鵑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著比自己還大的鵑雛: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淚的情景。
想到了這些實際,便覺得杜鵑這種鳥大可以作為欺世盜名的標本了。然而,杜鵑不能任其咎。杜鵑就只是杜鵑,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認為佳人、志士。
人的智慧和鶯也相差不遠,全憑主觀意象而不顧實際,這樣的例證多的是。
因此,過去和現在都有無數的人面杜鵑被人哺育著。將來會怎樣呢?鶯雖然不能解答這個問題,人是應該解答而且能夠解答的。
                                                             一九三六年春
                              (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郭沫若文集》第7集)
1.本文是用________的手法來描寫杜鵑的。
2.寫此文時,作者因受國民黨統治者的迫害避居日本。文章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前面寫杜鵑的兇狠殘暴的情景,實際上隱喻了_____________;寫受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哺育雛鵑的鶯,實際上隱喻了____________。
3.文章第8段,先寫“杜鵑這種鳥大可以作為欺世盜名的標本”,又說,杜鵑“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認為佳人、志士”這段話包含著兩方面的意思(試結合語境聯系背景理解其表面的和深層的含義):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說“將來會怎樣呢?鶯雖然不能解答這個問題,人是應該解答而且能夠解答的”的含義是什么?試簡要回答。
答案:1.欲抑先揚
2.國民黨統治者             受欺騙受蒙蔽的人民群眾
3.①杜鵑畢竟屬于禽獸之類,它雖然被人誤認作佳人、志士,但自己并沒有欺世盜名的動機,言外之意是國民黨統治者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他們信口雌黃的反動宣傳,包藏著欺世盜名的禍心。②人們對并無欺世盜名之心的杜鵑都產生這樣嚴重的誤解,那么在善于做反動宣傳、欺世盜名的統治者面前就更容易受欺騙受蒙蔽了,更容易認敵人為恩人,認民賊為英雄。
4.指出了人民群眾終會覺醒的,必將起來推翻“人面杜鵑“的殘暴統治,點出了歷史發展的規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