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來主義
教學目的: 
    學習魯迅先生的精神及其對待文化遺產的正確態度與方法。 
    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論的寫法,領會比喻論證、事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教學實施: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理解――“送去主義”的實質與危害,
討論――事例論證的表現力。 
  教學內容與步驟:
1.字詞預習 :
禮尚往來  禮節上重視有來有往。        大度  氣量寬宏。
自詡  自說大話。       殘羹冷炙    吃剩的飯菜,借指權貴的施舍。
冠冕  冠冕堂皇的省語,意思是很氣派體面。         摩登  現代的時髦的。
吝嗇  過分的愛惜,這里是格外珍惜的意思。         孱頭  懦弱無能的人。      
 2.導入 課文: 
    同學們課外閱讀興趣很濃,閱讀范圍比較廣泛。初中階段,每班看的雜志多達六、七十種。書也讀得不少,書的種類也較多,有唐宋詩詞、《三國演義》、《水滸傳》、明清筆記小說。外國文學作品也有廣泛的涉獵,如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巴爾扎克的《高老頭》、雨果的《悲慘世界》等。古代和外國的這些文化遺產,我們在接觸的時候,采取怎樣的態度才是正確的呢?學習魯迅先生的,從中可受到啟發,得到教益。 
3.閱讀與回答:
①關于“且介亭”
本文選自《魯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雜文》。有一段時間,魯迅先生住在上海閘北帝國主義越界筑路區域,這個地區有“半租界”之稱。魯迅先生有很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對帝國主義十分憎恨,因此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憤慨之情。“且介亭”標明這些雜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間里寫的,形象地諷刺了國民黨統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現實。
②關于兩個“主義”
閉關主義――指清廷奉行的閉關自守政策。
送去主義――指國民政府喪失主權,一味媚外的做法。
    討論提示:在領會之前,先了解“送去主義”,可謂興味多多。
    魯迅先生在提出主張之前,先批判了“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重點在后者。請同學運用已知的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等歷史知識發言,加深對“又碰了一串釘子”的理解,懂得文章開頭兩句話從追述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說明中國近百年來從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從“閉關主義”一變而成“送去主義”,揭示“送去主義”的本質。
    魯迅擺了三件事進行論證,所舉的三件事都著眼于一個“送”字,“先送”,“捧”中寓“送”,“還要送”,虔誠恭敬之態可掬。批判鋒芒不是對著幾位藝術家,而是指向利用這幾件事大叫什么“發揚國光”、“催進‘象征主義’”的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御用文人。“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是用反語進行強烈的諷刺和鞭韃。“后事”是盜賣文物,盜賣古代珍寶。以展覽古董為名,行盜賣古董之事。魯迅明知,卻說“不知”,以此表達強烈的憎恨。反用“進步”,起同樣作用,實質是墮落、無恥,字里行間充滿了憎惡與鄙視。 
 
③關于“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 •曲禮上》
討論提示:不講禮尚往來,只送去不拿來的后果怎樣呢?
 學生討論,明確:尼采不是太陽,中國也不是。  后果是我們的子孫,“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賣國的結果是使我們的子孫后代無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頭賀喜”、“討”等詞語畫出所處的地位與神態,描繪出了可悲的亡國奴景況。“殘羹冷炙”、“獎賞”等詞感情色彩濃烈,深刻揭露帝國主義榨取中國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質和惡劣伎倆,寓強烈的憤怒于幽默諷刺之中。
    吹噓“中國地大物博,開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義”者,勢必使中國國勢日弱,文化貧乏,最后完全淪為殖民地。既深刻論述了“送去主義”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奴才相。筆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尼采不是       太陽     中國也不是
(地下的煤)
 事例論證、類比論證
④關于“拋來”與“拋給”
   討論提示:我們還沒有正確地去得到。
   “拋來”,通常人與人是平等。“拋給”,是主子施恩于奴才,象叭兒狗得到主人“拋給”的骨頭一樣。“拋給”,貶義,用鄙視的目光。洋大人不會發慈悲心,他們以主子自居,把中國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掠奪去的財富,吃剩下來,拋一點兒給走狗,以作為進一步榨取的誘餌。“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是因為“拋給”、“送來”的實例比比皆是,舉不勝舉;是因為國民黨政府對這一點諱莫如深。這樣寫既對賣國政策進行含蓄銳利的批判,又抒發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領會――“的主張”,
          品味――比喻論證形象闡釋深刻的道理。 
教學內容與步驟: 
1.檢查復習:注音:     
禮尚(shàng)往來            自詡(xǔ)
 殘羹(gēng)冷炙(zhì)     吝(lìn)嗇
腦髓(suǐ) 
2.閱讀與回答
①關于本文的破和立
    破:作者批判了“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重點是“送去主義”。立:。明確:先用“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一句推開上文,然后提出的主張。先破后立。前半部分著力批判“送去主義”,破得徹底,然后提出的主張,就立得鮮明。“摩登”,諷刺反動文人無恥地奉行“送去主義”,趨時逢迎,趕時髦。用“吝嗇”與上文的“大度”進行強烈的對照,對“送去主義”者進一步諷刺。 
②關于“送來”和“拿來”的區別。
    作者用列舉的方法,一針見血地闡明“送來”的實質,揭露帝國主義企圖亡我的罪惡野心。從經濟、軍事到文化,所謂“送來”,就是貪得無厭的侵略、掠奪。“拿來”則不然,是中國人民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地“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一“送”一“拿”,本質不同,內容全異,將二者嚴格區別,既可明辨是非,澄清人們“嚇怕”了的模糊思想,又可使所立的論點更加鮮明突出。 
③關于“大宅子”
    學生討論回答:對待文化遺產,“占有”是前提,“挑選”是關鍵。“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語氣斬釘截鐵。“挑選”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標準是對我們“有營養”、有“用”,從而區別對待,吸取精華,剔除糟粕。文中運用“大宅子”及宅中“魚翅”、“蘿卜白菜”、“鴉片”、“煙槍煙燈”及“姨太太”等當時人們熟悉的事物作比喻論證,具體可感、通俗形象,使如何對待文化遺產這個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深奧的道理淺顯化,破立鮮明,取舍清楚,不僅閃爍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光輝,而且漫畫式地勾勒“孱頭”、“昏蛋”、“廢物”等形象,語言生動,妙語橫生。 
④總結全文。 
    這篇文章至今仍放射著思想的光輝。就其見解來說,仍有現實意義。作者所論證的的主張,跟馬克思、列寧、毛澤東同志所講的對待文化遺產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是一致的。我們應該吸收、融入和發展古今中外文化遺產中一切好的東西。 
    扼要回顧本文先破后立、有破有立的議論框架,及運用比喻論證、事例論證、類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來闡釋道理的特色。 
3.布置作業 : 
①“練習一、二、三”,課后完成,做在教材上。 
②部分詞語抄寫二遍。
4.教學后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