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忘卻的記念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以記敘為主,結合議論和抒情的夾敘夾議的寫作方法。
   2.理解本文在線索的確定、段落的銜接和首尾的呼應上都作周密安排的結構特點。
   3.了解五烈士獻身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崇高形象,學習魯迅愛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教學設想]
   1.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教學中不僅要突出單元教學重點,而且還要起示范教讀的作用。整個教學過程 可分步進行:先讓學生初讀,從總體上把握全文五部分的主要內容;再引導學生研讀,抓住課文的某些重要的局部,就“夾敘夾議”和周密安排結構這兩個要點進行重點講析;最后組織復讀,總結規律,從更高層次上把握課文的總體。
   2.本文內容博大精深,且同本單元其他兩篇課文比較,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相異之處,根據單元教學整體性的要求,教學本文時既應從整體出發,大膽取舍,突出重點,不追求面面俱到,又要抓住文章的個性,避免在教學中以共性掩蓋個性。這篇文章的教學重點是夾敘夾議的寫法和周密安排的結構特點,而其個性是寫人記事,寫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五個人;寫的不是一件事、一個場面,而是許多瑣細的事情。
    3.由于當時文網森嚴,魯迅先生在文章中不得不采用隱晦曲折的筆法。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解題;初讀全文;研讀第一部分。
        (早讀時間:聽錄音;概括五部分段意。)
[講讀過程]
   一、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魯迅先生的又一篇紀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悼文。在這篇悼文中,魯迅深情緬懷了烈士們的光輝業績,憤怒控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法西斯暴行,表明了魯迅先生無比憤慨、英勇抗爭的精神。魯迅怎樣敘寫五烈士的光輝業績?怎樣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法西斯暴行?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研讀課文、深入領悟。
    二、背景介紹。
    讓學生閱讀課文注解①,然后教師補充介紹五烈士被秘密槍殺后,國內外民眾、特別是魯迅先生無比氣憤、英勇斗爭的有關史實:
* 魯迅得知五烈士犧牲的確切消息后,當即吟成七律《慣于長夜過春時》,沉痛哀悼了犧牲在敵人屠刀下的革命戰友,并滿腔憤怒地揭露和控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
* 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烈士的暴行,激起了國內外廣大人民的憤怒。當時蘇、法、德、美、英、日等國家的進步作家以“國際革命作家聯盟”的名義,發表了《為國民黨屠殺中國革命作家宣言》,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罪行。國民黨反動派封鎖消息,不讓社會上知道他們的法西斯暴行,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沖破封鎖,于4月25日秘密出版了《前哨》第一卷第一期《紀念戰死者專號》,在上面發表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為國民黨屠殺大批革命作家宣言》和《為國民黨屠殺同志致各國革命文學和文化團體及一切為人類進步而工作的著作家、思想家書》。魯迅也在這個專號上發表了《柔石小傳》和《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軀的血》,在后文中他號召人們“要牢記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歷史的第一頁,是同志的鮮血所記錄,永遠在顯示敵人的卑劣的兇暴和啟示我們的不斷的斗爭!
* 當年5月,魯迅又寫出了《黑暗中國的文藝現狀》一文,十分激烈地抨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滔天罪行,當時國內的許多報紙都不敢刊登,魯迅便委托當時在華的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女士譯成英文,寄到美國進步雜志《新群眾》上發表,史沫特萊曾考慮此文發表后會對魯迅不利,可是魯迅說:“這幾句話,是必須說的。中國總得有人出來說話!”就這樣,魯迅向全世界公開宣布了五烈士被槍殺的事實真相。
* 9月,左聯機關刊物之一《北斗》雜志創刊,魯迅選了一幅德國女版畫家珂勒惠支的木刻《犧牲》作封面,深情而含蓄地表達了對烈士們的悼念之情。
* 1932年7月11日,烈士犧牲一周年又五個月時,魯迅將一年前吟成的七律《慣于長夜過春時》書贈日本歌人山本初枝。1933年1月26日,又將這詩題贈給許壽裳,以抒發自己的激憤之情。
* 1933年2月7日至8日,在五烈士犧牲兩周年時,魯迅寫下了這篇悼文,這時左聯主辦的以及它的外圍刊物已蕩然無存,魯迅想方設法,終于1933年4月公開發表在標榜第三種人的施蟄存主編的《現代》月刊第二卷第六期上。
三、解題。
1  提問。
   作者把本文題為,即然是“記念”,為什么說是“為了忘卻”?請從課文首尾兩段中找出有關的語句進而悟出正確的答案。
2  學生閱讀課文首尾兩段,劃出解答問題的有關句子。
3  引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魯迅在這一標題中寄寓著極其深刻的含義,理解好文章首尾兩段中的解題性文字,便能把握文題的含義。
    因為魯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所以“兩年以來,悲憤總時時來襲擊我的心”;因為“在這三十年中”,“目睹許多青年的血,層層淤積起來”,所以“埋得不能呼吸”。正是這種郁結心中的不可壓抑的悲憤和長期積聚的精神重負,使他感到十分窒息。為了“將悲哀擺脫,給自己輕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將他們忘卻了”。這是從主觀方面強調“忘卻”。同時,魯迅又從客觀方面強調“忘卻”之必要:“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當時的中國,正是“大夜彌天”,魯迅作為一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通過三十年血的經驗教訓的總結,意識到需要節制自己的感情,過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戰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長而曲折,需要發揚堅韌不拔的精神去戰斗。從以上兩方面我們不難看出,所謂的“忘卻”,實際上是“擺脫”、“擱置”的同義語;所謂,實際上是:“為了戰斗的記念”,事實上,對反動派殺害烈士的這筆血債,對戰友為革命而獻身的光輝業績,魯迅是不會忘卻的,他要將那無比的悲痛暫時擱置一邊,把情緒從始終支配著自己的悲痛中擺脫出來,化悲痛為力量,以更有效的戰斗來紀念死者。所以他堅信,只要生者努力奮斗,“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
    可見,與其說“記念”是“為了忘卻”,倒不如說是“為了戰斗”,而唯有戰斗,才是對烈士最有價值的紀念。這個標題,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堅強的斗志和必勝的信念。
四、讀讀想想。
1  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生速讀課文,要求從總體上把握五個部分的內容,并各用一句話簡要概括每部分大意。教師巡視課堂,適當點撥,并注意發現學生概括的正誤典型。
2  學生交流概括的段意,教師注意讓正誤兩種概括的典型發表意見,以便引發學生以準確、簡明為標準評價議論。
3  教師歸納、板書:
→為了戰斗的記念
(一)說明寫作目的,回憶與白莽的三次見面。
(二)回憶與柔石的交往,順帶寫馮鏗。
(三)簡述左聯成立后對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四)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經過,作者的境遇和悲憤的心情。
(五)抒發悲憤之情,揭露社會黑暗,表達革命必勝的堅強信念。
五、學生研讀第一部分,議論并回答下述問題:
    1  第一段中,將“悲憤”改為“悲哀”行不行?為什么?
提示:不行。作者對幾位青年作家被殘暴殺害,不僅僅感到悲哀,還對統治者這一暴行表示無比的憤怒。如改成“悲哀”,便不能確切地表達作者的心情。
      “我很想借此”中的“此”指什么? 
提示:指“寫一點文字,來記念幾個青年的作家”。
    2  怎樣理解第2段中“當時上海的報章都不敢載這件事,或者也許是不愿,或不屑載這件事,只在《文藝新聞》上有一點隱約其辭的文章!边@句話的意思?
提示:這句話極概括地敘述了當時上海報刊雜志對五烈士遇害犧牲的四種不同態度:“不敢”,說明內心同情革命者,想刊載以揭露反動派,但怕惹禍,所以“不敢載”;“不愿”,即不想惹是非、擔風險,明哲保身,故不愿載;“不屑”,充滿輕視情緒,認為革命者流血犧牲不值一提,所以“不屑載”,顯然,這是站在反動立場上。而《文藝新聞》就敢于透露出一些消息,盡管當時的社會不允許這樣做,但它還是大膽地采用巧妙的斗爭策略,“隱約其辭”地把反動派秘密殺人的事捅了一個洞。總之,這句話把當時報刊革命的、進步的、中間的和反動的種種政治態度明確而形象地反映了出來,其矛頭直指國民黨反動派,揭露了它不僅殘暴地殺害了中國人民的優秀兒女,而且極力封鎖殺人事實的黑暗統治。
    3  復述作者同白莽三次會見的情況,并說說作者通過哪些具體生動的材料,表現白莽形象的什么特點。
    提示:作者通過白莽對彼得裴傳和詩的翻譯及有意曲譯;他與魯迅初次見面后的來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見”;剛從獄中釋出,熱天穿厚棉袍、汗流滿面,卻毫無愁苦地便登門拜訪魯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這三個具體生動的材料,表現了白莽勤奮坦誠、愛憎分明、堅強樂觀的革命文學青年的形象特點。
六、研讀第二部分
1、第一、二部分是怎樣連結起來的?
   照應--邀見;敢于托付--柔石(承上啟下)
2、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樣評價柔石的性格特點的?
   硬氣;迂。
3、作者由柔石的性格聯想到方孝孺,有何深意?
    突出柔石的性格;暗示國民黨反動派濫殺無辜的罪行同朱棣沒什么區別。
4、第二、四部分通過哪些材料寫出柔石的哪些特點?這些特點是怎樣體現他的“硬氣”和“迂”的性格的?
   參與設立朝花社,從事文學宣傳  
   借錢做印刷資本,承擔一切雜務   損己利人的
   設法還借款                    高尚品德     “硬氣”
   扶我走路
   轉換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積極進取、勇于探索
   “圓睜”“抗議”“嘆息” 
    (不信騙人、賣友)           天真善良       “迂”
5、作者寫了三位作家,除優點之外,還寫了缺點沒有?
   殷夫  故意曲譯                --憎惡國民黨,熱愛人民
   柔石:迂-不信賣友、視官場太高--單純善良;敵人狡詐
             不敢與女子一同走路  --關心魯迅
   馮鏗:體質弱,不美            --心靈美;敵人惡;意志堅強
            (反襯作用)
  (寫出發展:柔石-懷疑減少;對官場認識改變;敢于同女子走路)
[小結]
    寫人要講求真實,在充分展現人物優點的同時也不回避人物的某些缺點,寫出人物不斷克服自己缺點的過程,描寫出有血有肉的人物,才能使讀者受到感染教育。
7、研讀第二部分,質疑問難。(略)
討論。
1  在第二部分中,除了記敘的內容外,穿插了哪些議論?這些議論起什么作用?
提示:
* 在敘述“我的決不與投稿者相見”的原因和“故意回避”一般文學青年時,議論了柔石是當時作者唯一“敢于隨便談笑”和“敢于托他辦點私事的人”,體現了作者對柔石的評價,說明了作者與柔石的相知之深。
* 在敘述了與柔石的來往緣由和柔石的姓名、籍貫時,通過方孝孺的典故,簡潔議論柔石的性格特點:“硬氣”和“迂”。
* 在敘述了柔石在朝花社工作的種種表現之后,用“無論從舊道德,從新道德,只要是損己利人的,他就挑選上,自己背起來”的一句議論,它同上例一樣,對所記敘的內容直接作出判斷,對柔石的崇高品質作了高度的概括與評價。
* 在記敘了柔石“轉換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的決心和作者對馮鏗“很隔膜”后,連用了三個“疑心”發表議論,逐一否定了馮鏗的急于事功和柔石的受人影響后,承認自己不如柔石“決定地改變”的“斬釘截鐵”,既謙虛地剖析了自己“偷懶”的“傷疤”,又對比顯示出柔石的進取精神。
三、第三部分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什么作用?
    1.簡敘白莽和柔石是左聯的成員,表明作者和他們的關系(密切)。
    2.結構上承上啟下,由被捕前的情況轉到對烈士被捕遇難的記敘。
[作業 ]
   背誦七律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  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2  學習本文組織材料、安排結構層次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與檢查。
1.檢查第二至五部分詞語(除課文已注解之外)掌握情況:
迂:拘泥、守舊,不適應形勢、不切合實際的意思。課文用在柔石身上則突出他率直而不通世情,拘泥而不會變通的性格特點。
剛健質(zhì)樸:堅強有力,樸實而不矯飾。
吮血(shǔn xuè):聚攏嘴唇吸血。
倉皇失措(cuò):匆忙慌張,沒有辦法。措,放、安排。失措:不知怎么辦才好。
隔膜(gé mó):本課指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永訣(jué):永遠分別。訣,辭別,多指不再相見的分別。
信札:信件。札,古代寫字用的小而薄的木片。
客棧(zhàn):設備簡陋的旅館,有的還兼供客商堆貨代辦轉運。棧,存放貨物的地方、倉庫、旅館。
巡(xún)捕:舊時稱租界中的警察。
禁錮(gù):原指關押、監禁。本課指束縛,強力限制。
被難(nàn):因災禍或重大變故而犧牲生命。
煞了尾:收了尾。煞,結束,收束。
2  叫兩位學生到黑板默寫《慣于長夜過春時》,其他的在座位默寫。然后參照注解加以解釋、譯成白話,并回答“思考和練習”二。
詩的理解:
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
    這兩句寫出了魯迅受國民黨反動派迫害的困難處境!按簳r”、“長夜”,點明了是在一個春天的夜晚;“挈婦”、“將雛”,表明正和家人外出避居;一個“慣”字既指明魯迅對于敵人形形色色的殘忍手段已司空見慣,對于動蕩不安的生活已習以為常,又有力地控訴了蔣介石反動政權鎮壓革命的滔天罪行。
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這兩句點出了當時政局的動蕩,表現了魯迅對母親的深愛與懷念,母親為兒子遭受迫害的擔憂。揭露了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大小軍閥你爭我奪、連年混戰,不顧百姓死活的罪行。
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忍看”是強忍仇恨的意思。魯迅眼看敵人殘殺革命同志怎能忍氣吞聲?新仇舊恨,涌上心頭,他面對敵人的屠刀,在刀叢中與敵人短兵相接,毫不退縮,用筆進行戰斗。一個“怒”字,是作者強烈感情的迸發,表現了與敵人不共戴天的刻骨仇恨和迎著腥風血雨前進的戰斗精神。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詩寫成了,但哪有發表之地?周圍的現實是一片黑暗,猶如漫漫長夜!暗兔肌笔且粋痛定思痛的形象,是一個沉思如何繼續戰斗的形象!盁o寫處”,指反動派對人民言論自由的壓制,他們對革命言論“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密”,是對反動派黑暗統治的強烈控訴。最后一句以寫景作結,深化了悼念柔石等人的主題,它渲染了一種悲涼、肅穆的氣氛,表現了作者處境的寂寞和心情的沉重。
    縱觀全詩,既有對黑暗社會的無情揭露,也有對慈母的牽腸掛肚的眷念;既有痛失朋友的無限悲痛,也有對反動派的極度憤慨!字字流血,聲聲下淚。長歌當哭,又怎能不激起我們這些讀者的無限呢?
    聽錄音;齊背。
    [析]
    作者寫作本文時是“二月七一八日”,正是春天時節,當時的中國社會是一片黑暗,“夜正長”。五位青年作家被反動當局逮捕入獄,此案牽及作者,為了躲避敵人的搜捕,免于不必要的流血,作者就在“這一夜”,“燒掉了朋友們的舊信札”,“和女人抱著孩子走在一家客棧里”。這正表述了詩的首聯內容。
    對于作者的避難,“即聽得外面紛紛”傳說作者“被捕,或是被殺了”,使作者的母親甚為焦慮,“在北京急得生病了”。這表述了詩的頷聯內容。
    “忽然得到一個可靠的消息,說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三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龍華警備司令部被槍斃了,他身上中了十彈”。作者的心情悲痛異常:“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國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作者不顧反動派淫威,勇敢地寫詩來表達心中的憤怒,“我在悲憤中沉靜下去,然而積習卻從沉靜中抬起頭來,湊了這樣的幾句”。這很好地反映了詩的頸聯的內容。
   “可是在中國,那時是確無寫處的,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密”,“在中國的現在,還是沒有寫處的“,這正表明了詩的尾聯的意思。
二、讀讀議議第五部分。
1  請學生朗讀第五部分,體會三個自然段的內容。
2  引導學生議論、理解各段內容:
第1自然段:
   作者用什么修辭手法來表現沉痛的心情的?
   排比(前兩句含對比);反復(結構上照應上文)。
第2自然段
   典故<<思舊賦>>的作用:
   借向子期當時的處境與心情自比,決在揭露選派與司氏以然奪手段建立晉朝無異,沒有言論自由。
第3自然段: 
    “這三十年中”指1898年“戊戌變法”以后的30余年!霸S多青年的血”,如1907年徐錫麟、秋瑾的被殺;1925年的“五卅”運動,1926年的“8.13”慘案,1927年的“4.12”政變中被殺的無數青年革命者。
    這一段的第一句先擺事實,對現實進行揭露;后作結論,對現實進行控訴。它不僅表達了革命文學青年正當年輕有為的時候慘遭殺害,在魯迅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極度悲痛,更重要的是用這種反常的殘酷的事實來揭露和控訴反動派滅絕人性的滔天罪行。第二句是比喻說法,連用了兩個比喻:“夜”,用以說明反動統治的黑暗與殘酷;“路”,用以指革命在向反動統治作斗爭的征途。兩個“正長”,說明反動統治還在延續,革命者必須進行長期的艱苦斗爭。說“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不是消極的回避,而是積極的斗爭,是說要化悲憤為力量,以實際行動和堅決斗爭來記念犧牲的烈士。第三句則表明了對革命必勝充滿了堅定的信心和斗爭到底的“韌”的精神,號召人們為奪取這最后的勝利而英勇斗爭?傊,這一段表達了對死難烈士沉痛哀悼、對反動派憤怒控訴、對革命的勝利信心和徹底斗爭的強烈感情。   
三、總結全文
1  引導學生快速復讀全文,體會文中強烈的抒情色彩。
   這篇文章是具有濃烈抒情成分的散文詩式的雜文,文中的記敘和議論常與抒情結合,處處凝集著強烈深沉的悼念之情,使文章的紀念性更強,更能打動人心。如第一部分回憶與白莽的三次會見,在樸素的記敘文字中,卻處處流露出他們彼此間的信賴和關懷。而在憶及彼得斐集子的失落時,又通過痛感“明珠投暗”、“豈不冤枉”的簡短議論,表達了作者對反動派的憎惡之情。又如第四部分在記敘了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一同遇難,他身上中了十彈之后的兩段文字更是充溢著作者滿腔悲憤之情,特別是那首七律《慣于長夜過春時》,更是作者如火激情的高度凝聚。
2  引導學生思考全文在線索的確定、段落的銜接和首尾的呼應上是怎樣周密安排的。
   本文寫人記事,內容豐富。所寫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五個人;不是一件事、一個場面,而是許多片斷的、零散瑣細的事情。盡管如此,文章內在聯系卻十分緊密。
   首先,作者把他和五烈士的交往、接觸和悼念作為線索,把本來散亂、孤立的材料組織成一個整體。文章第一部分寫白莽,第二部分寫柔石,第三部分寫白莽與柔石一同被捕,第四部分寫五烈士被捕經過、獄中情況及遇害消息,以寫柔石為主,第五部分表達作者的悲憤心情并指出烈士鮮血不會白流,作者與五烈士的關系這條線索貫串五部分的始終。
    其次,各部分之間又有巧妙的過渡和銜接。如第一部分寫送書給白莽,補敘是托柔石送去的,引出第二部分寫柔石,又由柔石的介紹引出馮鏗。第三部分里又一次寫托柔石送書給白莽,再從書落到“三道頭”之類的手里轉入第四部分寫他們一同被捕和受害的情況,再補寫李偉森、胡也頻兩人。文章前后,一環扣著一環,緊密無隙,銜接自然,脈絡清楚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