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教學目的]
    了解馬克思的偉大貢獻,學習馬克思獻身于革命與科學的精神。
    理解本文的論述特點--嚴密的邏輯性(嚴謹的結構;高度精練、概括的語言);學習本文記敘、議論、抒情三種表達方式水乳交融的特點。(重點)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方法]
    講讀法。
[教具準備]
     錄音機;幻燈片。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簡介馬克思生平;把握全文結構;分析1-3段。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簡介生平)
    今天學習,作者恩格斯。(板書)
這一節課我們學習的任務是:(板書)
    偉大貢獻
    論述特點:
        嚴密的邏輯性
        高度的概括性
        濃烈的抒情性
    關于馬克思的事跡,課文里有一些介紹,除此之外,你還能說出多少?
    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魯士(德國)。他25歲時遷居法國巴黎。在大學里研究法學、歷史和哲學。大學畢業后,就開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動。他與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實踐中共同戰斗,在革命理論上共同創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
馬克思曾先后四次遭到一些國家反動政府的驅逐。他生活貧困。最窮困的時候連吃的都沒有。面包房、肉鋪、房東都來討債,連夫人的圍巾、家里的家具、自己穿的上衣都拿去典當了,為此他無法上街。有時想寄稿連買郵票的錢都沒有。馬克思很愛他的孩子?蓛蓚兒子一個養到八歲,一個二歲,都因貧病無錢醫治而死。他的小女兒,得了重病,不到11個月就死了,那是1852年的復活節,馬克思剛寫好一本小冊子。小女孩死后只能放到家中,后得到一法國流亡者次助的二英鎊錢,才付清了棺材錢。他家分別在1850年、1852年、1857年連續死了四個孩子,只存活了三個女兒。
馬克思在這樣貧困的情況下,為了全人類的解放事業,仍然頑強的斗爭,勤奮的工作。比如他寫《資本論》一書,就花了他整整40年時間,為了寫《資本論》,他和做過的摘記的書就有1500種以上!顿Y本論》的稿酬遠遠抵不上他寫這部巨著時的所花的煙錢。馬克思說,他為此獻出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
    馬克思在中學畢業時寫了一篇有關選擇職業的文章,他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它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歡樂,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萬人,我們的事業并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同學們,現在中學生中有少狂熱的“追星族”,我想我們更應當崇拜、追尋偉人的足跡,這才是最燦爛、最輝煌、最具劃時代意義的偉大“星座”。‖F在就讓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學習這篇文章,了解馬克思的偉大貢獻,同時體會本文高超的結構藝術和語言藝術吧!
二、“預習提示”里說了,這是一篇悼詞。什么是悼詞呢?
     (出示幻燈片)請看:
    悼詞,一種文體,對死者表示哀悼的話。(屬于議論文范疇。)其結構一般為:
    開頭:介紹死者生前職務、身份,逝世的原因、時間、地點及其享年。
    中間:追述死者的經歷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貢獻、影響,并簡要作出評價。  
    結尾:對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對參加悼念儀式的人提出和要求。
    現在,先請大家聽錄音朗誦,然后根據悼詞的要求(見幻燈),結合文中介紹的馬克思的主要貢獻,思考本文可分為幾大層。
    三、討論文章層次與段意。(板書)
    1、首先,根據悼詞的特點可將文章分為幾大塊?(見下)
一、 逝世情況(1)    
                     發現人類歷史發展規律(3)科學家
                  對于   發現剩余價值        (4)(思想家)     
                歷史科學 其他許多領域也有發現(5)理論           驅逐    
    二、巨大損失         科學是革命的力量    (6)          敵人 誹謗
      (偉大貢獻)對于   宣傳革命(編報、著書)                  詛咒
         (2)   無產階級                    (7)革命家- 影響    尊敬
                        組織革命(創立工人協會) 實踐        人民 愛戴
三、悼念、信念、贊頌 (9)                          (8)  悼念
2、請同學們把課文再速讀一遍,排一排馬克思一生中對人類的偉大貢獻主要有哪些?(板書所說的答案,見上)
    3、怎樣確定哪一項是馬克思一生中最偉大的貢獻?理由是什么?
    提示:大家研究一下,恩格斯對馬克思所做的各項工作的評價是不是完全一樣?你從恩格斯的哪些用語可以看出?請在課文中畫出最關鍵的詞語。然后說出你的見解。
    明確: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
    理由:馬克思既是一個科學家(思想家),又是一個革命家。但作為一個科學家,這“遠不是主要”的。為什么“遠不是主要的”?
    因為科學是革命的力量(6)。(因為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這是個承上啟下的段落。
    那么,什么是“主要的”?下文說,他“首先”是一個革命 家,(“首先”,就是“更主要的”的意思。)而作為他的“頂峰”就是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
5、作者是怎樣評價馬克思的偉大貢獻的?
       巨大損失(偉大貢獻)  對于無產階級   對于歷史科學  
(是不可估量的損失)兩個“對于”有沒有弄錯位置?沒有。
    6、結合悼詞的結構思考:第8段寫的是什么內容?
     影響  敵人:驅逐 誹謗 詛咒  人民:尊敬 愛戴 悼念 
    [小結]大家看(見板書),我們讀了這篇悼詞,不僅了解了馬克思的偉大貢獻,使我們的思想靈魂受到洗禮,喚起我們的無比崇敬之情,而且從議論文的特點來看,本文在論述上,邏輯思路是何等的嚴密!本文的中心是論述馬克思對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貢獻,而這主要是通過“思想家”和“革命家”兩個方面來論述的。前者表現在創建無產階級理論,后者表現在參加偉大的革命實踐,而這兩個重點,又是緊扣文章第二部分第一段中的“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斗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中的兩個“對于”來闡發的。
    邏輯嚴密還表現在文章各個部分各個段落之間的緊密聯系上:
    從全文來說,有的地方用了過渡段(如第2、6段);
    就段與段之間來說,一般都用了總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遞性語句。如:
    第2段的“這個人的逝世”;
    第4段的“不僅如此”;
    第5段的“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
    第6段的“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
    第7段的“因為馬克思是一個革命家”;
    第8段的“正因為這樣”。
    就這樣,作者運用這些關聯性的語句,一步一步地把馬克思的偉大貢獻與巨大影響,推向高峰。不僅使段落過渡自然,前勾后連,聯系緊密,而且使論述內容重點突出。讀這樣的文章,就好比登山,翻過一個山頭,又發現另一個更高的山頭在前面,直到你登上最高峰,才發現“無限風光在險峰”,從而使你情不自禁地發出感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同學們,這就是議論文的邏輯美,凡是美的事物,都是富有詩意的事物。我們從議論文中也讀出了詩的節奏與韻律。
    四、現在我們再體會一下本文論述上的特點:高度的概括性和濃烈的抒情性吧!
    1、 分析第1、2段語言的抒情性(揭示出下面語句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A、“三刻”:突出這一時間對全世界無產階級的重大影響。
     B、“停止思想了”、“安靜地睡著了”、“永遠地睡著了”:
          (見書)
     C、破折號的作用(見書)
     D、“這位巨人”到“感覺到”。(見課后練習二、2)
[總結]從語文學習的角度來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主要是要懂得下面兩點:
    1、閱讀和寫作議論文必須理清文章的邏輯思路,講究運用過渡詞句,使文章結構
嚴謹,渾然天成。
    2、即使是議論文閱讀,我們也要運用自身所積累的,與所學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來理解課文。這樣我們才能進入“角色”,與課文、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喚起與作者同樣的情感體驗。
   至于本文在論述上的抒情性與概括性,我們明天學完了這篇課文,再來總結規律。
   [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題(就寫在書上)
   下課。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分析3-8段;總結課文特點;完成習題。
[教學過程 ]
    一、復習提問:
    1、議論文結構有哪些類型?(總分;遞進)怎樣才能使議論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過渡自然;用好關聯詞句。)
    2、閱讀文章,怎樣才能與作者及其作品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
   二、分析第3-8段
    1、讀“提示”第三段開頭一句,分析第三自然段論述語言的概括性。
    A、第三段是一個長句。分析長句的方法是:首先分析句子的結構,使句子的內容明朗化;然后,借助相關知識,弄懂句子的含義。
   這是一個單句,還是一個復句?是單句劃分成分,是復句劃分層次。(單句。成分劃分略)
   B、作者是怎樣評價馬克思的這一偉大發現的?
       與達爾文類比
           達爾文  生物界的發展規律  
           馬克思  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
   都是劃時代的偉大發現 。
   C、問:“簡單事實”后的冒號所領起的內容是什么?
       即“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具體內容。
   D、如何理解這一規律?
       首先,理解詞句的含義;
吃、喝、住、穿        =物質、存在
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精神、意識
直接的物質的資料的生產                占統治地位
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 經濟基礎   的生產關系
    經濟發展階段                      各方面總和
                                    生產資料所有制形
                             決     式、人們在生產中
                             定     的地位、分配形式
         國家政權、
國家制度 法制、軍隊、                     生產力
         警察、法庭等
         政治、法律、       上層        人;勞動對象;
意識形態 道德、社會科學     建筑        勞動工具
         藝術、宗教等
        其次,了解復句中各分句間的層次關系。這樣就可以理解這個“規律”。(先討論,再打幻燈片)
     承條(1)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               存在決
     接件(2)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   定意識
    
         (3)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   
因     承      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   經濟基
果     接      構成基礎,                                 礎決定    
         (4)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   上層建    經濟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