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奐生上城教案
教學導航
《陳奐生上城》是高曉聲的短篇代表作,是他陳奐生系列小說中最精彩的一篇,小說通過農民陳奐生上城的故事展現了處在社會變革時期的中國農民的心靈歷程,形象地表現了中國農村在特定歷史時期的深刻變化。教學本文要抓住這樣一些問題:
1.陳奐生是個什么樣的人物?他身上有什么樣的弱點?作者是怎樣表現這些弱點的?
從小說可以看出,陳奐生是一個誠實而質樸、憨厚而勤勞的農民。他的弱點是過于自卑,缺乏主人翁的氣質。在生活好轉之后,他渴望過“精神生活”,但抽嘴笨舌嚴重地傷害了他的自尊心。有時候自己也擠在人群中湊熱鬧,但話語出口,便引得人們哈哈大笑。對于人們的嘲諷,陳奐生不但沒有義憤,反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出于自卑的心理,陳奐生往往瞧不起自己。當服務員對他“冷若冰霜”時,他便認為自己“說錯了話,得罪了人”。他的自卑,在某種情況下又會走向盲目的自高自大。在那個年代,五元錢一宿的房錢,對一個普通的農民來說是心疼的,住一宿做七天工還要倒貼一角錢。吳書記本意是關心自己反而坑了自己,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便歸罪于自己:“干怪萬怪,只怪自己不曾先買帽子,才傷了風,才走不動,才碰著吳書記,才住進了招待所”。花了錢還遭白眼,這對他精神的打擊是很大的,但他也有自己的一套辦法,在房間里胡亂報復了一番以后,到百貨公司心一橫,便買了一頂帽子立即戴在頭上飄然而去。而且,這時候他心里充滿了自豪和得意。
2.怎樣理解小說“以小見大”的表現手法?
這篇小說,不僅思想內容深刻、含蓄,而且藝術手法新穎獨特。作者不寫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不追求故事的大波瀾,卻以敏銳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活的細節,于細微處著墨,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針砭社會的弊端。最富有表現力的是“大鬧招待所”的一段描寫。一連串的惡作劇式的動作和心理描寫展示了陳奐生阿Q式的“得勝的心理”。作者筆下寫的都是凡人小事,貫穿全篇的是一頂微不足道的帽子,帽子雖小,卻來之不易。告訴讀者,農民的生活雖有所改善,但要改變落后的面貌還要加倍努力。同時,一頂帽子,既寫出了陳奐生的傳統美德,也表現他受傳統觀念的束縛,成為他性格的弱點。作者在揭露極“左”的路線給人們精神上造成新的負擔的同時,也善意鞭撻了陳奐生身上的缺陷。
3.怎樣理解小說以心理描寫為主的藝術特點?
小說在塑造人物時不注重人物外部特征的描寫,不注重那些圍繞人物發生的事件,而是通過細致的心理描寫,讓主人公向讀者展示自己的心靈世界。例如陳奐生進城歸來的一段心理描寫,就把他的“精神勝利法”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作者塑造人物的筆調冷峻幽默。讀陳奐生結賬前后的對比描寫,起初不僅啞然失笑,繼而又感到心情痛楚。小說風趣中飽含哲理,運用了寓莊于諧的手法。作品的語言質樸、幽默、簡練、明快,人物的語言具有個性特征。“他上一趟街,回來只會說‘今天街上人多’或‘人少’……”,一句話就傳神地描繪了陳奐生的手勤嘴拙。“管它,出了五元錢呢”,陳奐生結賬后反復多次的這句自白,更是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人物質樸而又褊狹的心理。
教學本文,不宜按部就班,也不宜從小說的三要素人手面面俱到,抓住主要片斷,把握住人物特征就行,只讀不講,讀寫結合,寫一篇人物評論,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備課資料
1.我寫《陳奐生上城》,我的情堵輕快而又沉重,高興又慨嘆。我輕快、我高興的是,我們的境況改善了,我們終于前進了;我沉重、我慨嘆的是,無論是陳奐生們或我自己,都還沒有從因襲的重負中解脫出來。這篇小說,解剖了陳奐生也解剖了我自己,希望借此來提高陳奐生和我的認識水平,覺悟程度,求得長進。
(高曉聲《且說陳奐生》)
2.關于《陳奐生上城》的評論
《陳奐生上城》是陳奐生系列小說中最精彩的篇什,它通過陳奐生上城的奇遇,又悲又喜地寫出處在社會變革時期的老一代農民,終于邁出了新生活的第一步,形象地概括了今天農村現實生活的歷史性的深刻變化。
“‘漏斗戶主’陳奐生,今日悠悠上城來。”作品開篇就為陳奐生即將演出的一幕令人捧腹的喜劇吹奏出歡快的調子。新時期到來之后,陳奐生的物質生活有了明顯的提高:“囤里有米,櫥里有衣”,抽空還可進城賣點農副產品。物質生活改善了,他渴望過精神生活:“哪里有聽的,他愛去聽,哪里有演的,他愛去看,沒聽沒看,他就覺得沒趣。”他再也不能忍受“就像等于沒有‘自己’這個人”那樣的處境,他要求在精神上和人們并起并坐,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因此他總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經過的事情,講給大家聽聽就好了,就神氣了”。果然,這樣的事情終于給他“碰”上了:他坐了吳書記的汽車,并住了五元錢一夜的招待所的高級房間!他在心痛之余,“忽然心里一亮”,覺得今后“總算有點自豪的東西可以講講了”。于是,“他精神陡增,頓時好像高大了許多”。就這樣,一個多少帶有阿Q氣的、淳樸憨厚而又努力追求莢好生活的老一代農民的生動形象,活脫脫地站立在我們面前。
作品的情節結構基本上和時、空順序相一致,但有時也采用跳躍和切入。如陳奐生病臥車站,一覺醒來已在縣招待所,然后再通過補敘和人物的回憶,交代以前發生的事。
高曉聲駕輕就熟、“寓土于洋”的表現手法,洞開了陳奐生內心世界的窗戶,把他靈魂的光華和陰影一覽無遺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喜劇氣氛的拱托、渲染,語言的談諧、幽默、風趣,為小說增添了不少光彩。
(選自《中國當代作品選講》,河北人民出版社)
3.一篇現實主義的作品,往往成為歷史的記錄,時代的鏡子。《陳奐生上城》正是通過主人公陳奐生性格的變化及弱點,展現時代的氣息。陳奐生的性格無疑是誠實而質樸、憨厚而勤勞的。但這種性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在不同的境況下有著不同的表現。讀者也正是透過陳奐生的性格變化去窺視時代的變幻。在《“漏斗戶”主》里,陳奐生沉默寡言,心事重重,為什么?因為他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他總是默默地勞動、默默地走路,在別人家里,也是默默地坐著,甚至整整坐半夜不說一句話。但在《上城》這篇小說里,陳奐生一掃過去的愁容,變得輕松愉快了。作品一開始就活龍活現地描繪了陳奐生的這副得意相:你看他多神氣,“上城三十里,經不起他幾晃蕩……”;你看他多滿意,“肚里吃得飽,身上穿得新”,真是無憂無慮……。他滿面春風,高興透丁。陳奐生為何有如此巨大的變化呢?人物的典型性格總是和典型環境相一致,從陳奐生的性格變化中,我們不難看出國繞和支配陳奐生性格變化的那個時代的急劇變化了。幾起幾落的極“左”路線和“十年內亂”給中國農民帶來了多大的災難啊!像陳奐生這樣的強壯勞動力,像老黃牛一樣的勤勞苦干,還食不果腹,日子過的不堪設想。粉碎“四人幫”后,農民的境況才慢慢好起來。《陳奐生上城》就是這一新時期的真實寫照。還是那個陳奐生,直到1978年秋收分配,才真正甩掉那頂“漏斗戶”主的帽子,第一次分到了屬于自己的糧食。他流出了感激的淚水。這淚水消融了深埋在陳奐生心里的冰決,也滋潤著人們的心田。
作者是個嚴謹的現實主義者,他對生活的描寫,既不做鶯歌燕舞似的粉飾,也不做“金橋”、“天堂”般的浮夸,而是按照現實的本來樣子去反映。對于陳奐生性格中的弱點,作者也決不回避,加以如實的敘述。這不僅是為了把人物寫活,增加人物的立體感;也是為了讓讀者透過陳奐生性格中的弱點,窺視社會殘存的弊端,引起治療時注意。陳奐生雖然誠實而質樸,憨厚而勤勞,但他卻過于軟弱自卑,缺乏主人翁的氣質。
……
自卑的人,自然性格軟弱,無法抗拒不正之風的侵襲。陳奐生一向聽說招待所住宿費貴,想弄個究竟,趕快去付款。當陳奐生走近柜臺處時,說了聲“算賬”,服務員大姑娘不動聲色地問了聲“幾號房間”。當大姑娘意識到是吳書記的小汽車送來的客人時,便一改常態,連忙丟下手中的報紙,賠以甜蜜的微笑,并軟款款地找話說;但當這位絕色的大姑娘看出陳奐生的寒酸相,斷定他“不是個人物”時,內心的情感迅速地變換了位置,頓時由親熱變成了輕蔑,臉立刻沉下來“冷若冰霜”。陳奐生面對這種不正之風,毫無抗爭的勇氣,反認為自己“說錯了話,得罪了人”。
陳奐生的自卑,在某種情況下就會走向盲目的自高自大。五元一宿的房錢,對一個普通農民陳奐生來說是肉痛的,住一宿做七天工還要倒貼一角錢。這么大的差別,陳奐生怎么也想不通。原想用賣油繩的利潤買一頂簇新的帽子的,誰知帽子沒買到手反把本錢虧了一大串。吳書記本意在關懷自己,反而坑了自己。陳奐生百思不解,最后還是歸罪于自己:“千怪萬怪,只怪自己不曾先買帽于,才份了風,才走不動,才碰著昊書記,才住進了招待所”……。陳奐生的“自謙”精神可感,但麻木程度至深。他丟了錢還遭白眼,這一挫折,給陳奐生精神上的打擊是很大的;但他也有一套自己的辦法。他在房間里胡亂報復了一番之后,便到百貨公司,心一橫,買了一頂帽子,立即戴在頭上飄然而去。心想,我這五元錢花得值得,試問,誰坐過了吳書記的小汽車?誰住過了五元一宿的高級房間?看誰還敢看不起我?……想到這里,他精神陡增,好像自己高大了許多,老婆也不在他眼里了,那種不愉快的心情霎時煙消云散。于是他愉快地劃著腳步,像一陣輕風蕩到了家。陳奐生的行為是可笑的,但在笑聲中我們不能不為他流著辛酸的眼淚。陳奐生剛剛摘掉“漏斗戶”主那頂物質貧困的帽子,卻又暴露了精神貧困的形象。作者通過這些揭露了“四人幫”給中國農民造成的沉重的精神負擔。
(選自《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講》,廣西人民出版社)
4.陳奐生作為新時期普通農民高典型形象,既具有淳樸、敦厚的傳統莢德,又包孕了新的生活內容使他引起的朦朧的精神追求。長期的貧困的物質生活,造成了他精神上的愚昧無知。當生活好轉以后,他渴望過精神生活,但他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十分有限,而且表現了某種變態心理,生活在今天的陳奐生,仍然帶有昨天留下的印記。這一文學形象,既淳樸又無知,既講求實際又挾隘自私。他的長處與短處,優點與缺點,是揉合在一起的。復雜多樣的性格,使我們感到既可愛又可笑。
(選自《當代中國文學名著提要與評析》,南京大學出版社)
擴展閱讀
李順大造屋(節選)
高曉聲
一個翻身的窮苦人,把造三間屋當做奮斗目標,也許眼光大短淺,志向大渺小了。但李順大卻認為,他是靠了共產黨,靠了人民政府,才有這個雄心壯志,才有可能使雄心壯志變成現實。所以,他是真心誠意要跟著共產黨走到底的。一直到現在,他的行動始終證明了這一點。在他看來,搞社會主義就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主要也是造房子。不過,他以為,一間樓房不及二間平房合用,他寧可不要樓上樓下。他自己也只想造平房,但又不知道造平房算不算社會主義。至于電燈,他是贊成要的。電話就用不著,他沒有什么親戚朋友,要電話做什么?給小孩子弄壞了,修起來要花錢,豈不是敗家當東西嗎。這些想法他都公開說出來,倒也沒有人認為有什么不是。
陳家村上的種田漢,不但沒有輕視他的奮斗目標,反而認為他的目標過高了。有人用了當地一句老話開頭,說:“‘十畝三間,天下難揀’,在我們這里要造三間屋,談何容易!”有的說:“真要造得成,你也得吃半輩子苦。”有的說:“解放后的世界,要容易些,怕也少不了十年積聚。”
這些話是很實在的。當時滬寧線兩側,以奔牛為界,民房的格局,截然不同:奔牛以西,八成是土墻草屋;奔牛以東,十有八九是青磚瓦房。陳家村在奔牛以東百多里,全村除了李順大,沒有一家是草屋。李順大窮雖窮,在這種環境里,倒也看慣了好房子。唉,這個老實人,還真有點好高騖遠,競想造三間磚房,談何容易啊!
在眾多的議論面前,李順大總是笑笑說:“總不比愚公移山難。”他說話的時候,厚嘴唇牽動著笨重的大鼻子,顯得很吃力。因此,那說出的簡單的話,給人的印象,倒是很有分量的。
從此,李順大一家,開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戰斗,它以最簡單的工具進行拚命的勞動去掙得每一顆糧,用最原始的經營方式去積累每一分錢。他們每天的勞動所得是非常微小的,但他們完全懂得任何龐大都是無數微小的積累,表現出驚人的樂天而持續的勤儉精神。有時候,李順大全家一天的勞動甚至不敷當天正常生活的開支,他們就決心帶餓一點,每人每餐少吃半碗粥,把省下來的六碗看成了盈余。甚至還有這樣的時候,例如連天大雨或大雪,無法勞動,完全“失業”了,他們就躺在床上不起來,一天三頓合并成兩頓吃,把節約下來的一頓納入當天的收入。燒萊粥放進幾顆黃豆,就不再放油了,因為油本采是從黃豆里榨出來的;燒螺螄放一勺飯湯,就不用酒了,因為酒也無非是米做的……長年養雞不吃蛋;清明買一斤肉上墳祭了父母,要留到端陽腳下開秧元才吃。
只要一有空閑,李順大就操起祖業,挑起糖擔在街坊、村頭游轉,把破布、報紙、舊棉絮、破鞋子等廢品換回來,分門別類清理后賣給收購站,有時能得到很好的利潤。廢品中還往往有可以補了穿的衣褲、雨鞋等物,就揀出來補了穿一陣,到無法再補的時候仍納入廢品中,這樣也省了不少生活費用。那換廢品的糖,是買了飴糖回來自己加工的,成本很便宜。可是李順大的獨生兒子小康,長到七歲還不知道那就是糖,不知道是甜的還是咸的。八歲的時候,被村上小伙伴慫恿著回去嘗了一塊,就被娘當賤提出來,打他的屁股,讓他痛得殺豬似地叫,被娘逼著發誓從此洗心革面。娘還口口聲聲說他長大了要做敗家精,說他會把父母想造的三間屋吃光的,說將采討不著老婆休要怪爹娘!
最可敬佩的事情,是發生在李順大的妹妹順珍身上。一九五一年分進土地時,她已經二十三歲了。當時政府還沒有號召晚婚,按照習慣,正到了結婚的妙齡。她不但肯苦能干,溫順老實。而且一副相貌,也長得出奇的漂亮。細細看去,似乎和她哥哥一模一樣,只是鼻于小了一點,嘴唇薄了一點;就在這兩個“一點”上,造化卻又顯露出了它無所不能的偉大,把高挑個兒、鵝蛋臉型的李順珍襯出了一派清秀俏麗之氣。當時,附近村上一些小伙子央人登門求婚的,也不是三個兩個。可是,不管對方條件怎樣,人品如何,順珍姑娘只是說自己年紀還輕,一概回絕。她是哥哥撫養長大的,她決心要報答哥哥的恩情。她知道離開她的幫助,哥哥的奮斗目標就很難實現;如果她出嫁,哥哥不但少了一個堅強可靠的助手,而且還得把她名下分到的一畝七分田讓她帶走。這樣一來,她哥哥的經濟基礎和勞動能力都會大大削弱,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造出三間屋。因此,她甘愿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時代稱得上是青春中的青春,留給她哥哥的事業。
一直到了一九五七年底,李順大已經買回了三間青磚瓦屋的全部建筑材料,李順珍才算了卻心事,以二十九歲的大姑娘嫁給鄰村一個三十歲的老新郎。新郎因為要負擔兩個老人和一個殘廢妹妹的生活,窮得家徒四壁,鶉衣百結,才獨身至今。所以,迎接李順珍的,仍然是艱苦的生活。因為她已苦慣了,所以并不在平。
辦過妹妹的婚事,就跨進了一九五八年。李順大這時候還缺少什么呢?還缺些瓦木匠的工錢和買小菜的費用,再有一年,問題就可完全解決了。而且公社化以后,對李順大很為有利。土地都歸公了,他可以隨意選擇一塊最合適的地基造屋。這不是大理想了嗎。
可是,李順大終究不是革命家,他不過是一個跟跟派。聽毛主席話,踉共產黨走,能堅決做到,而且完全落實,隨便哪個黨員講一句,對他都是命令。有一夜李順大一覺醒來,忽然聽說天下已經大同,再不分你的我的了。解放八年來,群眾手里確實是有點東西了。例如李順大不是就有三間屋的建筑材料嗎?那么,何妨把大家的東西都歸攏來加快我們的建設呢?我們的建設完全是為了大家,大家自必全力支援這個建設。任何個人的打算都沒有必要,將來大家的生活都會一樣美滿。那點少得可憐的私有財產算得了什么,把它投入偉大的事業才是光榮的行為。不要有什么顧慮,統統歸公使用.這是大家大事,誰也不欺。
這種理論,毫無疑問出自公心。李順大看看想想,頓覺七竅齊開,一身輕快。雖然自己的磚頭被拿去造煉鐵爐,自己的木料被拿去制推土車,最后,剩下的瓦片也上了集體豬舍的屋頂,他也曾肉痛得簌簌流淚。但想到將采的幸福又感到異常的快慰。近來的經驗也改變了他原來的看法,他認為樓房比平房更優越了。因為糧食存放在樓上不會霉爛,人住在樓上不會患濕疹。看來以后還是住分配到的樓房好,何必自討苦吃,像蝸牛那樣老是把房子作為自己的負擔呢。所以,他的思想就徹底解放了,不管集體要什么,他都樂意拿出來。如果需要他的破床,他也會毫不吝惜;因為他和他的老婆,都不是困在床上長大的。他的老婆,那個原先的討飯姑娘,說真的倒比他多了一個心眼。但十二級臺風早把大家刮得身不由己了,她一個女人家又有什么用!多一個心眼無非多一層愁。不過究竟也藏下一只鐵鍋,沒有送進煉鐵爐里熔化,所以集體食堂散了以后,不曾要去登記排隊買鍋子。
后來是沒有本錢再玩下去了,才回過頭來重新搞社會主義。自家人拆爛污,說多了也沒意思。不過在戰場尚未打掃之前,李順大確實常常跑去憑吊,看著那倒坍了的煉鐵爐和丟棄在荒灘上的推土車,睜著淚眼,迎風唏噓。他想起了六年的心血和汗水,想起了餓著肚皮省下來的糧食,想起了從兒于手里奪下來的糖塊,想起了被耽誤了的妹妹的青春……
[閱讀提示]
1.兩篇小說在表現手法上有哪些相同之處?
2.李順大和陳奐生兩個人物的性格有什么異同?
3.第三部分最后寫道:“不過在戰場尚未打掃之前,李順大確實常常跑去憑吊,看著那倒坍了的煉鐵爐和丟棄在荒灘上的推土車,睜著淚眼,迎風唏噓。”想想李順大為什么會這樣做。
[參考解說]
1.這兩篇小說共同的藝術特點是寓莊于諧。作者用幽默冷峻的語言敘述了兩個充滿悲劇色彩的喜劇故事,語言夸張而詼諧,讓讀者含著眼淚發出笑聲,發出笑聲的同時又感到心酸。
2.處在同一時代和生活處境中的李順大和陳奐生兩個人物,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個性。其共性是忠厚、淳樸和勤勞;不同的是李順大迷信,陳奐生褊狹,甚至有一點阿Q的精神印跡。但李順大和陳奐生相比,有一點小聰明,不像陳奐生那樣“憨”。陳奐生木訥得不會講話,而李順大卻每每有驚人的“妙語”。如:“在眾多的議論面前,李順大總是笑笑說:‘總不比愚公移山難。”’
3.解答這個伺題必須了解有關的時代背景。從有關內容可以知道故事的背景是一九五八年“大躍進”時期。極左的路線給中國帶來了一場巨大的災難。李順大也是這場災難的犧牲者之一。可是他“常常跑去憑吊,看著那倒坍了的煉鐵爐和丟棄在荒灘上的推土車,睜著淚眼,迎風唏噓”。并不是因為自己造屋的材料損失了,更重要的是對社會主義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憧憬,受到了沉重的打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