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詩序教案
自讀導言1、落實雙基教學。
2、理清文章線索,總體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3、著重領會記敘中議論和抒情的特點,把握文章的主旨。
自讀程序
一、疏通課文
1、多義實詞
①得:得泉焉(“發現”);皆不得為真愚(“能”)。
②能:名之以其能(“功能”);而名莫能定(“能夠”)。
③類:而適類于予(“相象”);而善鑒萬類(“物”)。
2、實詞活用
①東流入于瀟水
②蓋上出也
③得其尤絕者家焉
④名之以其能
⑤故姓是溪曰冉溪
3、文言句式
①今是溪獨見辱于愚:被動句“見……于……”式。
②夫水,智者樂也:判斷句“……,……也”式。
③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賓語前置,“莫我若”即“莫若我”。
(解說:這一步是必要的。重要的,必須落實。經過了上面幾步,學生翻譯一般是沒多大問題了。逐句逐段翻譯的過程,也是逐步了解和熟悉課文思想內容的過程,并為進一步深入分析奠定基礎。)
二、分析課文
1、理清文章線索。
經過翻譯和通讀,學生不難發現,文題有“愚”字,通篇先后共出現27次“愚”字,“愚”字貫穿全文,因此線索非常清楚。重要的是,在學生找到線索之后,教師要引導他們思考兩個問題:一是作者為什么對溪水及周圍景物都以“愚”名之?二是作者是真愚嗎?為什么?
2、分析內容結構
前四段寫溪水及周圍環境,從不同的角度反復說明以“愚”名之的原因,抒發被埋沒受屈辱不得不愚的悲憤心情;后一段另起波瀾轉寫溪與人的價值和“物我合一”的化境,拓寬并著重領會記敘中議論與抒情的特點及作用。
本文記敘了溪水及周圍景物,又發議論,而情寓于敘議之中,記敘、議論、抒情緊密結合,融為一體,從而有力地表達了文章的主旨,即抒發了作者被埋沒受屈辱不得不愚的悲憤而又能自慰與解脫的心情。
(解說:整個自讀程序,分為疏通課文與分析課文兩大步驟是必要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礎,沒有前者,后者是無法進行的。每一大步中又份若干小步,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體,循序漸進,這是合乎認識規律的。)
自讀點撥
《愚溪詩序》是柳宗元為《八愚詩》作的序。
全文以“愚”字為線索,把自己之“愚”、溪水之“愚”融為一體,互相襯托。在作者筆下,溪、丘、泉、溝、池、堂、亭、島(八愚)仿佛全是自己的苦難知已。作者的用心,不只是為了寫這個“愚”字,愚人愚山愚水,而是在淡然不露聲色的敘述中,表現了作者對這些奇山異水的熱愛和被貶而不能有所作為的思想感情。閱讀時要緊緊抓住作者的“情”,而這“情”又由一個“愚”字所體現,因此,抓住“愚”字這一線索,也就抓住了全文的綱。文章一開頭就抓住“愚”字,寫出“愚溪”的來歷,“古有愚公谷,今有愚溪人”,原來這“愚溪”是因“愚人”而來。有了“愚溪”還遠不夠,接著又有了“愚丘”“愚泉”“愚溝”“愚池”“愚堂”“愚亭”“愚島”,凡八愚,與作者所寫《八愚詩》相映照。在兩段寫景的基礎上,第三段開始議論和抒情,把情感融入景物,將景物擬人化,把“八愚”之景當成知已,并借景物的種種特點與他的倔強耿介性格聯系起來,把景物與自己化為一體。為了抒發自己的郁憤,作者又將寧武子、顏回的“大智若愚”和“裝愚”與自己相比:“凡為愚者,莫我若也。”這真是說不出的心痛!
世人之愚,“我”之愚,山水之愚,交合映照,真不知愚為何物。行文至此,看似可以收筆,但筆鋒一轉,竟然大聲贊美起溪水來:“溪雖莫利于世,而善鑒萬類,清瑩秀澈,鏘鳴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樂而不能去也。”可見“愚溪”并非真愚!這僅是贊美水嗎?不,他告訴人們,在此樂于水者,亦不為“愚者”!文章至此終于歸結到作者抑郁難以抒發的牢騷和不平,而以文辭為已申辯:“予雖不合于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作者鄭重宣告自己的“愚”是“不合于俗”,現在仍然不改此心。作者要“以愚辭歌愚溪”,要“超鴻蒙,混希夷”,顯示自己的“愚”其實是超脫凡塵的大智大慧。
文章結尾是畫龍點睛之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也是本文的重點難點所在,閱讀時要深入領會。 自讀思考
閱讀文段,完成后面的題。
嘗謂文者,禮教治政云爾。其書諸策而傳之人,大體歸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云者,徒謂“辭之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自孔子之死久,韓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獨子厚名與韓并。子厚非韓比也。然其文卒配韓以傳,亦豪杰可畏者也。韓子嘗語人文矣,曰云云,子厚亦曰云云。疑二子者,徒語人認其辭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孟子曰:“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注]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獨謂孟子之云耳,非直施于文而已,然亦可托以為作文本意。
且所謂文者,各為有補于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且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而已不適用非所以為器也不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某學文久,數挾此說以自治。始欲書之策而傳之人,其試于事者,則有待矣。其為是非邪,未能自定也。執事正人也——不阿其所好者;書雜文十篇獻左右,愿賜之教,使之是非有定焉。
(《臨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七)
注:自得:自己有所得,即心得。之:指儒家的學問——道。
1、給畫線句加上標點。
2、在括號里解釋下面句中加黑的字。
A、嘗謂文者,禮教治政云爾( )
B、言之不文,行之不遠( )
C、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
D、某學文久,數挾此說以自治( )
3、給下面句中加黑字選擇正確的解釋。
①韓子作( )
A、發生 B、做
C、寫作 D、興起
②獨子厚名與韓并( )
A、一起 B、并且
C、并列 D、吞并
③居之安,則資之深( )
A、資產,資本 B、資助,供給
C、憑借,掌握 D、積蓄,準備
④以刻鏤繪畫為之容而已( )
A、容器 B、外貌,形式
C、容許 D、容易
4、指出下列各句加黑的詞指代的內容。
A.疑二子者,徒語人認其辭耳
B、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
C、某學文久,數挾此說以自治
5、選擇下面句中加黑詞的恰當解釋,把序號填在括號里。
①嘗謂文者,禮教治政云爾( )
②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遠”云者( )
③子厚亦曰云云( )
④獨謂孟子云耳( )
A、如此,如此 B、這幾句話
C、而已,罷了 D、……的說法
6、在這篇短文里,作者闡明了他對文學的見解和主張,請依題意填空(引用原句并寫出大意)。
①在文學與政治的關系上,他認為:_________________
②在文學與社會的關系上,他認為:_________________
③在文章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上,他認為: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華,用;用,華。之,本,已。用,也,容,乎?也。也,也。2、文學 文采 著作,文章,寫作 3、①D ②C ③D ④B 4、A韓愈、柳宗元 B徒語人認其辭 C“我”,王安石 5、①D ②B ③A ④C 6、①“文者,禮教治政云爾”:文學可以用來教化人民,治理國家。②“文者,各為有補于世”:文學創作應有利于社會發展。③“適用為本”“然容亦未可已”:形式要適合內容,但藝術形式也不可缺少。
(設計者:梁祖國 李友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