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奐生上城教案
預設目標:
一、理解辯證的人物形象與辯證的主題
二、欣賞巧妙的情節和耐人尋味的伏筆
三、欣賞文中出色的心理描寫
教學設想:
一、安排一課時
二、學習本文應通過辯證的人物形象把握辯證的主題,同時以耐人尋味的伏筆和出色的 心理描寫為藝術欣賞的重點。
教學過程 :
一、簡介作者(略見于中國當代文學史P159)
二、自讀課文,了解故事梗概。
三、通過人物形象把握文章辯證的主題。
1、人物形象
A、學生討論發言
B、教師小結
有進取心,渴望過一種精神生活(哪里有聽的,他愛去聽;哪里有演的,他愛去看。)
勤勞儉樸:花了五元錢,等于“做七天還要倒帖一角”,“睡一夜要出兩頂帽錢”,陳奐生"想想又肉痛起來."
具有小農的自私狹隘:由于出了五元高價,對招待所的物品從十分愛惜變為任意作踐,用提花枕巾擦臉,不脫衣服鉆進被窩。
具有農民的封建等級和落后愚昧的心理:由于坐了縣委書記的汽車,住過縣委書記介紹的五元一夜的高級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滿足”得意非凡。
2、作品主題(通過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比較準確地理解主題)
這篇小說描寫了新時期的農民在物質生活得到改善后,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過程的喜悅與苦惱,表現了作者對新時期的農民終于前進的高興,還沒有從因襲的重負中解脫出來的慨嘆。
四、巧妙的情節設計和耐人尋味的伏筆
這篇小說質樸自然,但卻有巧妙的情節設計與耐人尋味的伏筆。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抓住“感冒”這個細節深入領略作品趣味?搓悐J生怎么會得感冒,哪些是潛伏的因素,會發現處處都有伏筆。
文中除”感冒外,還有買帽子,車站的地點,書記巧遇陳奐生等許多處巧妙的設計,這些可以讓學生從課本中思考找出。
五、出色的心理描寫
這篇小說以出色的心理描寫見長,同學們在欣賞時,應結合“項鏈”中的心理描寫加以對比研究,從而了解中西方心理描寫有何不同。
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陳奐生付過房錢再進房間,有一系列動作:不再脫鞋,大搖大擺地進去........每一個行為為什么會這樣做,都有心理描寫,這些心理描寫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也就是解剖了人物的靈魂。這跟“項鏈”中的心理描寫有所區別。
“項鏈”中的心理描寫,運用了西方慣用的心理分析方法,“陳奐生上城”也注重心理描寫,然而運用了我國傳統小說的寫法,是結合人物的行動、肖像描寫,結合景物、天氣的描寫展開的,符合中國人的欣賞習慣。
六、教師小結
七、課堂練習(具體見創新作業 本)
八、課后練習
創新作業 P48--P50
九、教后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