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扎克葬詞教案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本文豐富的思想。思想教育目標:理解文章的內在情感
能力培養目標:闡釋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進一步體會作者深刻的思想境界。
教學重點:散文的欣賞。
教學難點 :作者獨特的表達;提高賞析能力,了解多流派的散文風格特點。
教學方法:閱讀課。
教具使用:相關課件PowerPoint格式。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背誦《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揚州慢》
二、《巴爾扎克葬詞》
一、寫作背景及其雨果和巴爾扎克簡介
1、 寫作背景
巴爾扎克和雨果是歐洲現實主義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兩座并峙的高峰。他們生活在同一時
代、同一城市,對文學的執著和共同擁有的崇高聲望,使這兩位文學大師交往甚密并成為朋
友。可是,在他們年輕的時候,也曾經有過一段不愉快的故事。那是1830年,雨果抨擊獨裁
專制的浪漫主義杰作《歐拉尼》在巴黎上演,此劇以其思想內容的深刻和藝術的精湛而受到
大多數觀眾的歡迎,但巴爾扎克當時并沒有真正認清它的價值,反而撰文對此劇進行嚴厲的
批評。最讓雨果接受不了的是,巴爾扎克認為他在劇本創作方面缺少才華,“除了偶爾的機
會,維克多·雨果先生的筆永遠也遇不到一絲自然的線條”。巴爾扎克的尖刻批評,自然使
雨果感到惱火。但盡管這樣,雨果并沒有因此耿耿于懷,后來還是與巴爾扎克重歸于好。
1849年2月,巴爾扎克染上了心臟肥大癥,雨果有一次在街上遇見了巴爾扎克,巴爾扎克向
他訴說了自己的病情,雨果表示慰問;1850年7月,雨果去巴爾扎克寓所看望;1850年8月17
日,當雨果得知巴爾扎克病情惡化的消息之后,于當天夜里又一次來到他的病榻前,兩人進
行了交談。這時的巴爾扎克還滿懷希望,認為自己還能復元。可雨果已有了不祥的預感,他
于當天深夜回到家中,對在自己家中等候的幾位朋友說,歐洲將失去一位偉才。果然,巴爾
扎克的生命在當天夜里十點半結束了,終年51歲。巴爾扎克的逝世,使整個法國陷入悲痛之
中。作為巴爾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萬分。他是一個感情十分豐富的人,人類的生
與死、善與惡,世間的美與丑、真與假,無不在他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引發他豐富的聯
想。他痛悼一代偉人巴爾扎克的永不復生,為巴爾扎克在并不長壽的生命中的巨大創造而驕
傲,同時他也思考人活著的意義、死后的榮辱等問題。8月20日,天氣陰晦,細雨霏霏,巴
爾扎克葬禮在拉雪茲公墓舉行,雨果在太陽西沉的時候,面對前來送葬的法國公眾,發表這
篇著名的演說。
2、巴爾扎克(1799—1850),法國小說家。自幼上寄宿學校。1814年隨家至巴黎,在幾所私
立寄宿學校讀書。1816—1819年學習法律,并在律師事務所見習。隨后決定從事寫作,住進
貧民區的閣樓。第一部作品悲劇《克倫威爾》未獲成功,后改寫小說也未引起注意,遂做出
版商,經營印刷廠和鑄字廠,均以賠本告終,負債累累。1828年決定重事寫作。第二年發表
小說《朱安黨人》和《婚姻生理學》,贏得一些聲譽。《驢皮記》(1831)的出版使他名聲大
震,于是他決定創作宏偉的《人間喜劇》。1848年擬定的“人間喜劇總目”包括“風俗研
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部分,其中“風俗研究”又分為“私人生活場景”
“外省生活場景”“巴黎生活場景”“政治生活場景”“軍隊生活場景”“鄉村生活場
景”。從1829至1848年,他勤奮寫作,每日伏案十多小時,努力完成這一龐大計劃,最終寫
出91部小說。“私人生活場景”計劃中的32部有4部只擬了提綱,完成的28部中包括《高老
頭》(1834)《高布塞克》(1830)《夏倍上校》(1830)《玩滾球布店》(1830)等。“外省生活
場景”計劃中的17部有6部未完成,發表的11部包括《歐也妮·葛朗臺》(1833)《幽谷百
合》(1835)《幻滅》(1837—1843)等。“巴黎生活場景”計劃20部,完成的14部中有《塞沙
·皮羅多興衰記》(1837)《紐沁根銀行》(1838)《娼妓盛衰記》(1838)等。“政治生活場
景”計劃8部,完成《阿爾西的議員》(1847)等4部。“軍隊生活場景”計劃的32部中只有
《朱安黨人》等兩部發表。“鄉村生活場景”5部中完成《農民》(1844)等3部。“哲理研
究”計劃27部,發表《驢皮記》(1831)等22部。“分析研究”計劃5部,只完成《婚姻生理
學》1部。另外,《貝姨》(1846)《邦斯舅舅》(1847)等6部未在“總目”的137部之內。
《高老頭》是《人間喜劇》中最杰出的一部。高立歐老頭出身寒微,在大革命中因做糧食承
包商而發財。他十分疼愛兩個女兒,讓她們過著奢華的生活,并以巨額陪嫁使她們一個成為
雷斯多伯爵夫人,一個成為銀行家紐沁根夫人。但高老頭卻被女兒趕到伏蓋公寓,過著寒酸
的生活。兩個女兒揮金如土,仍不斷競相向父親要錢。當高老頭被吸干最后一滴血而病死公
寓閣樓時,兩個女兒正為在鮑賽昂夫人的舞會上大出風頭而得意。鮑賽昂夫人是蒲高涅王室
最后一個女兒,是巴黎最體面的貴婦,但最后敗給一個資產階級暴發戶的小姐而被情人拋
棄,只好離開巴黎隱退。巴爾扎克在政治上擁護王室,屬保皇黨,但創作中真實地反映社會
生活,描寫了貴族階級的注定滅亡,揭露了資產階級的貪婪、掠奪和一切建立在金錢基礎上
的社會關系。《人間喜劇》有“社會百科全書”之譽。巴爾扎克注重具體、詳盡的環境描寫
和細節描寫,善于通過人物的言行揭示人物的靈魂。《人間喜劇》塑造了兩千四百多個人
物,一個人物往往在多部小說中出現。
3、雨果(1802—1885),法國作家。從小愛好文學,崇拜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里昂。1819年
與長兄合辦“保守文藝雙周刊”。1822年出版《頌詩集》,獲路易十八的年金賞賜。后又出
版詩集《新頌歌集》(1824)《頌詩與長歌》(1826)。1823年發表第一部小說《冰島魔王》,
之后又發表了描寫18世紀末圣多曼格島黑人暴動的小說《布格·雅爾加》(1826)。1827年在
劇本《克倫威爾》的序言中猛烈抨擊古典主義,這篇序言被看成浪漫主義運動的宣言。1830
年上演的劇本《歐拉尼》一反古典戲劇的戒律,打破悲、喜劇的界限,采用大量奇情劇手
法,被稱為劃時代作品。1831年發表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以15世紀的巴黎為背景,寫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企圖占有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爾達而加害于她,后被敲鐘人加西莫
多推下樓摔死,最后奇丑的卡西莫多和美麗的愛斯梅拉爾達死后在一起的浪漫故事,充滿人
道主義精神。小說《悲慘世界》(1862)寫窮苦工人讓·華爾強因偷了一塊面包坐牢19年,出
獄后化名冉·阿讓,在一位神甫的引導下棄惡從善。它反映了社會的不公正和貧苦人民的悲
慘,主張以仁愛戰勝邪惡,從而改造社會。小說《海上勞工》(1866)寫漁人吉利亞特發現未
婚妻愛上一位青年牧師后自溺的故事。《九三年》(1874)寫共和國軍隊司令官郭文放走從大
火中救出三個小孩的叛亂頭子郎德納克侯爵的故事,小說的主題是“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
上,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其他重要作品還有,詩《東方吟》《秋葉集》《黃昏之
歌》《靜觀集》《歷代傳說》等,劇本《逍遙王》《瑪麗蓉·德洛麥》《呂克萊斯·波爾
吉》《瑪麗·都鐸爾》《昂杰羅》《衛戍官》《呂伊·布拉斯》等,小說《一個死囚的末
日》《笑面人》等。另外,他還寫有《文學與哲學雜論》《論莎士比亞》《行動與言論》
《見聞偶記》等。
二、鑒賞要點:葬詞詩化語言的魅力
1. 背景簡介:
1850年8月17日,巴爾扎克死去了。只有51歲就死去了。他的死,使整個法國陷入悲痛之
中。作為巴爾扎克的老朋友,雨果自然也悲痛萬分。他是個極富浪漫氣質,感情豐富而又充
滿睿智的人。面對巴爾扎克的死,他的對人類生與死、善與惡,世間的美與丑、真與偽無不
被激活,使他產生豐富的聯想。他痛悼一代偉大的永不復生,為巴爾扎克在并不長壽的生命
中的巨大創造力而驕傲,由此,他也思考活著的意義,死后的榮辱等等。8月20日,據說是
個天氣陰晦,細雨霏霏的下午,雨果在巴爾扎克的葬禮上,發表了這篇著名的演講。
2. 主旨
深切悼念巴爾扎克的逝世,這是葬詞的特點;高度評價巴爾扎克的偉大貢獻,這是可與
之比肩的作者的責任;預言巴爾扎克逝世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這是作者的高矚遠瞻;表
達作者積極的生死觀,則是作者深刻的感悟。
3. 行文思路
作者的悲切、激越、景仰的情感變化為線索,表現對逝者的悼念、評價、謳歌。
4. 鑒賞示例
(1)原文:《與〈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比較》
①相同點:從文體看,都是悼詞,而又具有演講辭的某些特點;從內容看,都表達了沉
痛悼念之情,對死者的偉大貢獻,作出了崇高評價和熱情的贊頌,對他們的逝世造成的巨大
損失和深遠影響,作了深刻的闡發;從表達方法看,都以議論為主,而又與敘述、抒情完美
結合,且都用了諱飾等修辭方法。(淺析:尋找相同點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理解鑒賞對象
的過程)
②不同點:《巴爾扎克葬詞》除具備一般悼詞的特點之外,還闡述了演講者的生死觀,打上
了鮮明的個人印記;而《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結構嚴謹,層層深入,過渡銜接緊密,顯示
了強大的邏輯力量,而《巴爾扎克葬詞》一文,則更富于散文特點,如大河奔流,飽含著哲
理的思考;《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情調樸實、冷靜、深沉,而《葬詞》則華美、悲壯、激
越,一篇以理智啟人,一篇以感情動人。(淺析:分析不同點,則已是對文章的直接欣賞
了)
(淺析:同類文章比較,是欣賞常用的方法。這種方法的運用關鍵在于尋找比點,包括
同點和異點。比點的選則,可就內容、主旨、表現方法,背景等方面進行。應注意的是,比
較中切不可牽強附會,如例文中的為求形式之美而生出“一篇以理智啟人,一篇以感情動
人”的昏話來)
思考題:僅就《巴爾扎克葬詞》,你能談談對作者雨果的認識嗎?(提示:什么樣的人
才配給巴爾扎克的葬禮致辭?雨果具備這條件嗎?文章中哪些地方證明了這一點。)
(2)細細品味詩化的,哲理性的語言。
這篇悼詞文采華麗、飽含哲理,語言高度濃縮,既詩化又哲理化,充分體現了語言大
師雨果的文學語言才華和思想深度。作品中含蓄深沉,意義深遠的句子比比皆是,有關巨大
的容量,應該細細品味。
請找出這些句子,然后細細品味,反復解讀。
1、教師有表情地范讀課文,令學生產生情感共鳴。
①在聽老師的朗讀過程中,什么地方使你感情激動?(如第八段、第十段或最后一段)
②文章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和深邃的哲理?
思想感情:悲壯、激越和無限景仰之情。深邃哲理:生死觀——“死亡是偉大的平等,也是
偉大的自由”“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這不是虛無,而是永恒!”
2、把握文章脈絡,理清作者思路。
①全文分幾部分?概括各部分要點。
除文章開頭的稱呼外,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總結巴爾扎克的偉大,表達哀
悼之情。第二部分(3—9段),具體評述巴爾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和影響。第三部分(10
段到最后),闡述作者的生死觀,預言巴爾扎克逝世的深遠意義。
②全文基本思路、感情脈絡是怎樣的?
基本思路是:悼念→評價→謳歌
思想感情脈絡是:悲壯→激越→景仰
3、簡析文章內容,理解文章主題思想。
①文章對巴爾扎克是從哪幾方面評價的?
人格、作品、成就和影響四個方面。
②主題思想討論
這是一篇文藝性很強的散文體演說稿,也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面對巴爾扎克的死亡,演
說者沒有用低沉的語調,也沒有用哀傷的言辭,去述說死者的生平和病逝,而是用高亢的語
調、詩化和哲理性的語言,評述了巴爾扎克的偉大貢獻,表達了對死者的無盡悼念之情,言
之切切,令人感動。這篇演說稿不同于一般葬詞的是,它不僅評說死者,而且闡述自己的觀
點。在評論巴爾扎克的同時,也帶上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作者的生死觀。雨果認為,像巴爾
扎克這樣的“精神統治者”,人民會永遠記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
“不是結束,而是開始”,“不是虛無,而是永恒”。整篇演說稿,給讀者的不是壓抑,不
是眼淚,不是哀傷,而是悲壯、沉痛化成的巨大力量。
總括全文,這篇散文的主題,可以表述為:深切悼念巴爾扎克的逝世,高度評價巴爾扎克的
偉大貢獻,預言巴爾扎克逝世的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表達作者積極的生死觀。
4、指出文章寫作特色。
(1)出色的辯證法。
(2)詩化的、哲理性的語言
5、揣摩文中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1)對我們來說,一切虛構都消失了。
重點把握“虛構”這個詞。這里可能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巴爾扎克的逝世,表明他創作生命
的結束,他不能再給人們創造小說這一“虛構”世界了;二是巴爾扎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實
的事情,而不是他在虛構小說。這一句話,雨果沉痛宣告文學大師的逝世,提醒人們直面這
一偉大的死亡。
(2)就像文明發展中,出現了一種規律,促使武力統治者之后出現精神統治者一樣。
這句話表面是在揭示社會發展中的一個規律,即每一大變動時代先出現武力統治者,然后才
出現精神統治者。實際上作者在這里是贊譽巴爾扎克,把他看成一個比武力統治者更偉大的
精神統治者。這印證了本段開頭一句話的意思,巴爾扎克作為精神統治者,他不僅屬于這一
時代,而且屬于千秋萬代。
(3)一部了不起的書,他題作“喜劇”,其實就是題作“歷史”也沒有什么……
雨果把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看作一部書,并比喻成一部歷史著作。雨果在這里高度評價
《人間喜劇》的現實主義精神,把它看作一部濃縮的歷史,使人們從中看出“整個現代文明
的走向”,看出作者給人們揭示的“現實”。這是巴爾扎克研究中第一次提出的獨創性見
解,它啟發了恩格斯對巴爾扎克的評論。恩格斯在《致瑪·哈克奈斯》的信中說:“巴爾扎
克……在《人間喜劇》里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卓越的
現實主義歷史……在這幅中心圖畫的四周,他匯集了法國社會的全部歷史……”可見雨果這
句話是在高度評價巴爾扎克作品的現實主義精神的。
(4)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飽滿的,作品比歲月還多。
這是詩化的語言。先要注意作者拿“短促”與“飽滿”對比,意為巴爾扎克生命不長,作品
卻多;再要注意“飽滿”一詞,它意接前句,意為巴爾扎克一生是飽滿的,不是空虛的,這
樣的評價就更為形象,表明巴爾扎克的生命和生活是充實的,他做的大量工作對人類是有益
的;最后注意“作品比歲月還多”這句話,“作品”與“歲月”相比,出人意料,作品可以
計算,歲月如何計算?以“天”計?以“年”計?這樣行文是對巴爾扎克的獨特評價,更是對
巴爾扎克的崇高評價。
(5)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里,一個偉人的逝世,不時地使那些疑慮重重受懷疑論折磨的人
對宗教產生動搖。
在雨果生活的時代里,有數不清的黑暗與罪惡,也因此有數不清的對現實不滿的人們;而偉
人的逝世,將進一步警醒和啟迪進步的人們,使他們對現存世界的一切產生懷疑和動搖。這
句話包含對巴爾扎克的贊譽,意為巴爾扎克以其高尚的人格和偉大的作品,喚醒了一批
人。
(6)上天在讓人們面對崇高的奧秘,并對死亡加以思考的時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
是偉大的平等,也是偉大的自由。
面對巴爾扎克這樣的偉人的辭世,雨果在這里感慨萬千,不由思考生與死這樣重大而沉重的
主題。他認為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人也是自由的,巴爾扎克的逝世,觸動了許多
人去思索生死問題,把巴爾扎克當坐標,思考活著的真義。
(7)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這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這不是虛無,而是永恒!
作者用排比句,語調鏗鏘,激昂慷慨地指出巴爾扎克逝世的深遠影響。巴爾扎克逝世固然讓
人悲哀,使人們覺得似乎是黑夜的來臨,某種無言的結束,一切似乎消失,但它給人們更多
的是悲痛之后的無窮力量,它預示著光明的到來,代表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象征著一種永
恒。雨果在這里以詩人的激情,給巴爾扎克作出這樣的評價,實在比“永垂不朽”的話具
體、生動得多。也體現了一種偉大的辯證法。
作業 :1.熟讀全文;
2.完成3+X、質監中本課內容練習。
3.預習下一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