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演變教案
2 . 教課時注意體現以新知帶舊知,用舊知去加強對新知理解的特點,適當聯系已學過的古漢語知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聯系說明文知識,進一步把握說明文的特點。
3 . 采用講練相結合的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從復習舊知識入手,先著眼于把握整體框架,再逐層逐節消化,最后用適量的練習擴展知識面。
4 . 問題討論是這課教學程序中的重要一環。要在課前指導學生加強預習,根據課前“預習提示”和課后“思考與練習”。在討論時需要教師啟發學生“生疑”,而不能由教師生硬地提出若干問題讓學生討論。
【指點迷津】
( 一 ) 本課所處是高中教材最后一個說明文單元第一課,因此學習本課時一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全面復習一下說明文的一般知識,并以此作為工具去溫故知新。
說明文的知識復習,要弄清說明的種類 ( 包括抽象事理和具體事物的說明 ) ,各種說明方法,特別要講清的有這樣幾點:
1 . 說明文的本質特征,即它的告知性,或叫客觀性。議論文以理服人,記敘文以情動人,而說明文則是以事喻人。這個“喻”就是“告知”,或者說“明白地告知”。正是這一本質特征,決定了說明文不必帶有作者的主觀傾向、感情色彩;同時,也決定了說明文必須具有科學性和知識性,要“告人以知,教人以用”。為了搞清這一本質特征,還必須從理論上區別說明文與議論文,說明文與記敘文的不同,盡管在具體運用上,在實際寫作中這三種表達方式是常常結合的,而且也似乎不必強調這三者的區別;但是在閱讀分析中界線必須清楚,不然,一筆糊涂帳,要參加高考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是難以掌握主動的。
2 . 說明文的結構形式。在這里講說明文的結構,應與議論文、記敘文聯系起來,講清這三種文體在結構形式上的共通點,使我們同學對寫作中的構思去掉一層層的厚障壁。任何文章其核心部分不外乎“縱”和“橫”的兩種結構形式,“縱式”即時間順序、事物性質順序邏輯順序;橫式,即空間順序、事物性質順序等,只不過不同的文體又有其不同的具體構成。任何一篇具體的文章都不會是單一的順序,多是縱橫交叉,這就要弄清:從整體看,全文的順序是什么;從核心部分或其它具體部分看,其不同的順序又是什么,不能以偏概全。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分析說明文的結構形式的最好方法是給文章寫結構提綱,常常是抽象的分析是一回事,具體化為提綱或圖表則又是一回事;提綱常常可以修正我們最初分析中的偏差。
3 . 說明文的語言要求。本單元“單元知識訓練”可以參考。說明文的語言要求是文體的本質特征所決定的。它要求語言平實、明白、準確、簡潔。說明文首先要求把說明的事物介紹清楚,讓人一看就懂,這是第一位的;其次要求說明的事物是準確的,沒有科學錯誤;再次,要求說明事物簡潔利落,不拖泥帶水。當然,這些要求對其它的文體也是重要的,只不過以說明文更為密切就是了。
( 二 ) 學習本文要抓住兩個重點,并以此為突破口,牽一發而動全身,帶動全課學習。
1 . 主要的組材特點:嚴密的邏輯推理,清晰緊湊的段落層次。
2 . 重點了解詞義變化。
二、學海導航
【學法指要】
( 一 ) 通讀全文,請說說課文第一、二、三部分的內容和相互關系是什么 ? 找出課文的中心句,并說明其作用 ?
提示:通讀全文前,先重點研讀“預習提示”。
答案要求:第一部分是說明語言演變的概貌,第二、三部分是從語匯、語法、語音三個局部進行具體說明,表現為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從概貌到具體,條理特別清晰。
首句“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永遠在那兒運動、變化、發展,語言也是這樣”即課文的中心句,體現了課文的基本觀點,統攝著全篇。
( 二 ) 閱讀課文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問題。
1 . 這一部分舉了《戰國策》里的《鄒忌諷齊全納諫》作為例子,是因為:
①這段文字大家都很______;
②這段文字中,大多數的字現在還用,可是,仔細一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這個例子很典型。
2 . 在第二、三部分分類說明前,作者先舉出這個實例,這樣說明的好處是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回答問題2時要聯系上一題內容。
答案要點:
1 . ①熟悉 ②跟現代漢語的差別就有這么大
2 . 能具體說明古今漢語的差別及漢語的演變,給人以概括的認識。
( 三 ) 閱讀課文第二部分,思考并討論:
1 . 第二部分有11段,說明語匯的古今變化。作者采用分類、舉例、古今比較說明的方法,寫得層次清晰、內容周詳。分析這部分分類說明的層次,把下面的表填完整。
提示:請同學們注意閱讀時要抓住每一層次的中心句。
答案要點:
語匯的消長 2 . 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現引起新詞出現
3 . 外來的事物帶來了外來語
詞義的變化 2 . 詞義的變化與生活不一定有多大關系
b . 詞義縮小 c . 詞義轉移 d . 詞義弱化
事物改變名稱 1 . 詞語的替換 a . 單音詞變多音詞 b . 一個單音詞換了另一個單音詞
2 . 由于忌諱引起詞的變換
2 . “語言的變化涉及語音、語法、語匯三方面”,為什么課文先從語匯說起?
答案要點:這是因為,比較起來,語匯的變化比語音、語法更快。這說明文章選擇重點也體現著語言演變的特點。
3 . 說明語匯的消失,課文為什么以《詩經·魯頌》中“馬”為例? 作用何在?
提示:要注意文中信息:“語匯聯系人們的生活最為緊密,因而變化也最快,最顯著。”
答案要點:在農業社會中,馬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耕作和交通的重要工具,人們為了便于交流信息,給各種各樣的馬起了專名。
( 四 ) 默讀第三部分:語法和語音的變化。摘出內容要點是什么 ?
答案要點:
語法的變化小,只表現在語序;語音的變化大,表現在聲母、韻母、聲調。
( 五 ) 總結分析:本文是怎樣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的 ? 請舉出實例回答。
提示:要對文章三個部分的理解加以總結,可擬出要點,并聯系說明文知識。
答案要點:
由于語言的演變是一個相當復雜的歷史現象,因而文章綜合運用了分類、舉例、比較、引用等多種說明方法,以說明其特征。
從分類說明看,它逐層分類:先分大類,即語匯、語法、語音的變化;后分小類,如語匯的變化,又分語匯的消失、出現、滲入和詞義的變化;而詞義的變化再分細類,如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變,詞義弱化……這樣分類說明,不僅說明了語匯變化的社會原因和內部原因,顯示了語言演變的梗概,而且有區別地說明了事物的具體特征,更易于為讀者所理解。
從舉例說明看,包括三種類型:其一是假設舉例,如第一部分假設孔子與顏回、子路談話,朱熹闖進去完全聽不懂,就從語音具有時代特征來說明語言的演變,既明確,又有趣。其二是典型舉例,如文章第一部分說明古今漢語的差別很大,舉了《鄒忌諷齊王納諫》一例,由于富于代表性,容量極大,因而說明問題非常充分。又如說明語匯的變化,舉《詩經·魯頌》一詩為例,非常典型地說明了“有些字眼兒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的語言現象。其三是列舉,如用形聲法說明漢字無論聲母、韻母、聲調都已有很大變化時,就列舉了“江”“潘”“泣”“提”“通”“路”等一連串例子,非常明確。
從比較說明看,本文各部分都運用了這種說明方法,因為文章說明語言的演變,必須用古與今作比較,無論語匯、語法、語音,都需如此,不言而喻。
從引用說明看,本文主要是引用資料,借以說明語言演變的情況,如以“涕”為例,說明詞義的轉移,就引用了《莊子》、王褒的《憧約》;說明“信”與“書”古今歧義,就引用了《世說新語》中一句話:“俄而謝玄淮上信至, ( 謝安 ) 看書竟,默然無言”……這些引用極富于針對性。由于根據充分,因而說明有力。
上述多種說明方法,在文章里大都是綜合運用的,即在分類說明中,用舉例說明;在舉例說明中,又用引用說明;而比較說明,更貫串全文各個部分。總之,本文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左右逢源,得心應手,恰到好處。
( 六 ) 結合“思考和練習”
三、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特色是什么 ? 要求從課文中分別舉例進行說明。
提示:可聯系“指點迷津”中“說明文的語言要求”。
答案要點:本文語言通俗而準確。
語言通俗表現在:①少用術語。本文是一篇語言專著,是科學說明文。但作者在《語文常談·序》中說,這是“有關語言文字的普及性文章”。由于作者心中有廣大讀者,所以文章里專門術語用得極少。即使說明比較專門化的語言知識,如押韻、平仄……也說得很淺明,并且適可而止。②用淺顯易懂的實例說明抽象的科學道理,如說明語言也像世界上萬事萬物那樣發展變化這一相當抽象的道理,便用一個假設舉例像講故事一樣加以說明。總而言之,用人們日常生活中習見的而不用生僻的例子,因而極易理解。
語言準確表現在:①用詞精確,注意分寸。如“作為連詞的‘而’、‘與’,只見于一定的文體”,這句話中的“而”“與”在現代漢語中一般的已習慣于用“而且”“和”來表達;只有作特殊的文筆處理,才用“而”“與”,與韻文、詩歌。由此可見,上述句子中用“只”與“一定的”對“見”與“文體”進行限制,就非常精確,很有分寸。②用語嚴密,無隙可擊。如“如果把虛詞除外,古今語法的變化不如語匯的變化那么大。”這句中“把虛詞除外”,用得就很嚴密,因為古漢語中大量使用虛詞確實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且較常見的是虛詞還構成了古漢語的特殊句式。
【妙文賞析】
真話難說
蔣子龍
從謊言變成了行動,病人的身體被切開了,跟醫生預料的一樣,決無手術的可能了。原樣又縫合起來。絕癥在身的病人又白挨了一刀,損傷了元氣。得到的只是一句新謊言:手術很成功,很快就會好的。
所有到醫院看望他的人不僅重復著家屬提示的謊言,還即興創造出一些新的謊言。包括他家的小孩子,一副天真爛漫的神態說著大模大樣的謊話。沒有一個人為此感到有什么不安。相反倒有一種神圣感,一種悲壯感,都在扮演保護他的角色。大家心安理得地形成了一種默契:只要是為了他好,怎么騙他都沒有關系。
自以為比對方強大,可以撒謊,出于同情對方,為了讓他高興,也可以撒謊。
他的生活被謊言包圍著,也許他的余生就得靠這些謊言支撐著。
他的精神居然真的好起來,要求看文件;給醫生寫了感謝信;提出了病好后掛職深入生活的計劃;要求再分給他一套房子,他的孩子多,已經給過他兩次房子都不夠用;要求專業職務評定委員會把他由二級作家升為一級作家……他的全部要求都得到了滿意的答復,人們無法拒絕一個不久于人世的人。這些應允又是不可能馬上都能兌現的。正因為用不著兌現,別人才答應得那么痛快。
為什么欺騙一個快死的人就不覺得是缺德呢 ? 因為說謊的動機是善良的。是誠實的虛偽,是誠誠懇懇地在說謊。深惡孩子說謊的家長,同時又教孩子撒謊。其實也難得有自己從不撒謊的家長。
有人喜歡這樣標榜自己:“你什么時候聽我撒過謊 ? ” —— 這本身就是一句漂亮的謊言。在文藝作品里形容正面人物的正派總是用“他從不撒謊”這類套話 —— 這又是一種貌似豪邁的謊言。人不能沒有真誠。即便是最無恥的騙子,也有知心朋友,也有說真話的時候。同樣,什么時候生活中又真正禁絕過謊言呢 ?
我想找到一種關于謊言的權威解釋,卻意外地發現許多不朽的人物都說過關于謊言的好話:英國人文主義者阿謝姆說:“在適當的地方說適當的謊言,比傷害人的真話要好得多。”法國作家法朗士說:“若是消失了謊言,人類該是多么無聊無趣呀 ! ”拒絕任何宗教,宣布上帝已經死了的德國哲學家尼采說:“從來沒有說過謊的人,不知道真實是什么。”法國道德家沃夫納格說:“人人生來都是純真的,每個人死去時都是說謊者。”
夠了,再舉下去就有點“謊言廣告”的味道了。
惡意的謊言應屬造謠、誹謗,不在此列。
美國作家馮納古特說:“人需要好的謊言,可惜好的謊言難逢,爛的謊言太多。”
一個歐洲大作家到政府禁止垂釣的地方去釣魚,而且向旁邊的人瞎吹:“昨天我從這兒釣了7公斤 ! ”正巧警察走過來,要按他自己坦白數字罰款,這位作家說:“先生,你不能罰我的款,我是作家,虛構是我的工作。”這算不算馮納特所喜歡的“好的謊言” ?
那么,人們也可以把成功的創作、美妙的想象視為“好的謊言”。
盡管人們推崇真話,還是搞了一個“愚人節”,其實就是說謊者的節日。大大方方地享受說謊的快樂和被謊言欺騙的快樂。
有人稱作家為“人精”,這位患晚期肺癌的同行,怎么會聽不出或看不出大家是在騙他呢 ? 病長在他身上,即便別人能騙得了他,他的身體、他的感覺還能騙得了他嗎?
人,也許更多的是對自己撒謊。所以“人才離自己最遠”。不愿或不敢正視的事實,就寧愿相信它不是真的。
一個平時最瞧不起人或許是他最瞧不起的人,聽說他得了絕癥,到了醫院跟他和解,不慎說漏嘴,捅穿了窗戶紙。他奇跡般地開始昏迷,就再也沒有醒過來。
是真話害了他,還是謊言害了他 ? 是被欺蒙地活著好呢,還是明白真相后死去好呢 ?
在為他治喪的日子里人們還議論幾句,不久便沒有人再去想他了。
【思維體操】
請做成語加減法
請在下面的括號里填上恰當的數字:
( 一 ) 加法
1 . ( ) 敲碎打+ ( ) 來二去= ( ) 事無成
2 . ( ) 見鐘情+ ( ) 往情深= ( ) 全齊美
3 . ( ) 風齊鳴+ ( ) 鳴驚人= ( ) 令五申
4 . ( ) 生有幸+ ( ) 呼百應= ( ) 海升平
5 . ( ) 世同堂+ ( ) 脈相承= ( ) 世其昌
6 . ( ) 子登科+ ( ) 錘定音= ( ) 出祥英
7 . ( ) 六大順+ ( ) 馬當先= ( ) 七巧會
8 . ( ) 步之才+ ( ) 舉成名= ( ) 面威風
9 . ( ) 仙過海+ ( ) 拍即合= ( ) 轉成功
10 . ( ) 天攬月+ ( ) 鼓作氣= ( ) 拿九穩
( 二 ) 減法
1 . ( ) 全十美- ( ) 發千鈞= ( ) 霄云外
2 . ( ) 鼎之言- ( ) 孔之見= ( ) 面玲瓏
3 . ( ) 方呼應- ( ) 網打盡= ( ) 零八落
4 . ( ) 竅生煙- ( ) 塌糊涂= ( ) 神無主
5 . ( ) 親不認- ( ) 無所知= ( ) 花八門
6 . ( ) 馬奔尸- ( ) 刀兩斷= ( ) 分五裂
7 . ( ) 面楚歌- ( ) 意孤行= ( ) 災八難
8 . ( ) 元及第- ( ) 塵不染= ( ) 袖清風
9 . ( ) 管齊下- ( ) 孔之見= ( ) 落千丈
10 . ( ) 毛不拔- ( ) 星半點= ( ) 濟無事
參考答案:
( 一 ) 加法: 1 . ( 零 ) + ( 一 ) = ( 一 ) 2 . ( 一 ) + ( 一 ) = ( 兩 ) 3 . ( 雙 ) + ( 一 ) = ( 三 ) 4 . ( 三 ) + ( 一 ) = ( 四 ) 5 . ( 四 ) + ( 一 ) = ( 五 ) 6 . ( 五 ) + ( 一 ) = ( 六 ) 7 . ( 六 ) + ( 一 ) = ( 七 ) 8 . ( 七 ) + ( 一 ) = ( 八 ) 9 . ( 八 ) + ( 一 ) = ( 九 ) 10 . ( 九 ) + ( 一 ) = ( 十 )
( 二 ) 減法: 1 . ( 十 ) - ( 一 ) = ( 九 ) 2 . ( 九 ) - ( 一 ) = ( 八 ) 3 . ( 八 ) - ( 一 ) = ( 七 ) 4 . ( 七 ) - ( 一 ) = ( 六 ) 5 . ( 六 ) - ( 一 ) = ( 五 ) 6 . ( 五 ) - ( 一 ) = ( 四 ) 7 . ( 四 ) - ( 一 ) = ( 三 ) 8 . ( 三 ) - ( 一 ) = ( 兩 ) 9 . ( 雙 ) - ( 一 ) = ( 一 ) 10 . ( 一 ) - ( 一 ) = ( 無 )
三、智能顯示
【心中有數】
( 一 ) 思想教育
對學生進行熱愛祖國語言的教育,使學生掌握漢語發展知識,學習祖國悠久的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
( 二 ) 語文常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