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三語文教案 > 《屈原列傳》.示例之二.

《屈原列傳》.示例之二.

《屈原列傳》.示例之二.

教學目的

1 了解屈原的政治遭遇,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端方正直,敢于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高尚品格。

2 了解本文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不同于一般史傳文的寫法。

3 加深對若干實詞和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進一步提高閱讀史傳文的能力。

4 復習、拓展學生的有關秦以后的歷史散文的知識。

教學設想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教這篇課文,遠不及教《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信陵君救趙》等課文那樣能使學生達到入迷的程度。這原因有二:一是本文不是以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取勝,而是以具有《離騷》那樣的文情筆意取勝,要學生領會這樣的文情筆意,很不容易;二是本文的難度較大,特別也是較大的。但是仔細分析課文就可發現,本文所具有的《離騷》那樣的文情筆意,所反映的屈原的偉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主要體現在文中的幾處議論段節;至于敘事部分,不但文筆平實,語言平易,而且抒情色彩也較小。這就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一個便利條件,即可以把主要精力花在幾處議論段節的導讀上;記敘部分,只要在整體把握課文,理清課文脈絡時,疏通少許難句,略作點拔就夠了。要精心設計幾處議論段節的導讀,通過導讀,使學生不但掌握本課所要掌握的語言知識,而且能充分體會文中反映的屈原那種眷顧祖國、寧死也要保持自己高潔品格的纏綿悱惻之情,回腸蕩氣之情。

本文詞語異解頗多。為了避免把時間過多地花在詞語詮釋上,應基本上以課本上的注釋為準,只在課本注釋明顯欠當,或涉及內容理解深度地地方,才適當介紹點別解。

本文是學生中學階段最后講讀的一篇秦以后的史傳文。教完以后,指導學生歸納、拓展一些秦以后史傳的有關知識,是為了給他們畢業后繼續升學,或就業后自學指點一點門徑。

本課用4課時教完。

課前布置如下預習:

1 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課文。在閱讀過程中適當注意《高中文言常用實詞表》和“思考和練習”中所提出的詞語和句式。

2 給課文劃分大段,并思考一個問題:本文的寫法和《廉頗藺相如列傳》、《信陵君救趙》等課文有什么不同?為什么不同?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預習情況,導入  新課;說明本文是史傳文“變體”,宣布研讀方法;逐段解釋難句,編寫內容提綱。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導入  新課。

做法:指名學生朗讀1、2兩個自然段,說說自己的段落劃分情況和本文寫法上的主要特點,以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然后作如下導語 :

屈原,是我國第一個偉大詩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招魂》等,我們曾讀過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從《涉江》里,我們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沅湘蠻荒之地,也仍在關心楚國的朝政,眷戀祖國,仍然在堅持自己的理想和節操,寧死也不與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這種崇高的愛國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兩千多年來曾經影響我國千千萬萬的仁人志士。今天,我們要進一步學習《史記》中的《屈原列傳》,這是我國歷史上出現得最早的一篇記載屈原事跡、思想、人品的文獻。它有著很高的史料價值,后民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為出發點;它又有著很高的文學價值。魯迅曾稱贊《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篇傳記就能體現這一特色,今天我們研讀這篇課文,在寫作方面,應充分注意這一特點。

二、說明本文是史傳“變體”,明確研讀方法。

做法:仍從檢查預習入手,指名學生說說這篇史傳文與我學過的《廉藺列傳》、《信陵君列傳》、《鴻門宴》;《毛遂自薦》等篇在寫法上有何顯著區別,為什么有這種區別,然后教師作如下點拔、提示。

關于中傳“變體”:

這篇史傳的顯著特點,就是它不像其他史傳文那樣,“寓論斷于敘事”,而是“以議論行敘事”(明茅坤語),所以前人說它是“太史公變調”,即史傳中偶然出現的一種“變體”。作者為什么要采用這種寫法?歷來一般認為,是由于司馬遷為了便于寄寓自己個人的“政治幽憤”。但主要原因恐怕還不在這里,而在于先秦文獻中有關屈原事跡的記載本來很少,特別是秦始皇燔毀六國典籍后,有關屈原的記載,更幾乎是蕩然無存,要憑史料來寫出屈原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是不可能的。這只要從這篇傳記所寫屈原的事跡,不過片鱗斷爪,僅夠勾畫他一生大體輪廓就可看出來。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卻流傳下來了,可以充分運用它來寫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這篇列傳為什么要采用“以議論行敘事”的“變調”寫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說,這篇文章的基本寫作特點,是以粗筆寫“形”,以工筆寫“心”,研讀時一定要把握住這一特點。

關于研讀方法:

根據上述情況,我們學習這篇列傳,不能采用一般學法,要把精力用在議論部分,即把評介《離騷》、就懷王客死于秦抒感、與漁父對話三處作為研讀重點,看作者怎樣通過這三處議論,揭示屈原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至于記敘部分,弄懂若干難句,能夠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脈絡就夠了。此外,這是我們中學階段最后講讀史傳文,學完以后,還要抽出一些時間來歸納、拓展一些史傳文知識。

三、逐段解釋難句,編寫內容提綱。

做法:這一步驟的目的,是疏通全文,了解屈原的事跡,為重點研讀議論段作鋪墊。為了贏得教學速度,議論節段可暫時擺下。具體步驟是先與學生一 道分好大段,然后按大段,在朗讀的基礎上解釋難句,理清行文思路,編出內容納要。在這個過程中,應相機提些問題,但問與答都應力求簡明。

關于第一大段:

(一)難句解釋: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讓學生明確:在先秦,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謚號得氏的。楚國王族姓羋(mǐ),屈原先祖瑕,因受封于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國是一種僅次于“令尹”(宰相)的官職,多由王室親族充任。后文“三閭大夫”,是一種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務的官職,屈原也曾充任。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壓之,屈平不與。”

——讓學生明確:上官大夫公然要搶奪屈原所寫憲令草稿,在情理上說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種別解:“奪”,作“改動”解;“與”,作“同意”解。按:這樣解釋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奪”、“與”的常用義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憲令”具有改革的進步意義,觸犯了上官大夫等守舊官僚的利益,所以他們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讓學生明確:用了“曰”,又用“以為”,語意欠順通。按:歷來研究者認為這兩個詞,必有一個是衍文,即因傳抄錯誤產生的多余的詞語。

(二)行文思路:

提問:這一大段寫了哪幾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點撥:一共寫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讒見疏的緣由,預示楚國的國事將不可為。板書:

關于第二大段:

(一)難句解釋:

“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幣委質事楚……”

——讓學生明確:“佯”,假裝;“去”,離開,“厚幣委質”,課文注釋沒說清楚,“厚幣”,是指豐厚的禮物,“幣”,禮物。“委質”,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獻信物。古代別國重臣投靠新主,“必先書名于策(竹簡),委死之質于君,然后為臣,示必死節也”。“委”,呈獻;“質”通“贄”,但作信物解。這種信物,不是禮物所能代替的。

“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讓學生明確:“以”,介詞,用、憑的意思;“當”,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國去。句意謂:憑我一個張儀就可抵換漢中地,請讓我離開秦國,到楚國去。

“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于懷王之寵姬鄭袖。”

——讓學生明確:要注意“因”是介詞,憑借;“用事者”、“臣”,均為“靳尚”的同位語;“于……鄭袖”是狀語后置,即向懷王寵姬鄭袖說假話;設“詭辯”的主語是靳尚。據《史記》中《張儀列傳》的記載,張儀一到楚國,懷王就把他囚禁起來,靳尚對鄭袖的詭辯是:“子亦知子之賤于王乎?”“秦王甚愛張儀,而必欲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賂楚,以美人聘楚,以宮中善歌謳者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

(二)行文思路:

提問:這一大段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屈原本人的事跡寫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懷王受騙,以致最終客死于秦的史實,為什么?

點撥:寫了三方面的內容:懷王受騙,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關心朝政,系心懷王;頃襄王接受讒言,恕“遷”屈原。穿插這么一大段史實,而這些史實,都是在屈原“既絀”以后發生的,這就說明屈原的去留,關系著楚國的命運。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聵腐朽,當朝重臣多貪婪鄙陋,像屈原這樣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見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終于自沉汨羅。板書:

關于三、四兩大段:

(一)難句解釋:

“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淚羅以死。”

——讓學生明確:《懷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絕筆。“懷沙”二字,舊時解作懷抱沙石,即下句的“懷石。”但也有人解釋為“懷念長沙”。長沙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時長沙包括的地域很廣,汨羅也在其內。屈原在汨羅投水,也就是要歸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汨羅以死”的“以”,連詞,表行為的結果,和用作連詞時表目的不同。

“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讓學生明確:“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個多義詞。“從容辭令”,課本注為“說話得體,善于應酬。從容,言語舉動適度得體。”這是一說;另一說,認為“從容”是指“委婉蘊藉”,也通,屈原的辭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二)行文思路:

提問:這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們是分別從什么角度來寫屈原的?

點拔: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處世準則,即寧赴請流而死也不與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潔品格。第四大段是寫屈原死后對所世的影響,即從繼承者對照的角度,來說明屈原敢于同邪惡作斗爭的精神很不容易為人企及。這一段的寫法實際上是寓議于敘。板書:

四、作業 布置。

1 對照內容提納,借助注釋再一次閱讀全文。

2 著重研讀評介《離騷》一段。要求:①逐字逐句琢磨;②劃段內層次。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檢查上節課作業 完成情況;重點研讀評介《離騷》一段。

教學過程 

一、檢查上節課作業 完成情況。

指名學生介紹第一大段內容,并朗讀評介《離騷》一段。朗讀后注意糾正讀音,不但生字要注意讀音是否正確,破讀字和多音字也要注意。如“正道直行”、“其行廉”的“行”,均動詞用作名詞,最好讀成“xìng”(即讀第四聲);間,離間,讀jiàn。

出示如下詞義辨析幻燈片,指名學生解答。

二、重點研讀評介《離騷》一段。

做法:先講明這一段為什么要重點研讀:難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歷來評價《離騷》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劉安所作《離騷經傳》中語,太史公采入《屈傳》內,原作已佚)。然后引導研讀,具體過程是(1)簡介《離騷》內容;(2)疏通文意和難句;(3)思路分析;(4)反復朗讀,要讀出詠嘆語氣。

關于簡介《離騷》: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373句,2490 字。這篇浪漫主義杰作,迸發出了詩人崇高理想和熾熱感情的燦爛光彩。全詩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敘述自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關心楚王朝的命運而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楚王身上,終因楚王變心而理想不能實現。接著又敘述自己和朝廷中讒諂“黨人”的深刻矛盾,對他們作了尖銳有力的揭露,表示自己雖然被楚王疏遠,仍然要進一步修養自己的品德,堅持原來的理想。第二大部分作者以浪漫主義幻想的方式,設想一個老大姐式的人物——女媭,勸誡他不要那么端方剛直,不要那么堅持自己美好的節操,既然別人都結黨為朋,你也不妨隨和一點。他聽了不服氣,就去向古帝虞舜陳訴。當他認為已得到公正的評判之后,便滿懷信心周游太空,上求天帝,下索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尋實現理想的途徑。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樣混濁,天帝無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種種原因沒能成功。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現自己在現實中的追求和遭遇。第三大部分寫作者請靈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啟示,決定行止。在絕望中,他聽從靈氛的勸告,選定吉日,駕著飛友,出國遠游,到別的國家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可是當他在光明的天空中遨游的時候,突然望見了下面祖國的大地。這時候,“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他再也不忍離開祖國,最后以殉國的決心結合全篇。

在《離騷》里,作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面對那些貴族群小把祖國引上“幽昧”、“險隘”的道路,他要斗爭,他說:“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難道是我個人害怕遭殃嗎?我怕的是楚國這輛大車會顛覆)。他深切關懷人民的疾苦,說自己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一再提到堯、舜、禹、湯、文、武、劉桓公,是要引導楚懷王走上謀求楚國富強的道路,因而他勉勵懷王:“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即使在被疏遠以后,他仍在追求理想的實現,說:“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明知直言諍諫,會招來禍患,但他的態度卻是“余固知謇謇(忠言直諫)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面對那些貴族群小的謠言中傷,面對他們的工讒善媚和背離法度,他決不妥協,決不同流合污,堅定地表示:“寧溘(kè,突然)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由上可見,《離騷》,不但是一篇空前絕后的杰作,就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的品格,在整個封建時代,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

關于整段的文意和難句:

先指導理解段意層次。板書:

逐層疏解,以第二層為重點。

“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通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讓學生明確:這句提出屈原作《離騷》的緣由之一:“窮”,處境困窘,走投無路。由“窮”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寫“怨”。“勞苦倦極”,課本未加注,從它與下句“疾痛慘怛”四字對舉看,“極”,應解作“困憊”,“極”的這個義項,古時常用。

“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讓學生明確:這句承“上稱(稱道)帝嚳”等句,進一步說明《離騷》的內容。“明”是“闡明”。“道德”,在這里不但指個人品格,還指政治上舉賢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義,見《禮記·王制》)。“條貫”,條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進一步推演,可用來指因果關系。整個這句可以譯為:“(作者)闡明了‘舉賢授能’的道德的崇高偉大,國家治亂的因果關系,(所要說明的道理)無不完全揭示了出來。”“見”,通“現”,表現,表達。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讓學生明確:這句是總說《離騷》寫作特征,下面“其稱文”數句是這句的具體解說。課本注釋解釋“約”為“簡約”,“微”為“含蓄”,似欠妥貼。因為《離騷》的文辭并不簡約,相反,它在反復申說;并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這兩句是同義反復,意為“它的文辭迂典深微”。“約”的本義是“纏束”,可引申為“迂曲”,“微”的義項之一是“深微”。整個 句話應譯為:“它的文辭迂曲深微,它所表達的志趣是高潔的,所表達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讓學生明確:這兩句互文見義,承上“文約辭微”加以申說。課本已有注釋,要補充說一說的是,這兩句是說明《離騷》的“引類譬喻”這一表現手法,如用“善鳥香草,以譬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去霓,以為小人”(王逸語),等等。

“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讓學生明確:這兩句承上“志潔行廉”進一步申說,并用它來轉入下一層的評論屈原的偉大人格。“稱物芳”,具體指屈原修養品格,堅持節操,多用蘭蕙茝桂等芳香草木來說明自己的愛好。這兩句可譯為:“由于他志趣高潔,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于他行為端正不茍,所以作品中表達他即使至死也不為讒諂小人所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至“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讓學生明確:“自疏”以下五句,表達的意思重復,而且句式、節秦不很協調。所前人考證,可能有“異文竄入”,加上詞語解釋,說法甚 多,是全段的難點。因此,我們只要借助注釋,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譯得很順暢。

關于這段的行思路:

——讓學生明確:就段內來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評介《離騷》來論述屈原的偉大人格,歸結點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與日月爭光”。因此,寫創作緣由,特別揭示“疾”、“窮”、“怨”三字,其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更為眼點句;寫《離騷》內容和創作特色,特別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亂之條貫”,而歸結到贊美屈原“志潔行廉”。就全文來看,這段議論是全文納領。由“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寫屈原的去留關乎楚國命運;由“志潔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寫屈原與漁父的對話,自沉汨羅。

板書:

三、作業 布置。

1 熟讀評介《離騷》一段。

2 朗讀全文,重點琢磨就懷王客死于秦抒感、與漁父對話的段節。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重點研讀就懷王客死于秦抒感的段節;重點研讀與漁父對話的段節;三處議論的小結。

教學過程 

一、從檢查上節課作業 入手。

1 指名學生朗讀第二部分的記敘部分。

2 指名學生朗讀第二部分的議論部分。然后要求學生簡答兩個問題:(1)兩段議論文字分別從什么角度議論;(2)兩段議論是承評介《離騷》段哪 一層意思來申說的。

關于題(1);只要求學生答出:前一段就屈原心跡進行評論;后一段是作者泛論人君往往忠奸不分。

二、重點研讀就懷王客死于秦抒感兩段。

做法:先疏通文意和難句,并分析兩段的行文思路;最后介紹點司馬遷的政治遭遇,講明議論中寄托著司馬遷本人的政治幽憤。

關于文意、難句的疏通:

“屈原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讓學生明確:“雖放流”,意為“即使流放在外”。有人解釋“放流”為“放浪”,從文字學角度看,尚欠根據。從這句看,屈原一生曾流放兩次,第一次是懷王入秦或頃襄王即位時,這一次是流放在漢北,后文“頃襄王怒而遷之”,是再一次把他流放到更荒僻的沅湘一帶。按:此處敘事脈絡不夠清晰,前人曾指出這是由于有“錯簡”(竹簡散了,整理時發生錯誤)形成,不必深究。“不忘欲反”,指屈原不忘要返回朝廷,“反”,通“返”。“冀幸”,“冀”是希望,“幸”也有希望意,指存有萬一的希望。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復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讓學生明確:“存君”的“存”,意為關懷;“反復”連用,意為挽轉過來,“反復之”即挽轉楚國的局面。下面的“然終不可反”的“反”,仍通“返”,指屈原終于不能返回朝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話,說明這段所論屈原的心跡,仍同評介《離騷》一樣,是從屈原作品中概括出來的。

“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讓學生明確:“圣君治國”,應看作聯合短語,即圣明的君主,治平的國家。“累世”,猶言“多少世代以來”。“而不見者”的“者”,表提頓的助詞,引出下兩句的解說。

關于兩段和行文思路:

——讓學生明確:這兩段議論,從全文的脈絡來看,它是緊承懷王三受秦騙,客死于秦的記敘,遠接評介《離騷》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二語,并把議論推進一層,指明“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的原因,就在“其所謂忠者不忠,賢者不賢”。這個見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個人的體驗在內,寄托著作者個人特有的政治幽憤,特別值得注意。從這兩段本身的脈絡來看,它是從兩個角度來寫的。先從為臣(屈原)的角度寫,方法是寓議于敘,突出屈原的“忠”與“賢”,闡明他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后從為君(懷王)的角度寫,方法是純用議論,突出其結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闡明人君“不知人之禍”。兩相結合,在文筆上就顯出往復回環的特點。板書:

關于司馬遷的政治遭遇:

——讓學生明確:全文中的議論部分都寄托著作者個人的政治幽憤在內,而以這兩段議論最突出。在司馬遷看來,他與屈原有著類似的遭遇。他侍奉漢武帝,原來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為主上服務。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卻受到極不公正的懲罰。他和李陵本無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時,他因李陵平素頗有“國士”之風,又因李陵被俘前,只憑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數十萬兵力連戰十余天,轉戰千余里,最后才因矢盡道窮,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許是想暫時保全自己,然后再找機會報答漢朝。加上他又看不慣那滿朝文武的丑態,當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興,就爭著奉觴上壽,現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惱怒,就又爭說李陵的壞說,于是就想為李陵說幾句公道話。這一來,就觸怒了武帝,被下獄治罪,被處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來,受腐刑,這是極大的恥辰。他其所以還活著,是因為要完成《史記》這部偉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后,發憤寫出《離騷》一樣。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傳》中寄托自己政治幽憤的原因。

[1] [2] 下一頁  

《屈原列傳》.示例之二. 相關內容:
  • 《屈原列傳》學案

    學習目標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學習本文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三)掌握本課的文言常用實詞;熟記通假字“離”、“反”、“濯”、“見”、“指”,“絀”“質”...

  • 屈原列傳(節選)

    司馬遷

  • 15 屈原列傳(節選)

    (2003-01-02 10:51:15)這篇文章把屈原個人的遭遇同楚國的命運緊密地連在一起,把屈原“眷顧楚國”同“系心懷王”緊密地連在一起,具體而又深刻地表現了屈原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

  • 《屈原列傳》譯文

    屈 原 列 傳 作者:司馬遷文 本譯 文原 文文 本[1/6]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懷王的左徒。(他)知識廣博,記憶力很強,明了國家治亂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

  • 15、屈原列傳

    賈紅 教學目的: 1、進一步學習屈原愛國、正直的高尚品德,并從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 解本文寫作特點:記敘、議論、抒情三者的緊密結合,即人物評傳的特點,明確本文不同與其它人物傳記的地方。...

  • 語文教案-屈 原 列 傳

    屈 原 列 傳 司馬遷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夾敘夾議的寫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義詞。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和他的政治主張,認識屈原熱愛祖國和敢于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精神。...

  • 屈原列傳

    教學目的 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 學習本文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3 掌握本課的文言常用實詞;熟記通假字“離”、“反”、“濯”、“見”、“指”、“絀”、“質”、“被”,...

  • 屈原列傳

    教學目的 1 了解屈原的政治遭遇,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端方正直,敢于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高尚品格。 2 了解本文記敘、議論、抒情相結合的不同于一般史傳文的寫法。 3 加深對若干實詞和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進一步提高閱讀史傳文的能力。...

  • 《屈原列傳》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學習本文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 第六冊《屈原列傳》學案 ..

    山東單縣一中 初鳳平 一、文學常識:屈原(約公元前340——約前278年),名 ,字 , 時期我國偉大的 主義詩人,代表作為抒情長詩《 》。主要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天》等。漢代 把它們合編成《楚辭》。...

  • 《屈原列傳》.示例之一.

    教學目的 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 學習本文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3 掌握本課的文言常用實詞;熟記通假字“離”、“反”、“濯”、“見”、“指”、“絀”、“質”、“被”,...

  • 屈原列傳

    教案 一、學習目標 (一)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學習本文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 屈原列傳

    張 虹一、教學目標 (一)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學習本文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 屈原列傳

    一、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夾敘夾議的寫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義詞。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和他的政治主張,認識屈原熱愛祖國和敢于同邪惡勢力作斗爭的精神。...

  • 《屈原列傳》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跡,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學習本文記敘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 高三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顺县| 徐汇区| 沂源县| 安宁市| 会宁县| 吉水县| 宜昌市| 剑川县| 花莲县| 资讯 | 江北区| 和平县| 河北省| 醴陵市| 娄底市| 盐源县| 循化| 沁阳市| 道孚县| 柳江县| 民乐县| 叶城县| 娱乐| 绍兴市| 武邑县| 崇信县| 台南市| 都兰县| 墨竹工卡县| 平乐县| 和田县| 双江| 永春县| 汽车| 大竹县| 清涧县| 凯里市| 玉门市| 昌平区| 翁牛特旗| 彰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