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示例一.
教學目的
1.了解《水滸》。
2.理解林沖性格的轉變是怎樣隨著情節的發展而完成的,學習在矛盾斗爭過程中刻畫人物。
3.賞析課文中“風雪”的描寫。
教學設想
介紹《水滸》,重點研討林沖性格的轉變是怎樣在情節發展過程中完成的。意圖是讓學生由學習靜止地描寫人物外貌或在某個場合中介紹人物,到理解如何把人物放在矛盾斗爭中去表現,從而塑造更豐滿的人物形象。至于課文中的“風雪”描寫,能夠品味它的妙處就足夠了。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水滸》
2.導讀“話說當日林沖正閑走間,忽然背后人叫。……就在家里安排幾杯酒,請林沖吃了。”
教學過程
一、介紹《水滸》及“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故事前因。
指定同學讀課文[預習提示],要求全班同學標出:“《水滸》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優秀長篇小說,它藝術地概括了歷史上農民起義發生、發展直至失敗的過程。”“《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是林沖由逆來順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的重要章節,也是封建社會官逼民反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封建社會被壓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然后補充介紹如下:
《水滸》是部什么樣的書?簡單說,《水滸》是一部描寫北宋末年農民起義的著名長篇古典小說。這部章回體小說是在《宣和遺事》、民間故事及話本的基礎上,經過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整理加工,進行再創作而完成的。北宋末年,封建統治者昏聵淫逸,外族入侵,加之連年自然災害,民不聊生,正如書中所寫的:“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家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見《水滸》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接連地爆發。《水滸》生動地描寫了一支以宋江為首的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軍誕生、發展、失敗的全部歷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會根源以及起義終于演為悲劇的歷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階級的黑暗統治,歌頌了農民階級的革命斗爭,塑造了一個個為人民喜愛的有血有肉個性鮮明的英雄人物。也可以說《水滸》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優秀長篇小說。
《水滸》中英雄人物斗爭的故事,一直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有的至今還展現在舞臺上,如“三打祝家莊”、“武松打虎”、“李逵下山”、“林沖發配”等等。林沖是《水滸》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受人敬重,生活富裕,有個美滿的小家庭。他對封建統治階級抱有幻想,本無造反之心。然而奸臣高俅(高太尉)的干兒子高衙內蓄意霸占林沖的妻子,雖多次調戲都遭到抗拒但仍不死心,于是高俅利用權勢指使他的狗腿子陸謙(陸虞候)、富安等人設下毒計,誣陷林沖手執利刃故入軍機重地白虎節堂,圖謀行刺,把他送交開封府發落。開封府尹明知林沖冤屈,但迫于高太尉威勢仍判定脊杖二十刺配滄州。高俅又令陸謙買通押差,要在赴滄州途中的野豬林害死林沖,幸被魯智深救了。林沖和魯智深分手后路過柴進莊院,受到殷勤接待;柴進又寫信給滄州官府托請照顧林沖。林沖到了滄州牢營,由于送了銀子給差撥、管營,又有柴進薦書,不僅免了一百殺威棒,還被派去看管天王堂。此后(課文節選的內容由此開始),陸謙、富安奉高俅之命追蹤來到滄州,與差撥、管營合謀,必欲置林沖于死地。林沖被殘酷的現實步步緊逼,雖忍辱求全而不可得,終于殺死仇敵,投奔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成為宋江起義軍中著名的首領之一。
林沖被“逼上梁山”具有典型意義。《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節選自《水滸》第十回,是最精彩的回目之一。它具體地向我們展示了在封建統治者一逼、再逼、逼得無路可走的情況下,林沖終于由逆來順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殺仇敵,走向反抗的道路。那么課文是怎樣刻畫林沖性格的轉變的?
二、課文分析。
1.提問:林沖含冤受屈刺配滄州,邂逅故舊李小二,從言談中表現了他什么樣的思想狀況?在情節安排上這部分起什么作用?
提示:林沖發配滄州,被派去看管天王堂,一日“閑走間”邂逅曾受他救濟過的李小二。李小二遇見林沖喜出望外,欲報當年救助之恩。這反映出林沖同情下層人民,能為人解憂排難。當李小二詢問林沖,“恩公不知為何事在這里?”林沖指著臉上道:“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刺配到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說明他雖然感到前途渺茫,但仍存有幻想,違心地說自己是由于冒犯了“高太尉”才落得如此。他安于刑徒生活,逆來順受委曲求全,并無反抗復仇之意。課文開頭一段,可算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引子,為以后情節發展作了交代。
2.提問:陸謙、富安來到滄州表明了什么?林沖的反應表現了他什么樣的思想狀況?從故事情節上看處于哪個部分?
提示:陸謙、富安來到滄州表明:盡管林沖并無反抗復仇之意,但高俅父子未死殺人奪妻之心。隨著陸謙、富安來到滄州,進入李小二開設的酒店,矛盾斗爭又起,“風雪山神廟”的故事便開場。這二人一前一后“閃”將進來,行跡詭秘;要酒要菜,專請管營、差撥;待管營、差撥來到卻素不相識,問其姓名又避而不答,只道“有書在此,少刻便知”,并支開李小二,“不叫”“休來”。這真是疑云迭起,迷霧叢生,不能不引起李小二的猜疑。李小二從來人口音判斷其來自東京,又“聽得差撥口里吶出一句‘高太尉’三個字來”,便聯想到“莫不與林教頭身上有些干礙?”李小二不去營中給林沖報信,安排老婆暗中監聽,使情節得以迂回發展。而李小二老婆偷看到來人以金銀相贈,偷聽到差撥“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結果他性命”的保證,使我們隱隱約約看到疑云迷霧中顯露出一只魔爪,已由東京伸到滄州,威脅林沖的性命。
來人走后不多時,林沖走進店來,故事情節往前發展。當李小二告知林沖事情的原委,二人核對來人相貌,證實來人其中一個確系陸謙,林沖始而“大驚”,繼而“大怒”。“大驚”是因為他始料不及,他已刺配滄州,本想忍辱求全,有朝一日回到東京,與家人團聚,這也為高俅等所不容;“大怒”是因為高俅等已害得他有家難歸,有國難投,現在又派人追到滄州害他,必欲置于死地。此時的林沖已不像在發配滄州途中甘受折磨,八十萬禁軍教頭任憑兩個押差在野豬林將自己連手帶腳和枷一起緊緊地捆在樹上眼睜睜地等死,他的思想中已爆發出反抗求生的火花,恨不得將仇敵骨肉剁為泥。他“去街上買把解腕尖刀,帶在身上,前街后蒼一地里去尋”。次日天明,“帶了刀,又去滄州城里城外,小街夾巷,團團尋了一日”。不過,“尋了三五日,不見消耗,林沖也自心下慢了”,復仇的火焰漸自減退。陸謙等人在李小二酒店一“閃”之后也消失得無蹤無影。矛盾沖突起而又伏,情節由張而弛。
作業 :
1.完成[思考和練習]三。
2.讀完課文最后一段文字,你的心緒如何?可否就全課概述故事情節發展與林沖性格變化的全過程。
3.預習[思考和練習]二。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導讀“話不絮煩,兩個相別了。……提了槍,便出廟門投東去。”
2.講授課文中“風雪”描寫的作用。
教學過程
檢查作業 :
檢查完成[思考和練習]三的情況,先清理閱讀中可能遇到的文字障礙,以免進入高潮時分散注意力。[按]①、⑤、⑦是差撥。他是為實現陸謙殺害林沖的陰謀直接獻計與執行的人。他問:“這條計好么?”是為了向陸謙邀寵;在⑤處他說明放火經過;在⑦處說明結局是為了替自己擺功。②、④、⑨是陸謙。陸謙是奉高太尉和高衙內之命來滄州殺害林沖的,所以他說“太尉特使俺兩個央浼二位干這件事”,如今“端的……兩位用心!回到京師,稟過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他見大火燒起,還想拾得一兩塊骨頭回京復命。③、⑥、⑧是富安。在他出場時作者即已交代,他是陸謙的伴當,是個走卒,所以說話都是隨和奉迎的態度。這段話作者之所以沒有交代是誰說的,是因為林沖聽到三人說話時正在山神廟里,而“三人在廟檐下立地看火”,中間隔著兩扇用大石頭靠住的大門,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但從說話的內容、態度、語氣,林沖聽得出這三人是差撥、陸虞候和富安。這樣寫不僅合乎情理,也減省筆墨。
導入 :林沖刺配滄州,本想委曲求全,有朝一日得能回到東京與家人團聚,不料高俅指派陸謙等人追到滄州,要害他性命,燃起他心中復仇的火焰,但幾天過去這種反抗的意識又漸漸淡漠。第六天,管營傳喚林沖,說是抬舉他,換他去看守大軍草料場。此后命運如何呢?
3.提問:林沖被換去看守大軍草料場時的態度和到達草料場后的內心自白,表現了他什么樣的思想狀況?
提示:到了第六日,管營換林沖去看管大軍草料場。林沖雖也疑惑,“卻不害我,倒與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然而他還是領命前往。這不能不說他還存有“只要沒事便好了”的僥幸心理,不過有了警惕,是帶了尖刀,提了花槍去的。表面上看一切似乎平靜下來,實際上“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一場精心策劃的殺人毒計正在暗中付諸實施,矛盾沖突將推向高潮。
林沖在風雪中同差撥來到草料場,接替老軍看管。這里草屋、草廳,四下里都是草堆,卻又離不開火,真令人擔心。面對破敗的草屋,林沖打算“待雪晴了,去城中喚個泥水匠來修理”,準備長久在此安身。為了御寒沽酒,途經古廟,他頂禮祝愿“神明庇佑”!待沽酒歸來,風雪已壓倒草屋,林沖揀了性命。他小心謹慎檢查火盆內火種,確認已被雪水浸滅了,只拽得一條絮被到古廟棲身。他掩上廟門,用大石頭將門靠住,放下槍,扯了被子蓋了半截下身,拿著酒葫蘆,就著懷中牛肉,慢慢地吃酒。他平靜地苦苦掙扎,只要有條生路,他就不放棄幻想。
4.提問:火燒大軍草料場逼得林沖面對著什么樣的現實?他手刃仇人的行動具有什么樣的表現意義?從故事情節上講這是什么部分。
提示:高俅及其走狗陸謙等并不因林沖隱忍退讓、委曲求全而放過他。草料場起火了,“必必剝剝地爆響”。林沖“卻待開門來救火,只聽得外面有人說將話來”。在這漫天風雪的曠野,又值草料場無端起火,自然引起林沖的警惕。一門之隔,仇人相對。陸謙等得意忘形,表功邀賞,作了絕妙的自供,揭示出事情的真相;原來為了高衙內達到霸占林沖娘子的罪惡目的,他們火燒草料場,“四下草堆上點了十來個火把”,企圖燒死林沖;即使逃得性命,“燒了大軍草料場也得個死罪!”多么兇殘,多么歹毒,多么殘酷的現實!仇人給林沖上了難得的一課:生路絕了,幻想滅了。新仇舊恨如山崩似海嘯一齊激蕩心頭,他掇開大石,挺著花槍,拽開廟門,大喝一聲:“潑賊那里去!”在曠無人煙的山神廟前,在火光白雪的映照下,怒火中燒的林沖喊出“殺人可恕,情理難容”!他將仇人劈胸一提,丟翻在雪地,腳踏胸脯,扯開衣服,尖刀直刺心窩。這是何等的壯舉,又是何等的快事!這一行動標志林沖性格的徹底轉變。至此,空有一身本領而受制于小人的林沖,由逆來順受、委曲求全終于站起來反抗,殺賊報仇,成為威風凜凜的英雄好漢。他“提了槍”,“投東去”,堅定地走上一條嶄新的路——農民革命的道路。故事情節在達到高潮后到此結束。
5.提問:刻畫林沖性格的轉變具有什么社會意義?
提示:《水滸》有兩條主要線索:一是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這是次要矛盾,表現了封建統治者的腐敗;一是農民與統治階級的矛盾,這是主要矛盾,表現了“官逼民反”的主題。林沖性格的轉變,在于一個“逼”字,“官逼民反”、“逼上梁山”。從林沖的遭遇我們可以看到加害于他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兇殘、卑劣、陰險、狠毒。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雖然安分守己,忍辱求全,也被逼得走投無路,憤然而起;至于廣大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群眾,他們所遭受的迫害,他們所承受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只有奮起反抗進行斗爭才是唯一出路。這就是林沖這個典型形象的社會意義。
6.課文刻畫林沖性格的轉變是隨著情節的發展而完成的。
要求學生回顧一、二、三、五題的內容。由同學口述,教師概括。林沖由逆來順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體現作品中心思想——“官逼民反”。
結語:“單元知識和訓練”提到“情節曲折,故事完整,這是我國古代小說獨特的藝術傳統”,《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正體現了這一藝術傳統,我們應學習借鑒。
7.“風雪”的描寫,推動了情節發展,渲染了濃重氣氛,烘托了人物形象。
節選的這篇課文,原回目為“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陸虞候火燒草料場”。作者為什么在回目上特意標明“風雪”二字?描寫風雪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教師講析:課文中描寫風雪雖然著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對推動情節發展,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當林沖懷著“不知何意”的惶惑取路投草料場來,情節逐步向高潮發展時,風雪也隨之而起。“正是嚴冬天氣,彤云密布,朔風漸起,卻早紛紛揚揚卷下一天大雪來。”朔風卷著鵝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濃云壓在頭頂上,天地茫茫,前途難卜。林沖來到草料場后,“仰面看那草屋時,四下里崩壞了,又被朔風吹撼,搖振得動”,難以安生。為了御寒,出門沽酒,“踏著碎瓊亂玉,迤邐背著北風”踽踽獨行,“那雪正下得緊”,正是雪借風勢,風助雪威,天地昏暗,原野寂寥。待沽酒回來,“仍舊迎著朔風”,“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緊了”。因為風大雪緊,回到草料場那兩間草廳已被雪壓倒,沒奈何只得去古廟棲身。他在風雪中奔來奔去,天地之大竟無他容身之處。林沖進入山神廟,為了抵擋風雪,掩上廟門后又將旁邊一塊大石頭“掇將過來靠了門”。由于雪大天寒,使林沖外出沽酒,未因草廳被雪壓倒而被壓死;大雪壓倒草廳,使林沖只能到山神廟住宿,未被陸謙等燒死;雪大風勁,使林沖用大石頭靠住廟門,陸謙等人放火燒草料場之后也來到山神廟避風雪看火勢,因推不開門便立在廟門外談話,造成冤家路窄,狹路相逢,隔門相對,一觸即發的緊張局面。風雪的描寫,為情節發展提供了合理的條件,推動了情節發展。當陸謙等看著草料場的大火躊躇滿志,林沖心中的怒火也像草料場的烈焰升騰,翻卷,終于拽開廟門,大喝一聲,手刃仇敵。朔風呼嘯,大雪鋪地,火光沖天,天地間站立著一位英雄好漢。我們可以說風雪把情節推向高潮,風雪渲染了蒼茫、雄渾的氣氛,風雪映襯著人物形象。
課文中寫雪景的地方有多少呢?仔細閱讀只有四句。然而作者筆下的風雪似乎一直伴隨著林沖由惶惑走向反抗,完成性格上質的變化,而我們也好像和林沖一塊兒置身于風狂雪緊冰冷的天地之中,為他著急,為他擔憂,為他慶賀。魯迅先生在《花邊文學·大雪紛飛》中曾說:“《水滸傳》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緊’,就是接近現代的大眾語的說法,比‘大雪紛飛’多兩個字,但那‘神韻’卻好得遠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風雪描寫的確具有“神韻”,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小說中景物描寫的藝術特色,亦如我國傳統的寫意畫,寥寥數筆,仿佛是信手點染,卻意境深遠,景中有情,并且留下大片天地讓讀者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聯想,去補充,去發揮。這是我們在閱讀中應該認真體會、反復咀嚼的地方。
作業 :
1.完成[思考和練習]四(本節課若進行順利,有富余時間,則在課內完成;若無多余時間,則留作課后作業 )。
2.預習《明湖居聽書》,重點是體會課文運用側面描寫和正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及“通感”修辭手段,寫出閱讀心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