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鏈..
莫泊桑
教學目標
1、故事情節的梳理
2、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學設計
通過對小說故事情節的梳理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明確文體閱讀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把閱讀和寫作有機結合起來,把培養形成的閱讀能力有效地轉化為寫作能力
教學時數
一節課
一、新課導入
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從前有個流浪漢叫蘇比,整天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那一年的冬天特別寒冷,對于他來講,監獄也許是他最好也是唯一的避難所,于是蘇比想盡一切辦法去爭取坐牢的資格,他先后偷過東西、打過人、打碎過商店櫥窗的玻璃、調戲過婦女、在街上大吵大鬧,但每次各個都不能如愿被抓。無奈之下,他來到一座教堂前,倚在鐵欄桿上,靜靜地聆聽著教堂里傳來的《圣經》悠揚的聲音,他幡然醒悟,決定重新做人,這時……兩個警察卻以妨礙治安的罪名把他送進監獄。
這個結局大家想到了嗎? 想被抓總是不被抓,想改過自新卻反而被投進監獄,真是出乎意料,但這卻又是合乎情理的。我們把這種結局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寫作手法,稱之為歐•亨利手法。
通過預習,有沒有發現,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小說《項鏈》的結局也是運用了這種手法。
二、課堂分析
(一)故事情節
1、請一位同學用自己的話來概括一下這篇小說的結局,好嗎?
明確:佛來思節夫人點明瑪蒂爾德所借的鉆石項鏈是假的。
2、這個結局,出乎大家意料嗎?
① 先回憶一下,小說的故事情節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明確:(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② 一起來看看這篇小說的情節是怎樣一步步向前推進的? 試著給每一部分擬一個小標題。
(結合幻燈片進行講解)
明確:結局實屬意料之外,起到強烈的效果。
3、這個結局,合乎情理嗎?
引導:前文有三處暗示:
①借項鏈:大方
②賠項鏈:不配套
③還項鏈:比在意
明確:有了這些鋪墊,出現這樣的結局是合乎情理的總結:文似看山不喜平,波瀾起伏的情節比平鋪直敘更能吸引人,但情節的設置
也應合乎事理,不能脫離實際,生編硬造。因此,我們大家寫作時,一定要遵循四字真言:合乎情理。
(二)人物形象
1、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它內在的原因。瑪蒂爾德的悲劇是她的內在性格造成的。在這場關于項鏈的風波中,瑪蒂爾德的什么性格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明確:虛榮心
2、文中有哪些表現?
明確:通過夢想和現實的矛盾展現出來的
幻燈片:吃、住(抓住這兩點來分析,其余只須提及)
3、虛榮心的討論
① 一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好,有不滿的情緒、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追求,允不允許? 有沒有錯? 也就是說,人有點虛榮心,可不可以呢?(大家討論)
② 那我們是否就認同瑪蒂爾德的做法呢?
抓住細節進行分析:
a、跳完舞之后,四個“陶醉”:狂熱興奮、欣喜若狂、忘乎所以
b、勞動之余仍在回想:十年的艱辛仍沒能使她忘掉那幸福美妙的時刻
明確:虛榮心深入血液和骨髓,并主導著她的思想和行動。
4、總結:我們每個人都有虛榮心,人有虛榮心并不一定是壞事,相反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一個人上進心的表現。但凡事皆有度,超過合理的度,事情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瑪蒂爾德正是因為虛榮心太強,才會有不幸的結局。蒂爾德這樣一個有著極度虛榮心的女人,我們當然要持批判的態度。但是,我們是否就把她一棍子打死呢? 我相信我們的同學都是善良的,下面就請同學們用自己那顆善良的心試著去發現瑪蒂爾德的優點,好嗎?
明確:① 面對突如其來的不幸,她的表現如何?
顯出英雄氣概,毅然決然打定主意,償還債務——————堅強
② 項鏈丟了,不拖、不逃、不賴、從未想過弄虛作假
在負債累累的情況下,沒有喪失自我,搞歪門邪道,而是努力地掙錢,來償還債務——————————————————誠實
③ 項鏈丟后十年中的所作所為——————————————勤勞
總結:俗語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物形象是豐富的、復雜的、多變的,不可能是壞人就絕無一點優點,是好人就絕無一點缺點。所以我們在寫作時,一定要切合生活實際,不要把人物描寫片面化,讓人對文章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三)情節與人物的關系
這節課通過對故事情節的分析和對人物形象的討論,我們不難發現:
在瑪蒂爾德強烈的虛榮心,也就是人物性格的推動下,故事情節有開端到發展到高潮結局,一步步向前發展;反過來,在以“項鏈”為線索的故事情節的發展過程中,人物性格也逐漸被展現并完善,讓瑪蒂爾德的形象更加豐滿。
(四)練習
以“如果項鏈沒有丟”為題寫一篇隨筆或給小說續寫一個結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