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閨塾..
15 閨 塾
湖南婁底藍圃學校 劉瑪林
教學目標
1.了解湯顯祖在明代傳奇創作中的重要地位。
2.掌握課文的情節及人物。分析人物性格及其形成原因。體味人物個性化的語言,欣賞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3.了解封建禮教對人的束縛、扭曲和傷害,體會杜麗娘、春香追求個性解放的反抗精神。理解那個時代青年男女追求個性自由和美滿愛情的合理性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在學習《長亭送別》的時候給同學們介紹了林黛玉聽到《牡丹亭》時的感受。今天我們來深入地研究一下《牡丹亭》中的《閨塾》。
二、簡介相關知識
1、明代傳奇
明代傳奇,是在宋元南戲的基礎上,吸收雜劇的優點而發展起來的流行于明代的戲曲形式。《牡丹亭》是標志著明代傳奇創作最高成就的劇作
2、湯顯祖
湯顯祖(1550~1616)中國明代戲曲家 。字義仍 ,號若士 。江西臨川人 。萬歷十一年(1583)進士,歷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 、禮部祠祭司主事,與顧憲成等東林黨人過往甚密。十九年因抨擊朝政,被貶為廣東徐聞縣典史。二十一年被任命為浙江遂昌知縣 ,任職5年 。二十六年眼看橫行不法的稅監到來 ,他在北京述職后徑直返回故里。晚年以繭翁為號。湯顯祖的思想比較復雜矛盾,他視科舉為唯一出路,同時又對科舉 、八股文字表示厭棄;30歲時潛心佛學,企圖在宗教中尋求人生的意義,同時又譏笑服食丹藥的迷信者和嘲諷佛學的輪回說教。他思想中不同的側面,都在他的戲曲創作中得到反映。但是,湯顯祖以思想家李贄為友,強烈地反封建思想占據主導地位。湯顯祖作有傳奇《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合稱《玉茗堂四夢》。《牡丹亭》則是他的代表作。 湯顯祖以他的《牡丹亭》等劇作,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和關漢卿、王實甫齊名的戲曲家 。在明代300年的劇壇上 ,沒有一個戲曲家像他那樣受到后人的敬仰。湯顯祖以自己的浪漫主義藝術珍品,代表了明代戲曲創作的最高峰。其詩集、尺牘、戲曲作品,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湯顯祖集》,最為完善。
3、《牡丹亭》
《牡丹亭》直接提出\"情\"作為創作的根本,并有意地把\"情\"與\"理\"對立了起來,他說:\"第云理之所必無,安知非情之所必有邪。\"(《牡丹亭記題詞》)這個\"情\"沒有局限于男女愛情,《牡丹亭》所以比《西廂記》進了一步,就在于它雖以還魂的愛情故事為內容,卻深刻地折射出當時整個社會在要求變易的時代心聲。《牡丹亭》主題并不單純是愛情,杜麗娘不只是為柳生而還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覺地呈現出來的,是當時整個社會對一個春天新時代到來的自由期望和憧憬。
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遍青山啼紅了杜鵑,荼蔗外煙絲醉軟,牡丹雖好,春歸怎占先。……
這是多么美好的充滿希望的時節!整個劇本文詞華麗,充滿喜劇氛圍。這個愛情故事之所以成為當時浪漫思潮的最強音,正在于它呼喚一個個性解放的近代世界的到來。并且呼喊得那么高昂,甚至逸出中國傳統理性主義傳統,真人荒唐地死而復活(其他情節都又合常情)竟成了劇本主線。世態人情、市民文藝的粗俗根苗,在這里最終上升為典雅駘蕩的浪漫之花。它們以不同形式反映了明中葉以來巨大變動著的社會動向、氛圍和意緒。(選自李澤厚《美的歷程》)
4、劇情介紹:
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沖破約束,私出游園,觸景生情,困乏后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死。杜寶升官離任,在女兒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觀。柳生進京赴試,借宿觀中。他在園內拾得杜麗娘殉葬的自畫像,請有所鐘,終于和畫中人的陰靈幽會。柳生依暗示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成夫婦,同往臨安。杜麗娘的教師陳最良看到墓地情況,柳生又不辭而別,就往臨安向杜寶告發柳生盜墓之罪。柳生在臨安應試后,恰逢金兵南侵,延遲放榜。安撫使杜寶在淮安被圍。柳生受杜麗娘囑托,送家信傳報還魂的喜訊,反被囚禁。金兵退卻后,柳生高中狀元。杜寶升任同平章軍國大事,拒不承認婚事,強迫女兒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和解。
三、整體感知
1、分角色誦讀課文,把握劇情。
2、復述故事梗概:
陳最良與杜麗娘、春香一相見,便發生沖突。陳最良開口就是一番說教,責怪杜麗娘、春香來得太晚,不守女兒之規,杜麗娘陪不是,春香則打趣道:“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時分,請先生上書。”一下子就止住了“先生”的嘮叨。在陳最良一本正經地講解《詩經》時,春香一再追問,使他頻頻出丑,讓堂堂的先生有失尊嚴地學雎鳩鳴叫,春香“為甚好好的求他?”的詢問,更是讓他狼狽不堪。
接著是模字時的情景。陳最良鬧了不識畫眉細筆、薛濤箋、鴛鴦硯和以“不知足而為屨”的一連串笑話。春香對模字感到索然無味,領出恭牌,乘機離開學堂。
然后是春香在大花園逃學游玩又引發了沖突。先生要打她,以古人苦學的故事教訓她,而她則針鋒相對地反駁。先生氣急了,掄起荊條,被她一把搶下。杜麗娘見狀,責備春香,扯住她的頭發威脅要打她。杜麗娘的態度看來很嚴厲,實際上亦真亦假,她怕春香鬧得太過,不好收場,因此出面干預,唬住春香,其實她此時已無心學習,雖身在學堂,但心已飛向高墻外的大花園。
最后是先生一走,杜麗娘、春香立刻得到解放。杜麗娘趕緊問春香:花園在哪里,花園有什么景致。春香不說,杜麗娘陪笑,春香才告訴了杜麗娘,于是二人回衙。這出戲至此結束,卻為杜麗娘的游園埋下伏筆,醞釀了此后的戲劇沖突。
3、概括戲劇主要情節:
⑴麗娘、春香上學——進塾
⑵陳最良傳《毛詩》——授課
⑶麗娘臨書習字——模字
⑷春香貪玩受罰——訓誡
四、自讀討論
⑴有人將這出戲改名為《春香鬧學》,很明顯其主角就是春香,大家認為這一場戲到底是在寫誰?
明寫春香,暗寫杜麗娘 (要求學生舉例說明)(這一問題的落腳點應在杜麗娘的變化上,文章寫春香、寫陳最良、寫鬧學,都是為了寫杜麗娘那微妙的心理變化,這才有后面那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要在探討中讓學生領悟到這一點。)
⑵使杜麗娘發生變化的催化劑是那個不為人知的花園,為什么她連自家有后花園都不知道?
(引導學生找根源,找人物悲劇的源頭。)
⑶杜麗娘在文章最后嘆出“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這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杜麗娘?
(讓學生自由發揮,去揣摩杜麗娘的心思,去理解一個長期受著束縛的女子的心懷,去感受人在受到壓抑而需要奔放時的蠢蠢欲動。)
第二課時
一 思考、討論
題目《閨塾》,閨,女子的活潑俏麗或優雅端莊,塾,迂腐古板的舊時學堂。二者放在一起, 一定產生很強的戲劇效果。本出戲又名“春香鬧學”。今天學習本文,明確三個問題:誰鬧?怎樣鬧?為什么鬧?
1、誰“鬧”?
學生明確三個人物:春香,麗娘,陳最良。身份:丫環(貼),小姐(旦),塾師(末)。
2、怎樣“鬧”?
學生找出產生鬧劇效果的情節、場面、語言,進行評論。(學生能夠很準確地找到并加以評論。)
提示重點:出場鬧、學詩鬧、模字鬧、鬧學高潮。(引導學生深入研讀這幾段文字)
思考:鬧的主角是春香。只有春香一人鬧嗎?(研讀“講詩”一節和“請鞋樣”一節)
講解難理解之處:
麗娘向陳老師要鞋樣,老陳竟說“做個‘不知足而為屨’”。顯然,老陳把“不知足而為屨”理解為一種鞋子(意即“‘不知足而為’之屨”),糊涂荒唐,這樣的鞋子是決不可能做出來的。正如同我們問:“今天午餐吃什么?”回答:“就吃‘誰知盤中餐’吧。”照搬《孟子》中的句子,可見既不懂這句話的意思,又不懂生活中的鞋樣是什么,真正迂腐到極點。(這兒學生讀不出幽默感來,主要是對這句話不理解。一經講解,學生有恍然大悟之感,且會心而笑。
學生思考“都有誰在鬧“的問題,回答。
明確:三個人都參與了鬧。春香鬧得天真直率明顯,麗娘鬧得端莊矜持含蓄,陳最良鬧得胡涂不知就里。
春香俏,麗娘雅,老陳傻。
思考:小姐麗娘在鬧中起到什么作用?從中看出二人怎樣不同的性格特點?
提示重點: 矛盾主要在陳最良和春香之間展開。麗娘對侍女和陪讀春香之鬧采取默許態度。
二人的性格:春香天真直率大膽潑辣,生性單純,無視師道尊嚴和封建禮教。
麗娘端莊矜持,溫順而有個性,穩重而不失機敏。
3、為什么“鬧”?
討論:是小姐不愛學習,一門心思想玩?是春香毫無教養無視教學秩序?為什么春香明里鬧,麗娘暗里放任她鬧?
明確重點:這里鬧產生的喜劇效果主要是由各種矛盾造成的。
①人與人之間性格矛盾:小姐丫環的女孩兒性格與塾師老朽先生性格的矛盾;春香的淘氣與陳最良的迂腐矛盾。
②人與書的矛盾:小姐的思想情感與書經教義之間的矛盾;先生的講解與書本原義的矛盾。
③人自身的矛盾:小姐文雅平靜的外表與激動難寧的內心之間的矛盾。
④環境氣氛的矛盾:書房外春意滿園、春色盎然的環境與書房內師授迂詩壓抑的氣氛之間的矛盾。
二、分析人物形象:
杜麗娘是官宦小姐,大家閨秀,一方面表現得高貴矜執,另一方面亦不乏其頑皮任性。所以,她對塾師陳最良貌似恭而心有怨,對春香卻看似怒而實為喜。從一開始就不理會春香的胡鬧,實際上就等于是默許。直到后來春香奪了老師的荊條,她覺得事情鬧大了,這才出面干預。但看似聲色俱厲,實則不痛不癢,卻瞞過了老師。待老師一走,就立即與春香說笑起來。因此,不妨說,杜麗娘其實也在“鬧學”,而且鬧得更厲害、更高明。只是由于身份的緣故,她鬧得比較含蓄罷了。
春香是小姐身邊的丫環,并陪伴小姐讀書,直率淳樸、天真可愛、機智潑辣的小姑娘。對小姐自是體貼關心,更重要的還在于深知小姐內心所知所想,因而在小姐面前比較隨意放肆,并無拘束之感。而對塾師陳最良則深為不滿,凡小姐不便言行之處則代為反抗,因而屢屢和陳先生發生沖突,但又均因有小姐保護而未作追究。
塾師陳最良是一個讀了不少詩書但眼下卻落到絕糧斷炊地步的腐儒,受主公之托盡心用儒家的一些詩教傳統教育小姐,維恐有半點差錯,迂腐、冷漠,因而常與小姐和丫環發生矛盾。但又顧及師道尊嚴和賓客身份并不過于計較。
三、風趣的個性化的人物語言
劇中的人物語言富于風趣,這特別表現在陳最良和春香的說白上。陳最良的話酸腐不堪,總是引人恥笑。春香口無遮攔,她的話則處處充滿對陳最良的嘲弄,令人開心大笑。在戲曲中,常常有插科打諢,即演員在演出中穿插一些滑稽的談話和動作來引人發笑。插科打諢是戲曲的特點之一,往往容易失之于庸俗、單純搞笑、脫離劇情,而這出戲中有不少滑稽的對白,能很好地適應劇情的需要,既增添喜劇氣氛,又具有諷刺效果。
劇中三個人物的語言各有特色,鮮明地表現了他們不同的思想性格,顯示了他們不同的身份地位、文化教養。春香言辭犀利,快人快語;杜麗娘說話不多,含而不露;陳最良則喋喋不休,一本正經,滿口酸話。杜麗娘與陳最良的對話,表現了常規的師生關系;她與春香的對話,則表現了兩人的主仆兼伙伴的關系。甚至劇中一些看似不經意的對話,也具有個性化的特點,如“(旦)先生萬福。(貼)先生少怪!(末)凡為女子,雞初鳴,咸盥漱櫛笄,問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學生以讀書為事,須要早起!(旦)以后不敢了。(貼)知道了。今夜不睡,三更時分,請先生上書”,話雖不多,卻鮮明地表現了三人各自的性格,反映了他們各自的身份地位和文化教養。
四、生動的細節
劇中的很多細節,如陳最良上場時潛玩《毛詩》、講解《雎鳩》時學雎鳩鳴叫,春香問陳最良“君子”“為甚好好的求他?”,陳最良不識畫眉細筆、薛濤箋、鴛鴦硯并“不知足而為屨”,春香要“寫個奴婢學夫人”以及領出恭牌離開學堂等等,都很生動。其中的不少細節是夸張的,這與作品的諷刺性密切相關。
作業 :
課后練習題
附:
1、關于“思無邪”:孔子在《論語》論《詩經》一書,代表著儒家學派的詩學觀念和審美價值取向。《論語》論《詩》凡18次,“思無邪”是孔子對《詩經》的總體評價。《論語•為政》載,“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思”,原為語助詞,無實際意義。但后人亦多釋之為“思想”或“意思”之“思”。“邪”,《廣韻》云:“不正也。”《正韻》云:“奸思也,佞也。”“思無邪”,出自《詩•魯頌•駟》:“思無邪,思馬斯徂。”孔子引以論《詩三百》之主旨。故一般認為,若以“思”為語助詞,恐不合孔子之意。朱熹《論語集注》云:“凡詩之言,善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其用歸于使人得其惰性之正而已。”又引程子語曰:“思無邪,誠也。”何宴《論語集解》亦謂之“歸于正”者。這都說明“思無邪”之旨,當指《詩》之思想內容、語言音調的中和之美而論,并非專指思想性。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合乎禮義,要求思想純正;二是中正和平,強調“文質彬彬”。“思無邪”是中國儒家的詩教傳統,正如此將《關雎》解為詠“后妃之德”“風之始”,即對女子而言要中規中距,謹守婦道。
2、•全唐詩•
卷643_74 【柳十首】
李山甫
灞岸江頭臘雪消,東風偷軟入纖條。 春來不忍登樓望,萬架金絲著地嬌。 受盡風霜得到春,一條條是逐年新。 尋常送別無余事,爭忍攀將過與人。 長恨陽和也世情,把香和艷與紅英。 家家只是栽桃李,獨自無根到處生。 只為遮樓又拂橋,被人摧折好枝條。 假饒張緒如今在,須把風流暗里銷。 弱帶低垂可自由,傍他門戶倚他樓。 金風不解相抬舉,露壓煙欺直到秋。 終日堂前學畫眉,幾人曾道勝花枝。 試看三月春殘后,門外青陰是阿誰。 也曾飛絮謝家庭,從此風流別有名。 不是向人無用處,一枝愁殺別離情。 從來只是愛花人,楊柳何曾占得春。 多向客亭門外立,與他迎送往來塵。 強扶柔態酒難醒,殢著春風別有情。 公子王孫且相伴,與君俱得幾時榮。 無賴秋風斗覺寒,萬條煙草一時干。 游人若要春消息,直向江頭臘后看。
卷742_16 【春夕言懷】 張泌
風透疏簾月滿庭,倚欄無事倍傷情。 煙垂柳帶纖腰軟,露滴花房怨臉明。 愁逐野云銷不盡,情隨春浪去難平。 幽窗謾結相思夢,欲化西園蝶未成。
卷550_72 【寄遠】 趙嘏
禁鐘聲盡見棲禽,關塞迢迢故國心。 無限春愁莫相問,落花流水洞房深。
卷511_9 【揚州法云寺雙檜】 張祜
謝家雙植本圖榮,樹老人因地變更。 朱頂鶴知深蓋偃,白眉僧見小枝生。 高臨月殿秋云影,靜入風檐夜雨聲。 縱使百年為上壽,綠陰終借暫時行。
3、《牡丹亭》的思想內容
湯顯祖在本劇《題詞》中寫道:“如麗娘者,乃可謂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湯顯祖所說的“情”,指人們的真正感情,在《牡丹亭》里表現為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生活的追求;“理”,是指以程朱理學為基礎的封建道德觀念,在《牡丹亭》里表現為封建禮教和封建家長對青年一代婚姻自由的束縛。這種明確的創作思想,與當時反對程朱理學的進步思潮一脈相承。正是這種指導思想使《牡丹亭》比同時代的愛情劇高出一籌。劇中關于杜麗娘、柳夢梅在夢中第二次見面就相好幽會,杜麗娘鬼魂和情人同居,還魂后才正式“拜告天地”成婚的描寫;關于杜麗娘不是死于愛情的被破壞,而是夢中獲得的愛情在現實中難以尋覓,一時感傷而死,也即所謂“慕色而死”的描寫,都使它別具一格。顯示了要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傾向和浪漫夸張的藝術手法。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是湯顯祖的杰作。這部作品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禮教和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的矛盾,暴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家庭關系的冷酷和虛偽;同時又熱情地歌頌了青年男女在追求幸福自由的愛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撓的斗爭。
《牡丹亭》的這個主題有其強烈的時代意義。
明代統治階級大力推崇程朱理學,皇帝和皇后親自編寫《女戒》之類的書來提倡“女德”,極力表彰婦女貞節。據《明史•列女傳序》記載,當時婦女因節烈殉死“著于實錄及郡邑志者,不下萬余人”,可見這種從肉體到精神的摧殘是如何嚴重。在這種情況下,《牡丹亭》提出背叛封建禮教,無疑地有著強烈的積極的社會意義。
更重要的是由于作者有進步的思想指導,有明確的反禮教的創作動機,劇本的思想內容更顯得深湛。作者有意識地用“情”與“理”的沖突來貫穿全劇。“情”,就是人們真正的感情,在《牡丹亭》里它表現為青年男女對自由的愛情生活的追求。“理”,是指以程朱理學為基礎的封建道德觀念,在《牡丹亭》里它表現為封建教義和家長的專橫對青年人身心的束縛。這種沖突既表現為杜麗娘、柳夢梅和封建家長杜寶之間公開的和面對面的斗爭,也反映青年男女為擺脫封建傳統勢力的影響而作出的努力。這種從愛情的角度上表現的“情”與“理”的沖突,與明中葉的進步思想家反對程朱理學以擺脫禮教的束縛的思想解放運動,是一脈相通、遙相呼應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牡丹亭》比同時代的愛情劇在思想上概括得更高,有著更進步、更深遠的意義。
《牡丹亭》所描寫的愛情,有著和其他愛情劇不同的特色。作者讓一對陌生的青年男女在夢中相會,由夢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復生。這種異乎尋常、出死入生的愛情,使全劇從主題情節到人物塑造都富于浪漫主義的色彩,在愛情劇方面形成了新的獨特的風格。這種特色之所以產生,一方面是作者善于繼承前代戲曲遺產,采取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和表現技巧;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作者有進步的理想,是這種理想激烈迸發的結果。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人物劇情鬧 學特 點
春香進塾詛咒:“賢文禁殺”直率淳樸、天真可愛、機智潑辣
授課巧妙回嘴:“今夜…上書”∕曲解詩經∕學鳩聲∕連續追問
模字故意拿錯文房四寶、借口出恭逛花園
訓誡和陳對打大鬧
人物劇情鬧 學內 涵特 點
杜麗娘進塾“以后不敢了”外表謙恭,內心不服知書達理而又向往自由∕溫順而又不失個性∕穩重又不失機敏
授課“學生自會”、“經文偌多”對照本宣科、厭煩索然說教
模字作笑介竊笑陳迂腐
開小差(問師母年尊)
開玩笑(笑春香)暗中鼓勵春香“鬧學”
訓誡教訓春香“掩人耳目”
逛花園對自由自然向往
人物劇情鬧 學內 涵特 點
陳最良進塾教訓早起滿口說教,令人生厭迂腐、可笑、虛偽
授課依注解書枯燥無味,毫無新意
學鳩鳥叫有失尊嚴
解釋詩經歪曲原意,牽強附會
被逼追問理屈詞窮
模字不識文房四寶見識淺陋
聯想孟子迂腐可笑
訓誡繳械失敗丑態百出,有失尊嚴
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