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珠與珍珠..
湖北谷城三中 胡文勇
注入自己的人生體驗 認知人生的憂患和苦痛 向往心靈的清澈和明凈
課前齊背:
(1)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詩經·氓》)
(2)卻與小姑別,淚落連珠子。(《孔雀東南飛》)
(3)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迢迢牽牛星》)
(4)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白居易《琵琶行》)
(5)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6)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
(7)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柳永《雨霖鈴》)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岑參《逢入京使》)
淚珠與珍珠
教學過程 :
一、導入
在座的有誰沒流過淚?(估計沒有人沒流過淚。要么哭個狂風暴雨,要么哭個陰有小雨,總而言之,大家都有過流淚的經驗。有人說:會流淚的人,是高尚的人。那么我們都是高尚的人了呵)
我想問問大家:你們大都為啥而流淚(感動、激動、興奮、喜悅、委屈、悔恨、疾病、身體受傷、憂傷、辛酸)?為誰而流淚(有為自己哭的,有為別人哭的,有沒有為民族、為全人類哭的?)文中你感覺是為啥而流淚?為誰而流淚?為人生憂患而流淚(導入 作家坎坷一生:琦君1918年生于浙江永嘉縣瞿溪鄉。1歲喪父,4歲喪母,由伯父伯母撫養,12歲舉家遷入杭州,1939年,養父母雙雙去逝,遇上戰亂,在輾轉于上海和故鄉等地飽受家國憂患。1949在民族的大分裂中,流落中國臺灣,飽受思鄉之苦)。
初步感受,除開淚流滿“文”之外,還有什么感覺:引用詩文很多(導入 作家文學修養:我們對這位作家其實并不陌生——《橘子紅了》就改編自琦君的同名小說。琦君有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修養。她5歲開始認字,7歲讀《詩經》、唐詩,9歲讀《論語》《左傳》和唐宋古文。她對詩詞情有獨鐘,從這篇散文中就可以看出。)思想感情的零亂、迷茫、朦朧(導入 分析全文)
解題:淚珠與珍珠之間的關系,你以為兩者在文中有沒有輕重之分?淚珠源于生活的憂患與痛苦,人在生活的憂患和痛苦的磨練中,會獲得一種高貴的品質,會逐漸清醒地認識人生的意義,從而擁有一顆高貴(文中為“清明”)的心靈,這便是作者所說的“珍珠”。“淚珠”與“珍珠”都是具有象征意義的意象,其象征意義分別為:人生的苦難與憂患及感悟,高貴、溫厚而堅強的心靈。文章雖然絕大部分寫的是淚珠,很少提到珍珠,但寫淚珠都是在暗含寫珍珠。(亦可只提出問題,引起思考,最后總結再分析。)
大家注意到了,有一句貫穿全文的話是?“眼因流多淚水……”是她什么時候讀到的?這句話她讀到的時候是不是就讀懂了?(不懂,只是喜歡文學句子的美。)為什么讀不懂?(她的經歷太少,少年不識愁滋味)還有哪些也是說她當時也并不完全懂的?(冰心、白居易、杜甫的詩的解讀。冰心:良心是流淚的前提,是高尚的基礎。白居易:人生的痛苦只有自己才能感受最深,也唯有自己才能化解。說,高在何處?更深刻,關注的是天下百姓。那老師認為杜甫高于白居易的看法,和作者這篇文章要升華的主旨是一樣的,也是因為杜甫所寫的境界與觀音和耶穌為人類而流淚之境界類似。在我心中,杜甫很像一個人——耶穌。因為他們脆弱的良心和肉體都承受了國家、民族、人類所有的悲和痛,承受了所有的罪和過。)幾個引文之間層層遞進,由淺入深。
作者在寫完這些之后有一句話:人生必于――(齊讀)。那么年輕時作者缺乏什么體驗?或者說后來是什么讓她讀懂了?(憂患,因憂患而流淚的經歷,她經歷的越多,感悟的越多,感受就會上升到一個更高層。)那么老師我能領悟嗎?
至此,我們可否明白前兩部分的劃分與歸納?
一(1-4)、未經憂患的年輕人,不懂得“淚珠”的真正含義。╱少女時代喜歡寫淚的詩文,而未經憂患并不知淚珠之真味。
那么第二層的意思感覺應該為?(在憂患和苦痛的磨練中漸漸懂得了“淚珠”的含義)劃到什么地方?(5-9)
“如今兩岸開放”這里是什么情感? (鄉愁,是擴大了的親情。)
“借助‘人造淚’以滋潤干燥的眼球”,在文中是不是多余的?(欲哭無淚乃悲之極)
讀了第七段,你會想到一些什么?你和父母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或者只設計一個問題:找出你最喜歡的段落或句子,說說你為什么喜歡。
“沙子進入眼睛――”,“眼因流多淚水……”出現在本層末尾,在結構上有何作用?(收縮和關聯)與開頭相比,哪個地方作者領會得深一些?為什么?(第2處,經歷或者說“眼淚”使她的感悟加深了。)
第三部分(10-13)“玫瑰花瓣上顫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淚嗎?”“天使的眼淚,落入正在張殼賞月的牡蠣體內,變成一粒珍珠。”你更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好像上下寫的都是淚珠啊,好像沒有提到珍珠的問題啊?在寫淚珠的過程中為什么插入了這樣一段話?怎么講承上啟下(觀音、耶穌就像牡蠣也是為人民而受苦)?
觀音和耶穌。大家注意最后:“這也就是……的境界”,你能講一下這種境界是什么嗎?
一個人為了很多人付出自己,他的心是善良的,可敬的。
觀音也罷,耶穌也罷,他們超越了小我,找到了內心的慈悲和善良。
一個人的心被善良洗過,心就更明亮,這里說的是眼睛,實際上是心靈,眼睛即心靈。
然后齊讀10-13段。
那么我們看看全文的層次,是否明白了?對流淚的感悟經歷了哪三個階段?
回顧其感悟歷程:一、年輕時,并未能體會什么是憂患,只是喜歡文學句子的本身的美。二、在生活的憂患與苦痛中逐漸真正感悟到了淚珠的含義。三、隨著閱歷的豐富,心胸的開闊,眼光由“小我”到“大我”,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還覺得文章零亂嗎?
流淚,對自己來講,就是體味憂患與苦痛的價值的過程,就是探詢親情與人生的真諦的過程,就是不斷奮斗的過程;對他人來講,流淚就是憐憫,流淚就是感動,有良心的人總會以慈悲為懷,也唯有心懷天下的人,才會為民眾的苦難而流淚,才會被高尚所感動,也才會感動后人。人生充滿憂患和苦難,只有從奮斗中我們才能得到最珍貴的收獲。珍珠貴重亦有價,純潔真摯的淚珠凝聚的情義卻無價。王義夫1984年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因為心理素質,發揮失常,獲得銅牌;1992年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獲得金牌;因身體和心理素質,1996年和2000年分別在亞特蘭大和悉尼都取得了奧運銀牌; 2004王義夫又一次站在了奧運會的最高領獎臺上,而熱淚盈眶,那動人的淚水里包含有多少情感!有一個小孩,他年少喪母,父親是一個伐木工,家境的貧寒使他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但他強忍住眼淚,自學成才,后來成為美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總統。他的名字叫做林肯。不難想象:如果沒有當初肚里淚水的滋潤,怎么會產生如此卓越的偉人!
生命的歷程是多么悲苦,卻又是多么壯麗!牡蠣如不為努力排除障礙,就不會產生光澤的珍珠;眼睛如不為排除沙子,就不會有那么多淚水來洗滌。
我相信每個人心靈中都應當有一粒珍珠,它就是高貴、溫厚而堅強的心靈。這粒珍珠是隨著人的年齡、學識與修養而逐漸長大,逐漸變得更晶瑩圓潤的。
有同學問我,他能不能讀懂我,我說不一定。有同學摘抄說,在上帝看來,我們都是些糊里糊涂的孩子,他對我們用心良苦,我們卻不明白他的意圖。這讓老師想到,在老師看來,你們有些是糊里糊涂的孩子,我對你們用心良苦,你們卻不明白。大家可能覺得我工作負責或者討人嫌,但你們并不能真正領會我的一番心意。下面我借用一首詩來表達老師的想法,這首詩寫的是老人與孩子,大家聽的時候想想你的父母和你的老師:
有一天我們都會老 ╱ 孩子!當你還很小的時候╱我花了很多時間╱教你慢慢用湯匙,用筷子吃東西╱教你系鞋帶,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頭發,擤鼻涕╱這些和你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懷念不已╱所以,當我想不起來,接不上話時╱請給我一點時間,等我一下╱讓我再想一想╱極可能最后連要說什么╱我也一并忘記。
孩子!你忘記我們練習了好幾百回╱才學會的第一首娃娃歌嗎╱是否還記得每天總要我絞盡腦汁╱去回答不知道你從哪里冒出來的“為什么”嗎╱所以,當我重復又重復說著老掉牙的故事╱哼著我孩提時代的兒歌時╱請體諒我╱讓我繼續沉醉在這些回憶中吧!
希望你,也能陪著我閑話家常╱孩子╱現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帶╱吃飯時,會弄臟衣服╱梳頭發時手還會不停的抖╱不要催促我╱要對我多一點耐心和溫柔╱只要有你在一起╱就會有很多的溫暖涌上心頭
孩子╱如今,我的腳站也站不穩╱走也走不動╱所以,請你緊緊的握著我的手╱陪著我,慢慢的╱就像當年一樣╱我帶著你一步一步地走。
我知道課堂不是太熱烈,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在聆聽?希望大家都記住這句話:“眼因流多淚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飽經憂患而愈益溫厚。”
(1)奧爾珂德小說
(2)冰心文
(3)白居易詩 書中之淚
(4)杜甫詩 (虛)
淺
(5)骨肉—聚散之淚 深
(6)外子—欲流無淚 (實)
(7)母親—憐子之淚 奮斗、感情
(8)天使—奮斗之淚 化成
(9)觀音—慈悲之淚
(10)信徒—感恩之淚
附參考:奧運會流淚的場面,王義夫,歌曲《超越夢想》
刀不能剪心愁,錐不能解腸結。線不能穿淚珠,火不能銷鬢雪。
作者郵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