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
陳凱歌
導學目標】:
一、人文——體會毛澤東詩詞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二、知識——把握詩詞的意境
三、能力——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能力
【導學安排】:一課時
【導學模式】:“343”+情境感悟式和問題研討式。
1、切入點:以《沁園春•雪》的壯美情境切入。
2、制高點:
雄奇偉麗的深秋美景——使人驚喜
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壯志凌云的偉大抱負——讓人敬佩
3、增長點:朗讀能力、聯想和想象能力的培養。
4、延伸點:比較三首古人秋景詩詞:深圳市景描寫抒情。
5、語言:朗誦體會詩詞的情感,品味精彩詞語的意味。
6、思維:感知,賞析,領悟,聯想,想象。
7、遷移:比較閱讀和情景交融寫作練習。
【導學過程】:
一 、入境
1、導入 新課:(展示《沁園春•雪》)
我們在初中時,學過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在這首詞中,我們曾經隨詩人一起領略了那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之冬的壯麗景色,詩人面對如此多嬌的江山,抒發了“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豪情壯志。今天,我們來學習毛澤東的另一首詞《沁園春•長沙》,看詩人是如何描繪深秋湘江的景致,又抒發了怎樣的豪情壯志。(展示《沁園春•長沙》課題)
2、整體感知:
(1)聽錄音,感受詩詞強烈的抒情氣氛。(放錄音)
研討:詞的上下闕分別寫什么?
明確:上闕寫景,下闕抒情。我們為詩人筆下的秋景所驚喜,為詩人的豪情所敬佩。(展示:“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崇高美:被某種超越于人的物種尺度的對象所引起的敬畏與驚喜之情。(也稱為壯美)
(2)學生朗讀,體會。
3、重點、難點的學習:
(1)學生讀課文提示,明確聯想和想象的概念。
(2)學生分析詞的內容,展開聯想和想象,領會詞的意境。
①上闕:
研討:起句點明了一種怎樣的環境?
明確:“獨立寒秋”,與下文的“百侶曾游”相映襯,為下文的追憶做好鋪墊,使上下闕的開頭自然地聯系在一起。一開始作者就把自己置于秋水長天之中,顯示了詩人砥柱中流的氣概,同時也把讀者帶進了一個高遠的深秋境界。
研討:鋪敘七句描繪了怎樣的秋景?(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對課本內容進行再創作,展示美景圖片,討論分析語言的表現力。)
明確:遠處的山色:“紅遍”,色彩艷麗,境界開闊,與“寒秋”呼應。“染”,渲染,有動感,突出了色彩的鮮艷、清晰如在眼前。詩人不僅看到岳麓山的楓林,也可能聯想到北京香山的紅葉以及祖國無數山岳被大自然染得一片嫣紅。
近處的江景:秋水澄澈,秋江碧波。“爭”,寫出了千帆競發、昂揚奮進的場面, “翔”,本來用于寫鳥的動作,而詩人用來寫魚,表現了江底游魚的自由和江水的廣闊。這和柳宗元寫潭中游魚“皆若空游無所依”的句子有相同的妙處,只是境界不同。
研討:面對眼前“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壯麗景色,詩人聯想到什么?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人由“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景色,聯想到人類社會,中國社會,發出了“倀廖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慨。1925年的中國,革命的領導權、同盟軍以及對民族資產階級的策略的問題,是當時中國革命最迫切的理論問題,“誰主沉浮”,實際上是由誰來掌握國家興衰的命運,這是起而斗爭的號召,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小結:上闕寫景,描繪了壯麗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問題。
②下闕:默讀詞的下闕,思考問題。(展示思考題)
研討:上闕以寫景為主,借以抒情,而下闕又借什么抒情?抒發了怎樣的感情?上下
兩闕在內容方面是如何聯系的?
明確:“攜來百伴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在這里,詩人從
上闕的獨自舊地重游,很自然地聯想到過去的戰友,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接下來詩人用了八句寫出了“憶”的具體內容,從幾個側面表現了青年們的戰斗生活,抒發了革命的情懷。這首詞寫于1925年深秋,是毛澤東離開長沙前往當時革命活動的中心廣州前所寫的。毛澤東在1911年至1925年間,曾數度在長沙學習、工作和從事革命活動。其間中國乃至世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十月革命,“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等等。當年的毛澤東和蔡和森,何叔衡,張昆等立志救國的知識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飛揚,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熱情奔放。而煞尾的三句,以設問句結尾,實際上是對“誰主沉浮”的巧妙回答,國家的命運應該由這一群“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熱血青年來主宰,再次抒發了詩人以天下為己任偉大抱負。(展示年輕時代的毛澤東照片)
小結:下闕抒情,抒發凌云壯志,革命豪情。
二、明理
1、明確意境的概念: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
2、分析全詞的特點:
研討:詩人的思想傾向和詩歌的意象是如何統一的?
明確:詩人選擇了秋山的紅葉和秋水的綠波來加以描寫,因為這些物象能夠寄托革命的激情;又選擇了“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加以描繪,反映了詩人追求自由解放的愿望。突出寫“浪遏飛舟”的情景,顯示了詩人不怕艱難,勇往直前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3、與古人寫秋景的詩詞相比較:
研討:比較賞析王維的《山居秋暝》、馬致遠的《天凈沙》、黃巢的《題菊花》這三首古人的詩詞,體會毛澤東詩詞的壯美,領會如何營造意境。(展示這三首詞、圖片)
明確:王維的《山居秋暝》,寫出了秋天的清爽;馬致遠的《天凈沙》,描繪出秋風中的游子倍感秋天的蕭條和冷落的意境;黃巢的《題菊花》,寫出了這樣一種情懷:作者既悲菊花在秋天的清冷,又要改變它的命運,讓菊花與桃花一起在蜂飛蝶舞的春天開放。作為農民起義的領袖,黃巢的詩體現了一種抗爭的精神。而毛澤東筆下的秋景,光明、絢麗、壯美,只有心懷天下的胸襟,才能把磅礴的氣概和山水的壯觀交融構成博大的藝術境界。由此可見,意境的營造是詩人把自己的感情,審美情趣注入所描寫的對象,從而產生了不同的境界。同時,讀者的審美態度,能力和情趣也會影響對詩文的理解。我們要積極調動自己的情感,讀出詩人的“言外之意”“韻外之志”,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展示板書)
雄奇偉麗的深秋美景——使人驚喜
情景交融的崇高美
壯志凌云的偉大抱負——讓人敬畏
三、激情
體驗詩詞的創作意境,不僅需要理解其內容,更要激發我們內心相似的情感體
驗,從而使作品的意境和我們的情景交融。
1、朗讀訓練
2、遷移練習:欣賞一段深圳的城市風光,選取一點,寫景抒情。(展示深圳城市風光的vcd資料片斷)
3、課后練習:
①背誦《沁園春•長沙》
②比較閱讀《沁園春•長沙》和《水調歌頭•游泳》,分析這兩首詞的異同,并具體說明。
作者郵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