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蜀相》教學設計
執教者 郭惠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習《登高》了解詠懷詩情景交融的特點。
◆學習《蜀相》了解詠史詩借古傷今的特點。
能力目標
◆通過參照對比,學會鑒賞作品,進而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
◆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情意目標
◆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操和對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學設想
1.通過比較、涵詠,賞讀結合,揣摩詩歌的豐富意蘊,體會詩人的風格特征。
2.點撥、討論、講析相互結合,積極調動學生參與意識。
3.擬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準備與詩歌內容相近的風景圖片及相關的詩詞、資料,達到形象、直觀的效果,并擴大課堂的容量。
4.教學用時:一課時。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涵詠鑒賞詩歌,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
2.難點:理解杜甫,真正領會詩人博大的胸襟、體會出詩中郁勃的情勢。
教學過程 設計
步驟 | 教 師 活 動 | 學 生 活 動 | 設 計 意 圖 | |||||||||||||||||||
誦讀感知 覓得詩趣 | 【投影】課前投影杜甫肖像,配樂。 【提問】知道他是誰?熟悉他的詩嗎?請幾位同學讀一句你最喜愛的杜甫寫的詩。 【講述】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詩人, 一位用他的詩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靈的詩中圣哲。他是仁愛傳統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輝煌唐詩隊伍的領軍人物,他是目光敏銳燭照黑暗的孤獨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壯志難酬的執著的斗士。 今天我們通過他的兩首詩作《登高》和《蜀相》,一起走近杜甫,去領略一位偉大詩人的人格魅力,去體會一位天才詩人的藝術天賦。 【板書】蜀相 登高 【投影】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詩人。他創作的許多詩歌,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而稱為“詩史”。著有《杜工部集》。 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 ——[唐]元稹 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而諸家之所不及。 ——[宋]秦觀 世上創痍,詩中圣哲;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郭沫若 下面請大家一起誦讀兩首詩,要求:先讀《蜀相》,后讀《登高》。 教師做朗讀指導。指名讀,范讀。 | 若干學生逐一背誦一句自己喜愛的杜甫的詩,要求不能重復。 誦 讀一 學生按要求誦讀兩首詩。通過誦讀,熟悉作品,從不同角度體會詩中的意境。 | 利用媒體營造氛圍,通過對熟悉的杜甫詩作的背誦,意在喚起學生的回憶,引逗起學生欣賞的興趣。 誦讀是欣賞詩歌的出發點,引導、啟發學生多讀,讀懂內容,讀出感情,讀出形象。 | |||||||||||||||||||
蜀 相 登 高 創作時間 760年 767年 季 節 春天 秋天 抒情特點 借古人抒懷抱 (詠史詩) 借登臺遣郁悶 (詠懷詩) 情景關系 樂景寫哀 景中含情 感情基調 感傷、嘆惋 孤愁、悲苦 參照比較 探得詩心 | 1、感性的比較 【討論】讀了兩首詩以后你更喜歡哪一首?說說理由。 2、理性的比較 【投影】兩首詩對比表格 【討論】 1、說出兩首作品寫作的時間和作品反映的季節。 2、研討兩首詩不同的抒情方式。 明確:詠懷多因景生情、撫跡寄慨,所抒多為今昔感衰、人事滄桑之感;詠史多因聲興感、撫事寄慨,所寓多為對歷史人物的見解態度或歷史鑒戒。 3、指出寫景句,討論詩句中情與景的關系。 體會“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各給人的感覺:凄涼蕭條。 抓住“自”和“空”,體會于春色好音中隱含的寂寞蒼涼之情。 4、比較兩首詩不同的感情基調。 明確:感傷嘆惋 / 孤愁悲苦 | 指名回答。實話實說。 學生相互討論, 師生共同討論,填寫表格。 誦 讀二 學生反復推敲兩首詩中的寫景句子: 《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體會句句寫景,卻字字含情的特色。 | 通過不同層次的比較,不斷提升學生理解詩歌的能力。 景與情是抒情詩的關鍵,對此作重點突破,處理好點面關系。 | |||||||||||||||||||
涵詠字句 品出詩味 | 在領會了兩首詩的感情基調后,以這樣的感情進行集體誦讀。 【討論】1、文有文眼,詩有詩眼,你認為選擇哪兩個詞,最能體現詩意? 尋:事實上,詩人難覓真正的蜀相,詩中的“自”“空”和末一句可以說明; 悲:宋人羅大經說:“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鶴林玉露》) 2、結合杜甫生平,理解尋與悲的關系。 【板書】 《蜀相》 《登高》 沉郁頓挫 尋 悲
因“尋”生悲,悲由“尋”來 【總結】 從兩首詩看杜甫的人生悲劇,理解杜甫詩歌的風格——沉郁頓挫。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頓挫,是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復低回。 | 誦 讀三 學生回答,抓住關鍵詞語“尋”、“悲”,作適當討論。 | 選擇一個字來理解全詩,一方面是為了讓分析能落到實處,避免架空。另一方面旨在傳達出古典詩歌凝練傳神的特點。引導學生學會涵詠字句,從小處著眼,以小見大。 | |||||||||||||||||||
遷移訓練 總結評價 | 1、遷移訓練:擬寫對聯。 教師出上聯:尋蜀相英雄無覓幾多愁 集體誦讀兩首詩 2、布置作業 【投影】杜甫肖像 【總結】請大家再注目這位偉大的詩人,他有熱烈的感情,但不是屈原式的殉情主義者;他有自己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幻想主義者。因此他無論遭受多大的困難,承受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夠堅韌自持,而不會步屈子后塵,痛苦絕望,投江自殺;也不像李白一樣,騰云駕霧,飄飄欲仙。詩人是這樣走完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錄相】 在一段杜甫生平紀錄片中結束。 | 學生相互討論,嘗試擬寫,然后請一二名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板書。 參考:登高臺孤客空嘆萬里悲 誦 讀四 【作業 】 請將兩首詩中寫景的兩聯(《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分別改寫為400字左右的寫景散文。 | 聯語是提煉思想,概括內容十分有效的語言訓練形式。有些遷移訓練可以放在課外。 再次回溯杜甫生平,對他作多層次的比較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
板書設計
《蜀相》 《登高》
沉郁頓挫
尋 悲
誦讀感知,覓得詩趣
參照比較,探得詩心
涵詠字句,品出詩味